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文
摘 要:本綜述歸納了小學生數學能力培養的問題,指出了現行小學生應具備怎樣的數學能力,討論了怎樣培養和提高小學生數學能力的過程機理和教育方法。在此基礎上,對現行小學生應具備哪幾項數學能力的研究做出了前景展望。
關鍵詞:數學能力;思維;培養
一、引言
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緊密聯系生活實際來培養和提高小學生數學能力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因為學生在學習中建構的是應用靈活的知識,而不是呆板的書本知識。當小學生理解了一個數學知識,并能自覺主動地從數學的角度探索這一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價值時,他們將終身受益。
二、數學能力的類型及培養小學生數學能力的方法
(一)觀察能力的培養
觀察能力的培養,用最簡單的一句話說:就是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具體地說,主要應從以下方面來訓練:應用舊知,指導觀察;對比觀察,找出異同點。
(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素質教育的要求,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僅有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而且能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1.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
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意識到:教師是外因,要通過學生這個內因才能起作用。教師要想方設法讓學生自己主動地去學,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對此,教師還要加強教育,讓學生真正意識到“自己是主體”。
2.創設最佳的學習氛圍
學習氛圍,對學生的學習來說,是很重要的。學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環境影響下建立起來的。教師要注意在課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重視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教師的語言、動作和神態要讓學生感到可親、可信,要能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能激勵學生不斷克服學習中的困難,讓學生產生興奮和愉快感。
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要多鼓勵:對學生回答的問題不要簡單地否定或肯定,要鼓勵學生多問“為什么”,并讓學生說說是從何想起、怎么想的,鼓勵學生不懂就問,并培養學生自己來解答疑問。
3.精心設計學習過程
教師要從“學什么、為什么要學、怎樣學”的角度,依據“學是教主導下的主體,教是以學為主體的主導”的原則,按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認識規律設計好教學過程。做到該扶則扶,該放當放。
(三)課堂交流能力的培養
1.引導學生學會閱讀
閱讀是了解和學習數學的基礎,也是培養學生數學交流能力的一種基本策略。值得注意的是:閱讀材料并不僅僅限于數學課本,學生自己寫的作業、材料、數學史話和故事等都應成為他們閱讀的內容。通過這種有序和廣泛的閱讀交流,使學生有了更多的機會從不同的角度和關系中了解和學習數學,學習他人思考問題的方法,分享同伴的解題策略。這不僅給學生的學習擴展了一個自然、親切而有價值的空間,又有效地培養和提高了學生數學思維的靈活性,形成了良好的數學觀點。
2.引導學生學會傾聽
只有傾聽,才有交流,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傾聽——第一,聽表達的大致過程,從總體上把握別人發言的要點;第二,聽別人解答問題的思維策略,采用的思考方法;第三,聽別人表達的思想有沒有不嚴密的地方,自己隨時準備進行質疑或補充。
3.引導學生學會對話
在傾聽別人發言的同時,經過自己的思考,以對話的形式,把交流引向深入。a.質疑型提問,如:“你講的我不太明白,能不能說的更清楚些?”b.反駁型提問,如:“如果是這樣,用你的方法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c.補充型提問,如:“前面我想的跟你差不多,但是后面我是這樣想的……”
4.引導學生學會評價
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帶著尊重和欣賞去傾聽別人的發言,學會合理的評價別人的觀點和想法,學會接受別人的優點,學會從別人的發言中捕捉閃光點,從而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讓交流的過程成為大家共同進步的過程。
5.引導學生學會“寫數學”
課堂交流大都時間是以語言進行交流的。對此,教師還可以創設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寫數學”—引導學生把他們學習數學的觀察發現、心得體會、反思和研究結果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并進行交流,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并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與探索研究的能力。
(四)比較能力的培養
小學生的比較能力是隨著其年齡和知識的增長,智力水平的發展而提高的。因此,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首先要根據不同的年級,結合具體教材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提出不同的比較要求,并掌握一些具體的比較方法:
(1)先比較事物的不同點,再比較事物的相同點。例如,比較應用題的算術解法與方程解法時,先比較得出用算術方法解時未知數不能參與列式,而用方程解時,未知數能參與列式這個主要區別;然后比較得出兩者都是以四則運算的意義和常見數量關系指導列式的共同點。
(2)先比較事物差異大的屬性,再比較差異小的屬性。例如,學習了各種小數后,先比較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的區別,再比較無限小數中的循環小數和不循環小數的區別,最后比較循環小數中純循環小數和混循環小數的區別。
(3)先比較直接感知的事物,再比較頭腦中語言引起的事物的表象。例如:教學分數基本性質,先通過直觀比較得出,再借助于直觀建立起來的表象,比較三個分數的分子,分母的變化規律,最后得出分數的基本性質。
(4)同類知識歸類比較,使知識融會貫通。例如,學習了比的基本性質后,引導學生與以前學習的商不變性質,分數基本性質進行比較,通過具體算例,使學生清楚地明白這三種知識其實本質是一致的。從而歸納出這些知識內容的本質屬性,系統地理解和掌握知識。
(五)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
數學是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一門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漸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的階段。引導小學生在實踐操作的活動過程中學習數學,就是為了在小學生思維的形象性和數學知識的抽象性之間架起過渡的橋梁。
為了在動手操作學數學中,順利地開展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1.選擇的學習內容和學具、操作材料,要適宜學生動手操作;2.要精心設計操作活動的各個環節;3.操作問題與探究要求的提出,必須根據小學生的不同認知水平,因人而異,具體明確;4.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要引導小學生將觀察與操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克服因學具的形狀、色彩等無關因素的影響,仔細觀察操作的過程和操作的結果,在頭腦中留下準確、完整的表象,進而達到促進分析綜合,幫助抽象概括的作用;5.為了促進操作和思維,要充分讓學生口述操作的過程和結果,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要及時組織學生認真聽取,參與評價、討論操作思維的過程是否正確、合理,促進和推動學生積極的探究思維;6.還要及早(從小學一年級就可以開始)訓練養成操作順利進行的各種習慣,注意培養學生邊操作,邊觀察,邊思考的協同活動能力,使動手操作學數學更有成效。
(六)創新能力的培養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想象力是發現、發明等一切創造活動的源泉。”小學時代正是學生處于好奇、好勝、想象力豐富的階段。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抹殺學生的想象和猜測,而應積極給學生的想象力,適時適度的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大膽去設想、假設。越是超越常規的合理想象,越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所以,我認識到數學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首先要創設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氣氛。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其次善于激發學生的創造動機,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樹立學生具有創造力的個性品質。最后教師還要注意自身的知識和能力儲備:教師能夠打破傳統定勢,提高自身的認知水平,才能更加靈活的去引導學生的發展,更好的促進學生的發展。
(七)提高解題能力
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是幫助學生答卷、做題的重要教學手段。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練習題,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使學生練得精、練得巧、練到點子上。(通過多變的練習進行教學)
三、結束語
培養小學生數學能力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只要不斷聯系實際的嘗試,大膽探索,小學生的數學能力就會隨著你的努力日增月加。在此,我必須重申一個觀點: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必須轉變角色,變數學知識的傳授為數學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和研究者。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能力,勢在必行。我們要堅持不懈地訓練與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能力,并提高自身的素質。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教育一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