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蘇銀
摘 要:近幾年隨著茶文化和茶產業的蓬勃發展,社會對茶藝技能專業人才的需求不僅數量越來越大,而且高質量規范的茶藝技能人才越來越受到歡迎,校企合作是構建茶藝創新人才評價體系的唯一途徑。該文從校企合作平臺,茶藝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評價體系的建立、茶藝創新人才實踐基地建設進行研究,重新構建茶藝創新人才評價體系。
關鍵詞:校企合作 茶藝創新人才 評價體系 構建研究
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10(b)-0158-02
中國茶文化包含面很廣,博大精深,包含政治、經濟、社會和人們的生活。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與健康成為這個世紀的生活主題。科學家推測,茶將以其獨有的無可替代的健康理念取代咖啡、可可,成為21世紀最值得推薦的飲料。因此,茶逐漸成為這個世紀最受歡迎的集養生美容健康為一體的飲料,在未來,不應該只停留在茶的表面上,而是要把他融入到生活中去,品茶是人們生活的一種生活方式。因此,高職院校應如何完善茶文化專業建設、培養茶藝創新人才是市場極其需要的,該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茶藝表演,創新人才評價的體系,校企合作模式下課程建設進行了討論。
1 校企合作下茶藝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1.1 茶藝師的發展前景
茶藝師是一個修身養性的職業,它既優雅又充滿了文學色彩,茶藝表演也越來越受到媒體的追捧,容易理解,茶與茶修、禪修、禪茶文化,融為一體,茶是現代生活一個合適的載體。茶藝表演的發展有其歷史的必然性與合理性。茶文化與茶藝是該院的一門課程,茶藝表演,它可以豐富精神生活,提高人們的個人素質和修養,有人說茶的藝術是最親和中國文化的一部分。無論過去或現在,茶藝像一把鑰匙,打開窗欞,在人們的心中開花結果,優雅的芬芳。茶藝師現在就業前景很好,作為一名教師在學校,要培養能走出校門,有一技之長,有自己獨特茶藝創新理念,能傳承中國茶文化,并發揚光大的茶藝創新人才,任重道遠。
1.2 茶藝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茶藝培訓的技能實踐,學校很難真實模擬,茶館、會所、茶園有很多相應的設施不可能完全實現,因此,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生頂崗實習,走進茶園,了解茶樹生長環境,茶葉的保存環境,學生到茶企業去體驗生活,學會泡茶,在相應的位置上體會茶農的辛苦,教師在傳授茶的知識的同時,更要做好服務和管理,同時,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學習相關茶的專業知識,在做茶中學習,在學習中逐漸明白做茶就如同做人,做中學,學中做,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這是茶藝創新人才培養的過程,茶藝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可以考慮季節性,茶葉行業的特點,結合長度,靈活實現教學管理,每學期教學時間的安排。如夏季的時候可以安排學生進行短期茶企業參觀、技能培訓等活動,使學生了解和茶葉企業工作的流程,掌握基本的專業知識,培養良好的職業情感、職業素質,每年3~4月,采茶季節安排學生到茶園現場工作,超過1個月,通常可以安排在第二學期,學生作為一個專業的人完全進入特定的工作環境,在實踐中學習專業技能。所以,實踐時間和學習時間相互融合,有效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素質,使茶藝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落實到具體的實踐環節,達到了培養茶藝創新人才的目的。
1.3 構建茶藝創新人才職業能力的課程體系
茶文化的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不僅要有專業教師來教學,并且應該定期請由茶研究所專家和企業的專家來講課,根據學生就業的專業能力,結合茶企業的專業標準,通過專家詳細講解,構建專業課程體系,不斷強化實踐能力的拓展學習,開闊學生的專業領域和知識面,在校企三方合作的平臺上培養學生的茶藝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想象空間,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茶藝和茶文化課程中加強實踐課時,走出課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2 構建茶藝創新能力的評價體系
2.1 目前茶藝教學存在問題
高職現有茶藝課程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是,評價內容單一,缺乏考核評價過程,需要多元化、開放的評價模式,需要培養更具有創新能力的茶藝人才,校企合作下的茶藝職業和終身發展能力的評價模式相結合,“1+3”茶藝多元化評價模型是未來發展的方向,未來會作為一個課題跟蹤研究。 “1”指的是在一個新的茶藝評價模式的基礎上構建一個大平臺為核心,“3”指的是在校企合作這個平臺下的三個評價模式,茶藝培訓實踐評價平臺,茶藝技能競賽評價平臺,學生創業實踐評價平臺,教師結合三個評價的子項目,給出學生最后的考核成績,這個項目也是課題組研究的重要對象,也是構建茶藝創新評價體系的基礎。
2.2 茶藝創新評價模式的核心
茶藝“1+3”模式的多元化評價主要用于休閑服務專業、酒店管理專業茶藝創新人才的培養,根據專業的特點和自身發展方向的需要,在學校期間理論與實踐相互依托,搭建校企合作三方平臺,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強化茶藝的創新技能和職業技能的培訓。重視茶藝技巧在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和可持續發展的培養,為社會輸送更多茶藝創新人才。“1+3”多元化的評價平臺,即1個校企合作評價平臺,三個個性化平臺(茶藝實踐項目評價平臺,茶藝技能競賽評價平臺,學生創業實踐評價平臺)。
