張興榮
開展小學科學探究式學習活動,為學生創設小學科學探究式學習教育生態環境可以培養學生的科研精神與團結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符合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本文將從充分發揮小學科學探究式學習教育的特征優勢,融合自然因素和勞動實踐教學,結合信息技術等三個方面來淺談小學科學探究式學習教育生態環境的創設途徑。
一、發揮小學科學探究式學習教育的特征優勢
小學科學探究式學習教育平臺具有五大特點,分別是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合作性和生成性等,建設小學科學探究式學習教育生態環境,教師首先應注意充分發揮這五大特點的優勢,為學生建立探究式學習活動的有機整體,構建和諧的教育生態環境。
其次,教師應意識到小學科學探究式學習教育的綜合性主要是指該項教學活動以豐富學生的經驗與閱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實踐性是小學科學探究式學習教育的基本特性,學生可以在實踐中獲取知識。開放性主要是指小學科學探究式學習教育生態環境不僅局限于教室,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走出校園,親近自然,認識社會,并提升自我。合作性是提高小學科學探究式學習教育質量的主旨,教師要為學生建立科學探究小組,讓小組通過合作來完成學習任務。生成性是指學生親身經歷了科學探究與合作學習之后,會在無意識中生成正確的意識形態、價值取向、情感態度和分享意識。
二、融合自然因素和勞動實踐教學
創設小學科學探究式學習教育生態環境,必須融合自然因素,讓學生了解、探索自然科學知識,為學生創設自然生態學習情境,讓學生親近自然,認識社會和自我,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輔助工具讓學生欣賞自然的美,觀看世界各國優美的公園、沙漠、草原、熱帶雨林、熱帶落葉闊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和寒帶針葉林,鑒賞動物大遷徙的視頻,合作探究自然科學知識。另外,教師可以為學生擬定關于自然知識和保護生態平衡的話題,像“尼羅河的歷史”“維護綠色環境”“季節與氣候”“北斗七星和北極星”“銀河系”“地球生命”“巨峰葡萄”和“香飄四季的草莓”等,讓學生自行探索,并在課堂上分享探究成果和自己獲取的知識。教師也可以予以學生適當的指導與啟發,例如在讓學生探究關于“銀河系”的知識體系時,用精美的課件告訴學生銀河系是由恒星和星際物質組成的巨型盤狀星系,其直徑大約有15萬光年,包括太陽系在內。銀河系內含眾多星體,它們的光產生橫貫夜空、外形很不規則的平面光帶,而且,銀河系包括1000億顆恒星和大量的星際氣體與塵埃,太空垃圾污染對銀河系的影響不容忽視。這樣可以輔助學生了解“銀河系”的基本常識,調動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讓學生合作探究“北斗七星和北極星”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晴天的晚上觀察北斗七星圍繞北極星轉動的規律,尋找牛郎星和織女星,做好觀察記錄,并搜集、整理關于“北斗七星和北極星”的天文知識。
其次,教師應該將小學科學探究式學習教育與勞動實踐教學相結合,讓學生通過勞動來探究學習,獲取科學知識,教師可以把制作發明和勞動實踐活動作為小學科學探究式學習的話題和載體,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
三、結合信息技術
創設當代小學科學探究式學習教育生態環境,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撐,教師應借助網絡資源,用信息技術帶動小學科學探究式學習教育的現代化和生態化,為學生打造良好的生態環境,讓學生學習語文、數學、英語、美術、自然、社會、體育等多方面的知識,開發學生的思考能力。另一方面,教師應指導學生靈活使用信息技術來搜集資料,構建網絡學習平臺以實現知識共享。
結束語:
綜上所述,開展小學科學探究式學習平臺,為學生創設小學科學探究式學習教育生態環境,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和科學探究精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應注意充分發揮小學科學探究式學習教育的特征優勢,為學生建立探究式學習活動的有機整體,打造和諧的教育生態環境;融合自然因素和勞動實踐教學,讓學生認知自然,學習自然科學,發展勞動技能和思維空間;結合信息技術,讓學生學習更多的科學知識,從而全面提高小學科學探究式學習教育質量。
【作者單位:如東縣袁莊鎮先民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