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水生
口算能力是小學生一項重要的能力,學生在進行口算時,既要耳聽,又要眼觀;既要口說,又要心記。從某種意義上說,口算是耳、眼、心、口四種感官的有機結合。口算不僅發展了學生的思維,還發展了學生的注意力、理解力、記憶力及表達能力。口算能力差,勢必會影響到筆算的正確率和速度,影響計算技能的形成。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必須先過好口算這一關。
一、基本題型天天練
口算是筆算的基礎,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關鍵在于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谒隳芰Φ奶岣呤且粋€漫長的過程,必須長時間堅持不懈。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每堂課課前兩分鐘是學生進行口算練習的時間,除非有特殊原因,否則決不間斷。在練習過程中要循序漸進,切勿貪多。剛開始練習時每次做十二道口算題,題目都是二十以內的整數加減法、表內乘除法和簡單的小數加減法。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口算速度和準確率都有很大提高。然后加大訓練題量,每次做十八道題。難度也適當提高,增加一些兩位數乘、除一位數的題目和一些并不復雜的小數乘、除法。實踐證明,如果能長期堅持,日積月累,學生的計算速度與準確性都會慢慢地得到提高。
在小學生的眼里,計算是件簡單而又枯燥的事情。說它簡單,是因為真正沒有掌握計算方法的學生微乎其微,但是一做就錯的現象卻是十分的普遍。究其原因就是訓練量不夠,學生對二十以內的加減法、表內乘除法和小數、分數的四則運算沒有達到嫻熟的程度。即便如此,但學生還是不愿多加訓練。在教學中,我經常采用開火車、視算、聽算等形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聽算和視算是讓學生看投影上出示的口算題或者聽老師讀口算題,并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這些題目,這就要求學生注意力自始至終都要高度集中,同時每一個學生都能完全參與到口算練習的整個過程,正好可以彌補“開火車”存在的不足。
二、易混題目對比練
小學生由于受年齡的限制,思維的邏輯性不夠嚴密,同時注意的持久性也不強,有些模棱兩可的題目常常容易出錯。因此在平時進行口算訓練時,針對這些容易出錯的問題需要經常進行對比訓練。例如在學習了小數加減法后,為了向學生強調“在進行小數加減法時小數點必須對齊”的算理,我在口算訓練時出了以下兩組對比題目讓學生進行練習:18+2、1.8+2和9.7-0.7、9.7-7;在學習了小數乘法之后,我出了這樣的兩道題讓學生進行練習:0.24×5和0.25×4;在學習分數四則混合運算之后,我經常出這樣的一些題目讓學生進行練習:4×[25][÷][25]×4,學生由于受思維定勢的影響,認為先算兩邊的乘法更簡便,所以想當然地認為結果就等于1。經常進行這樣一些對比性練習,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計算的速度和準確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和掌握,進一步促進學生筆算能力的提高。
三、計算技巧適時滲
在平時的教學交流中,常常聽到有老師抱怨學生計算速度慢,計算的準確率不高。其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與學生沒有掌握一定的計算技巧也有相當的關系。有的學生在做計算題時,常常不先認真觀察算式的特點,只知埋頭死算,往往將一些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如果我們能將一些常用的計算技巧教給學生,就能讓學生在平時的口算中化繁就簡,由難變易。例如在學習了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之后,我出了以下口算題讓學生練習:125×24、47×99+47,第一道題的目的是讓學生能熟練掌握乘法結合律,我告訴學生,看到125,就要想到8,而24恰好等于8×3,所以125×24=125×8×3=3000;而第二道題的目的是要讓學生能熟練運用乘法分配律,47×99+47表示99個47再加上1個47,也就是100個47,結果是4700。在學習了小數除法后,可以告訴學生:一個數除以0.25就相當于乘以4,除以0.125就相當于乘以8,除以0.5相當于乘以2,除以0.2相當于乘以5,遇到類似于4÷0.125這樣的題目學生就能迎刃而解了。
四、學習成果階段見
爭強好勝是兒童的天性,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一般每個月舉行一次“口算、心算大比拼”的能力競賽。首先將學生按能力從高到低分成A、B、C三個大本營,先讓學生自己報名參加哪一個營的比拼,教師再根據實際情況對人員做適當調整,一般是B營的人數最多,A、C兩個營的人數相對較少。競賽題目的難度也依次從難到易。規定時間內正確率達到百分之百的同學就是該營的元帥,達到百分之八十五的是該營的將軍,達到百分之七十的是該營的普通軍官,達到百分之六十的是該營的列兵,正確率低于百分之六十的都是該營的預備隊員。
口算能力的培養,重在平時,貴在堅持。也就是說,要增強口算意識,養成口算習慣。無論是小數目還是具有某些特征的數組成的算式,凡能用口算或部分能用口算的盡量用口算解決,這樣有利于提高判斷能力、訓練反應速度,同時可以熟練鞏固口算方法,并進一步轉化為技能。
口算能力的提高,直接關系著學生計算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養,也為后續數學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寧都縣黃陂小學 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