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汝亮++張振
摘 要:在農村建設發展過程中,為了確保農村的用電需求,必須與整體規劃形成統一的步伐。同時,也要實現城鎮規劃與農村電網建設有效的協調統一性。使得農網建設發展得更快、更好,為農村人們提供更長遠的服務。
關鍵詞:農村電網 規劃 改造 問題 解決措施
中圖分類號:F4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10(b)-0091-02
1 農網規劃
1.1 農網規劃原則
在我國,針對農村電網進行了統一的規劃,規劃建設需要遵照一定的原則進行。首先是電網建設與管理體制要協調統一規劃,尋求電網結構與農村電氣化、現代化以及城鎮化發展相統一,要與輸電網的規劃、分布式電力規劃相銜接。其次,農網規劃為實現綜合經濟效益,實施“科技興電”戰略,以提高農網的裝備水平和科技含量。從改造現有電網入手,不斷技術革新,使得規劃不斷具有超前意識。最后,農網規劃歸根結底為方便農戶使用,要服務于農戶,為此,在設備的選擇上要遵循標準化、規范化以及系統化原則。同時,農網規劃還要關注安全可靠性、節約性以及高效性等原則,提高農網的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另外,節約用地、少占農田也要作為農網規劃的一個基本原則,為環境保護做出應有的貢獻。
1.2 農網規劃的主要內容
為制定合理、統一的農網規劃,就要對相關標準以及規程進行研究編制,符合科學化、合理化的要求。在內容協商制定過程中,需要對區域概況以及總體規劃情況進行了解,還需要對農村電網的現狀進行具體的分析,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還包括對負荷分析及未來的預測、調度、通信、自動化規劃、經濟效益分析等。
2 農網規劃存在的問題
2.1 負荷預測不準確
在農網應用預測方法中,電力彈性系數預測法是應用最為廣泛的方法。但是,由于這種預測方法相對來說較為簡單,加之影響因素較多,促使預測結果的準確性相對來說較低。具體而言,電力彈性系數是通過電增長率與社會總產值之比計算得到的,社會總產值不是一個確定的數字,當經濟穩定時較穩定;當經濟飛速發展時社會總產值上升較快;當遇到金融危機時社會總產值下降較快,這就造成了電力彈性系數的計算也隨之變化。所以說,農網負荷的預測是不準確的。
2.2 農網損耗嚴重
目前,在農網系統中運行的電壓有很多種級別,比如110 kV、35 kV、10 kV、0.4 kV等。由于存在多種不同級別就會導致多級損耗嚴重,其中35 kV電壓的線損所占的電量比重非常大。對于這一問題的解決,我國電力部門早已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也采取了一定的解決措施進而減少損耗。但是,效果都不是很明顯。日前,由于我國加大對農村建設的投入力度,對于農網建設也投入了更多的利好政策。為此,我們更應該將電量的損耗問題視為重要的問題加以解決。
2.3 線路重復建設頻繁
對于早期農村電網的布置并沒有考慮到未來的發展問題,使得農村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遇到了很多難題。比如,早期的農網變電站大多都布置在農田中,沒有考慮到農田交通、后續維護等方面因素,使得后期維修和維護變電站變得困難重重。后來為了便于維修、維護,就設置在臨近的路邊。再后來,農村要發展,就必須先修路。修路的同時就發現以前的農網設施需要改變,這樣的情況并不是一個兩個能解決的,而是大部分的農網設施都存在這樣的現象,需要重新建筑的農網數量就造成了資源的巨大浪費。再加上重建農村電網線路大多數情況下還要和農戶打交道,如果農戶不同意將電路鋪設于農田或者院落中,就不得不再次改變線路設計,這無形之中使得建設時間延長。
2.4 農網供電的可靠性較低
鄉鎮農村的發展相對來說還是緩慢的,與城市發展相比經濟上還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從供電的角度上考慮,大中型城市均以220 kV變電站進行供電,而一些鄉鎮農村卻以110 kV變電站進行供電,而且有些地區以35 kV的輸變電進行各點供電,與城市供電相差一定的標準。通常來講,220 kV變電站的電壓經濟實用性是最可靠的。而鄉鎮使用相對較低的電壓,供電的經濟性和可靠性就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再加上前文所述35 kV的電壓進行輸送電時造成的電量損耗和線路損耗相對較大,因此供電的可靠性就更低。
