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紅亞
摘要:薇拉·凱瑟(Willa Cather 1873—1947)的眾多作品都備受關注,如《我的安東妮亞》,人關注作品的拓荒主題、生態主題,和文化沖突、女性主題或是女性生態主義等,但是從成長小說視角來研究這部作品的并不多。本文將從成長小說的視角來研讀該作品。
關鍵詞:成長;引路人;同行者;愛情和婚姻
成長是人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它也是文學界中一個重要而且經常想要表達的主題。成長小說關注的是人物的成長經歷,是思想和心理、信念和精神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程。作品《我的安東妮亞》正是這樣的一部作品,敘述者用回憶的形式把一個個故事串起來,最終完整展現了一個波西米亞移民姑娘的成長歷程。
一、成長中的引路人
成長的引路人作為成長小說的一個重要構件,無論好壞,都豐富了主人公的個人經歷和社會閱歷。在他們有意無意的幫助或引導下,人們尤其是青少年能夠漸漸意識到自身的社會角色和人生目標。梳理《我的安東尼婭》中的成長引路人,我們可以大致把他們分為兩類: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
(一)正面的引路人
首先提到的是小說中的敘述者吉姆·博登的祖母。她是一個熱心腸的好心人。當安東妮亞一家來到內布拉斯加草原時,她第一個來拜訪他們,還帶給他們自己做的面包、南瓜餡餅等禮物。安東妮亞也喜歡向祖母學習烹調和料理家務。父親還希望這位祖母能夠教教安東妮亞英語。即便是后來當吉姆一家離開鄉村搬到黑鷹鎮以后,祖母仍然記掛著這位波西米亞姑娘。正是因為她,當她得知鄰居哈林家的丹麥廚子要走了,便懇求他們試用安東妮亞。她的推薦改變了安東妮亞的生活,讓她有機會從鄉村來到城鎮做一個幫工姑娘。鄉村到城鎮,這不僅僅是地域上的遷移,更重要的是帶給了安東妮亞成長的契機。
其次提到的是安東妮亞在黑鷹鎮做幫工姑娘時的女主人哈林太太。哈林太太性格開朗,待人友善,她們相處十分融洽。甚至二十年后,當吉姆和安東妮亞在她自己的農場里再次相聚的時候,安東妮亞還表達了對哈林太太由衷的感謝,那段經歷讓她學會了燒菜做飯和做家務。
還有吉姆的祖父和斯戴文斯寡婦,他們都在精神上、生活上也給予她很多關照。因為他們, 安東妮亞學會了勇敢和堅強,支撐她在困境中努力。
(二)負面的引路人
在她成長的過程中也有一些人帶給她消極負面的影響,這些負面的引路人也推動了主人公的成長,比起一帆風順的生活,磨難是成長的催化劑。
首先,我們提到主人公的父親。父親本應是積極樂觀、勇敢、果斷和頑強的。但當他舉家搬到內布拉斯加草原后,根本無法適應那里的生活。竟在第一個冬天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其次提到帕維爾和彼得,這兩個來至俄國的移民,承載著生命中永遠無法忘懷的罪惡。那個有關餓狼的故事帶給安東妮亞心靈強烈的震動,她在內心深處默默體會和感受著他們當時的痛苦和無助。還要提到卡特,這個聲名狼藉的人。他和妻子永遠處于不停吵架的狀態。他甚至因為害怕妻子比他活得更長而分他的家產,竟槍殺死了她然后再自殺。他也企圖對作為雇傭女工的安東妮亞實施強暴。他的惡劣行徑給安東妮亞上了一課,讓安東妮亞明白了世界上的善惡好壞。而他的家庭關系也引領安東妮亞去思考如何建立和諧的家庭。還不得不提到拉里·多諾萬,安東尼婭愛上的第一個男人,他的自私、用情不專、對婚姻的不負責任帶給她很大的傷害。這樣的戀愛經歷讓安東尼婭明白了婚姻和家庭的真正內涵。在以下章節中還會提到這個人物。
二、成長中的同行者
作品中吉姆和安東妮亞是在成長過程中兩個相互陪伴的朋友。吉姆是安東妮亞成長中的陪伴者和同行者,更是見證者。他們共同擁有草原生活的美好記憶,如同伊甸園里的亞當和夏娃。吉姆眼中的她善良、勤勞、勇敢、堅強,愛學習也樂于學習,善于學習。她向祖母學習料理家務,也學習像男人的勞作,像男人一樣支撐整個家庭。在艱難的生活中,她都從不放棄。吉姆是她成長過程中的同行者,見證著她成長中的每一次蛻變,那種面對生活的永不放棄和堅韌頑強,都深深震撼著吉姆。
三、愛情和婚姻
一個人的成長與愛情和婚姻緊密相關。以男人為主導地位的傳統婚姻帶給了女人束縛。從某種意義來說,書中林加德和索特鮑爾對于婚姻的拒絕,拒絕的是傳統的、壓迫性的婚姻本身。書中卡特和他妻子的不幸婚姻讓安東妮亞學會感悟和經營婚姻。所以在戀愛失敗以后她帶著孩子回到鄉村,從新組建了家庭,夫妻二人融洽相處,共同努力,經營起了一個農場,一家人過著幸福生活。這和其他家庭,尤其是卡特夫婦的婚姻形成了極其強烈的反差。她用她充滿女性氣質的寬容大度來經營她的婚姻和家庭生活,讓家庭生活甜蜜而溫馨。
小說在塑造了一個光輝、感人的移民女性形象時也不斷揭示主人公成長過程。即便是今天人們讀到這部作品時,依然能夠從中感受到勇氣和力量。當然作品本身也為我們更好的研究作者作品中美學思想產生的根源,提供了很好的途。
參考文獻:
[1]巴赫金.白春仁,曉河譯.小說理論[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羅杰鸚,潘勤奮,應梅芳.成長之歌:論《我的安東妮亞》中的成長主題[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9,11,22(6).
[3]潘小松.寫在<威拉·凱瑟集>后面[J].美國研究,1998(2):140-143.
[4]芮渝萍,劉春慧.成長小說:一種解讀美國文學的新視點[J].寧波大學學報,2005(1).
[5]薇拉·凱瑟.曉河譯.周徽林譯.我的安東妮婭白春仁[M].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