第一,校企合作評價平臺是一個全面的基礎平臺,所有評價項目設計應該基于多元化校企合作的平臺下,三個個性化平臺有自己的評價考核方法,要有自己的評價個性化特征。第二,三個個性化平臺關注不同的方面進行評價,提高的學生創新創業的能力。茶藝實踐項目評價平臺,強調學生核心技能,專注于茶藝綜合技能考核項目。茶藝技能競賽平臺主要評價學生的創新能力,關注茶文化,茶藝創新藝術、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等,學生創業實踐評價平臺主要是依靠市場、企業、客戶維護、關注茶企業、茶加工、茶產業等。第三,通過這個評價體系評價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職業的發展前景,構建人際交往能力等各種因素。茶藝技巧創新評價平臺不僅是評價學生的茶藝創新能力的知識、技能、同時也是評價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不僅要看模塊項目的評價結果,更要關注項目評價過程中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考核評價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包括情緒狀態、關注和參與狀態、接觸狀態、心境、產生六個方面。不僅在小群體作為一個單元進行評估,還要根據團隊合作程度,每個學生的參與和貢獻的進行科學評價打分。
2.3 解決的主要問題
構建“1+3”評價平臺為核心,構建特色茶藝創新人才評價模式,模塊化評價指標、培養創新人才,構建休閑、酒店專業茶藝全面評價體系,在此基礎上,構建校企合作三方平臺。三方主體的聯動,擴大新的就業創業的渠道。“茶文化與茶藝”課程教學通過校企合作三方平臺,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鍛煉創業的機會和平臺,形成一個專業的茶藝實踐園地,在這個實踐園里,學生是主動者,在這里學生可以展示他們的才能,最大空間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開展專業技能比賽,進行的茶文化藝術展覽,參加各種社會活動等形式,建立了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技能訓練實踐園,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豐富學生的實踐能力。幾年的實踐證明,該院“茶文化和茶藝”課程建設越來越受到社會重視,校企合作促進該院茶文化的專業發展,培養了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校企合作在該院專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 加強茶藝創新人才實踐基地建設
為了滿足企業需求的茶藝創造性人才,盡快讓學生掌握專業理論知識,熟悉茶葉行業在教學環境中,基本的服務技能和管理能力,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和職業素質,茶藝創新人才能力的評價考核,首先要有配套的實踐基地,因此,加強校園的建設場景訓練室和校外實踐基地、師資專家的配套,都是培養茶藝創新人才所需要的基石。
3.1 建立校內茶藝創新實訓室
茶藝專業實踐教學一般分為六大茶類技能培訓、綜合技能培訓和外部領域工作等這幾個實用的類型,必須是相互聯系,相互結合,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學校有必要通過模擬茶館實踐基地的實際情況,在學院開設茗約茶館,讓學生可以在校園體驗創業的艱難,提供學生的茶藝創新能力,建立了茶的藝術創新能力培訓基地、日本茶道培訓基地、仿宋斗茶基地,紅茶培訓基地,綠茶培訓基地等一系列的教學活動,滿足學生的實踐需要,提供學生專業的技能培訓,建立的培訓室,完全根據茶館標準,使培訓室不僅可以滿足高職教學的需要,更是給學生提供創業的平臺,學生的茶藝創新能力提高很快,多次在各種茶藝大賽中獲獎,得到社會上的肯定。
3.2 茶藝創新人才校外實踐基地
茶文化企業實踐是茶藝創新人才最重要的教學環節, 定期讓學生到企業實踐、茶葉研究所實踐、茶文化農莊實踐、可以讓學生了解茶葉營銷管理概念,直觀了解茶產業和茶企業管理模式,掌握服務和管理技能。因此,高職院校應選擇一些著名的茶館和休閑俱樂部深入合作,作為自己的實踐基地。聘請茶加工方面的專家,按照社會的需要進行人才培養開發,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的內容領域工作和檢驗標準等,在實踐的過程中,教師按照設定的計劃,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通過實踐的操作和學習,并要求學生回學校定期反饋;實習后,茶藝教師要對學生在企業實踐進行考核評價,啟動三方評價體系,進行專業的評價學生實踐的效果。要保證學生在實習基地有序完成實踐任務。
4 結語
與茶文化和茶產業的蓬勃發展,社會對創新型茶藝人才的需求不僅在數量上加大了,而且更注重人才的內涵,高素質,全方位的茶藝創新人才受到企業的歡迎,因此,必須采取企業、院校和校內實踐基地三方結合的專業道路,和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改變評價模式,加強實踐基地建設,面對面以便有效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素質,提高學生的整體茶藝創新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自我、實現自我,提高創業的能力,更好融入社會,服務于社會,最大化體現自我價值的優勢。
參考文獻
[1] 趙昕,宿林林.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07(10):25-26.
[2] 王玲.中國茶文華[M].北京:中國書店,1992.
[3] 吳俊杰.高校市場營銷人才校企合作培養模式探討[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5(1):112-113.
[4] 余悅.葉靜中國茶俗學[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4.
[5] 謝瑞元.綠雪飄香[J].福建畫報,1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