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軼佳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以及改革開放政策的逐步實施,現代化技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被逐漸應用于各行各業。施工企業負責工程的各項細節作業,施工難度大、復雜程度高,信息化技術的推廣能夠為企業提供先進的統計工具,借助科學和一體化的管理,提升企業的工作效率。但是由于我國施工企業固有理念落后以及資金的缺乏,信息化建設與推廣一直是一項大工程,對信息化投入與產出的情況進行分析,結合市場經濟實體做出精準的預測、獲取評判標準就成為了施工企業需要考慮的重點。在新的社會發展和技術應用下,企業必須做好經營和運行情況的分析,通過有形和無形兩種模式,對企業信息化帶來的經濟效益進行分析,按照結果情況制定指導方案,就成為了施工企業需要明確的重點。
關鍵詞:施工企業;信息化;經濟效益;分析判斷
自進入21世紀以來,社會經濟迅猛發展,智能化、現代化技術也逐步推廣應用,企業信息化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全球經濟被聯結為一個整體。伴隨國際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加深,美國爆發的次貸危機影響了全球很多國家,并造成了巨大的危險,我國經濟也受到了不小的打擊。施工企業作為我國工程建設的重點單位,在競爭激烈的社會背景下,必須堅持綜合實力的提高,更好的參與市場經營。信息化是對信息技術的一種應用,是基于網絡建立的系統,有助于適應企業的內在需求,做好企業內部數據統計與管理工作。但是施工企業特有的對利益的追逐,使其必須對信息化投入做出一個精準的分析,判斷其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從投資的角度衡量信息化的利與弊。本文就結合施工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情況,對其經濟效益做出分析,從而提出完善建設,促進經濟效益提升的有效對策,降低企業消耗。
一、施工企業信息化以及經濟效益的概述
(一)經濟效益
投入與產出的比例則為經濟效益。在實際經濟活動中,以較少的人力、物力投入獲得較多的財力,就是收益的最大化,或者以人力、勞動力的少量消耗取得相應的成果。企業作為經濟單位,必然會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即所謂的經濟效益。
(二)企業信息化經濟效益
信息化技術是借助網絡平臺,通過計算機技術獲取資訊的一種模式,并通過網絡傳輸和處理信息,提高企業競爭水平的一種動態模式。企業信息化經濟效益則是通過信息化手段獲取的經濟收益,也就是企業信息化投資和產出的對比。一方面,信息化投入體現在實際建設的投資過程中,與人力、物力和財力的使用息息相關;另一方面,也體現在企業實施信息技術產能與效益的分配,以及軟硬件設施的投入之中。具體而言,企業信息化經濟效益包含兩方面內涵:其一,企業信息化投入與產出的比例,人力、物力、財力與利潤之間的關聯;其二,是企業信息化建設與實際經營的符合情況,也就是信息化建設是否符合創造經濟效益的條件。
二、施工企業信息化經濟效益分析應當遵循的原則
施工企業作為施工的主要負責單位,在工作中會遇到各種難題,復雜程度較高,在對信息化經濟效益分析的時候,必須堅持以下的原則。
第一,科學性分析原則。企業信息化水平,與經濟效益的關系都必須堅持科學分析,結合企業實際情況構建標準化的測評模式,堅持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主要而言,在理論上要保證其合理性,正確進行指導,抓住分析的要點,對信息數據、文件、資料做好整合判斷,提高分析的精確度。
第二,目的性分析原則。對施工企業信息化的分析判斷要有目的的進行,避免出現隨意測評和無目的判斷,即通過完整的評價達到企業的統計目標,了解企業信息化的可行之處,找到利潤最大的增長點,切實反映出經營指標,做好目的性分析。
第三,動態分析原則。施工企業信息化程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企業經營狀況、市場變動情況發生改變,基于實際指標,動態的對信息化經濟效益做出分析才是有效之策。
第四,綜合分析原則。所謂的綜合分析原則,就是將施工企業利用信息化技術獲取的資料、數據進行集中整理與歸納。然后根據企業經營實際做出有效的綜合性分析,客觀的衡量企業信息化水平。
三、施工企業信息化的經濟效益分析案例
從上述內容中,我們已經能夠直觀清晰的認識到施工企業信息化以及經濟效益的含義,以及在經濟效益分析中應該遵循的原則。想要保證分析的精準性,就必須結合實際做好分析。
對施工企業實施信息化后在E后上的投入(D)與產出(O)進行了分析,對于施工企業這個經濟實體而言,實施信息化的目的是為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因此需要對施工企業實施信息化的投入產出比進行分析:
若D/O屬于(0,1),表示施工企業在工程E后實施信息化管理后,相對于以前同樣性質的工程,扣除信息化建設的投入、考慮資金時間價值后,利潤仍有所提升,實施信息化管理能帶來經濟效益的提高,施工企業下一步應該加大信息化建設的力度,不斷優化信息管理系統,利用信息化管理給企業帶來更多的收益。若D/O屬于另一種范圍,則表示施工企業實施信息化管理工程項目所帶來的經濟產出要小于信息化建設的投入,甚至經濟產出值為負值。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兩種,一是施工企業引進的信息技術軟件并不適合本工程的應用;二是即便施工企業引進了信息化技術,但在實際中有可能并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有可能是組織機構調整不到位、管理層面信息不對等等等。因此,施工企業必須及時的做出改變,調整信息化技術,找到引發問題的原因,完善信息管理體系。
結束語
總而言之,施工企業作為國家最重要的施工單位之一,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借助信息化技術,對它帶來的經濟效益進行分析是整合數據、資料,做好分析的關鍵,也是幫助企業獲取經濟效益的基礎。針對施工企業獲取的利潤,工期時間來判斷效益,從有形經濟和無形經濟兩方面進行分析是一種成本判定的新模式。通過對同類工程在實施信息化管理后,單位時間內的投入產出分析來評價施工企業信息化的經濟效益,結合D/O的數據對做出數據統計,優化管理系統。具體而言,施工企業可根據經濟效益分析的不同結果采取不同的措施,通過改進或優化信息化管理系統,選擇系統性指標和相關性典型數據,進一步加強信息化建設,促進企業效益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汪勇,嚴紅,李林峰.企業信息化經濟效益分析與評價[J].現代情報,2006,02:160-163.
[2]汪勇,嚴紅,李林峰.企業信息化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2:5-8.
[3]王琰,張利,劉堅.建筑企業信息化的經濟效益分析模型[J].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01:117-120.
[4]劉曉東,劉宇衡.基于矩陣理論的信息化對提升建筑企業施工質量管理效益作用機理分析[J].科技與管理,2012,04:64-68.
[5]李萬慶,嚴冠卓.AHP在建筑施工企業信息化綜合評價中的應用[J].中國管理信息化(綜合版),2007,06:5-7.
[6]劉佳音.企業信息化經濟效益評價[D].武漢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