3 農村電網規劃措施
3.1 負荷預測方法
在諸多負荷預測方法中,為解決預測方法的準確性問題,廣泛探究各種理論,其中灰色系統理論走進農網規劃設計過程中。所謂灰色系統理論是指利用系統所儲存的信息,建立灰色理論微分方程,求解未知量。這一方法的應用巧妙地避免了因為電力負荷影響因素過多的原因,使得不確定的因素不被考慮在內。這種方法具有較強的適用性,而且還方便運算。
在灰色模型中期預測中,又考慮到國家大力扶持農村經濟發展,引進大量的外資企業在農村辦廠,使得用電負荷會大幅上升。所以,灰色模型對于此負荷預測方法具有較高的準確性。但是如果數據灰度繼續增加的話,就會導致電力系統的預測有失偏頗。這時,年均遞增率預測法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成為負荷預測的主要方法,對未來的經濟發展情況有很好的預測。另外,這兩種方法也可以組合進行預測,相互之間彌補不足之處,使得農村電網負荷預測更加準確。
3.2 新建變電站規劃布點措施
運行電壓越低,對于經濟效益的達成具有一定的阻礙力量,而且運行電壓越低也會造成較大的損失率,降低電能質量和供電可靠性。所以,為了實現農村用電安全、穩定、可靠,為農村人們享受到城鎮的用電方便、快捷性,滿足農村新時期建設的需要,就應該將運行電壓逐漸提高,建議新建變電站和線路要與大電網實現接軌制,以提高電壓等級,進而減少電壓耗損,提高輸電能力。
為打破鄉鎮為單位的供電模式,新建符合鄉鎮以及村村之間分散密集居住的模式,一般情況下采用20 kV供電。這樣的配網更加合理,也比較容易實現負荷互帶。針對原有的10 kV電網要逐漸實現升壓改造,既可以降低線損,又減少了變電站的網出現間隔。大大減少了設備維護工作,使得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顯著提升。
3.3 農網規劃采用“先規劃通道,再定站點”辦法
在農網規劃過程中,一般要采用先規劃通道,再定站點的做法。這樣是為了避免有站址,以及避免線路同行困難。首先根據區域負荷預測結果確定配電線路條數,要充分考慮進線的可能性以及避免迂回。
對于我國建設的新農村標準中對縣級供電企業進行明確的規定,要配合當地規劃部門工作。同時,提出了農村輸電走廊的新概念,要求農村在規劃時要預留電網建設用電,形成輸配電線路通道。
現行制度下,對新農村規劃的標準化小區建設中,要包括配電設計,預留線路通道,采用直埋電纜以及箱式變電站等。使得小區內部設施達到美觀的要求,同時也實現了保護環境的重要理念。而為了農村經濟發展,引進了很多外資企業在農村辦廠,辦廠就需要大量的工業用電。為此,要預留出變電站用地,采用架空線路等提前預留。
4 結語
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逐漸成為世界經濟發展大國。國家也將關切發展的目光投向了“三農”建設,使得農村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為此,農村電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迎來了巨大挑戰。在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初期,農村電網的發展并沒有完全滿足農村發展的需求,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的發展。為此,關注農村電網發展,完善農村用電設施建設,成為今后關注的重點事項。現階段,我國農村電網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農村供電系統超負荷的運轉、電網負荷增加造成的資源浪費以及長時間的高負荷運轉極易造成的不安全事故的發生等。為此,我國需要在滿足農村日常生活需求的基礎上,解決以上遇到的各種問題。
參考文獻
[1] 李茂增.農網改造中低壓電網的規劃設計及實施[J].云南電力技術,2005(3):17-18.
[2] 吳文庸,汪斌.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中存在的問題[J].科技與生活,2010(23):211.
[3] 梁建芳,施橋.農村低壓電網改造規劃與設計技術論析[J].管理觀察,2011(1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