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何秋杰
摘 要:為滿足車輛安全運行需求,路橋工程施工必須嚴格按照設計規定進行施工。路橋過渡段作為施工主要內容之一,為有效解決路橋工程病害問題,必須準確分析過渡段施工技術要點,并在此基礎上,選取科學有效的質量控制措施進行路橋工程建設。
關鍵詞:路橋過渡段;技術要點;質量控制
隨著高等級公路的大量建設,雖然管理單位和工程設計人員對橋頭跳車的危害己經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和足夠的重視,在具體的工程設計中也采取了不少處治措施,取得了一些成功的實例。但從實際情況看,橋頭跳車現象不僅在舊的橋頭路堤存在,在許多新建的高等級公路上也較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有:對橋頭路堤缺乏比較詳盡的地質和水文調查,沒有針對引起橋頭跳車的主要原因而對癥下藥;只注重于橋頭跳車處治方法的工程實踐,較少進行系統的研究;路橋過渡段作為一個復雜體系,橋頭跳車的處治應突出“綜合處治”的思想。同時,為達到路橋施工目標,實現路橋交通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要求施工企業必須規范施工流程,才能為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一、路橋過渡段施工技術要點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大中城市的迅速崛起,城市路橋建設工程也隨之進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路橋過渡段的施工具有工藝復雜、材料品種繁多、工作人員較多、機械設備多樣等特點。路橋過渡段施工技術準備主要包括:專業技術管理人員、現場技術監理人員、施工人員集體技術培訓、施工技術流程規范等具體工作。近年來,國內路橋過渡段的施工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路橋過渡段施工技術的要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合理設置搭板
在大量的實踐當中的經驗結合具體理論,我們得出搭板的設置也是很重要的,以下是常見的幾種搭板方式:在一定板長范圍內,由于路面受到車輛載重的原因逐漸發生彎沉變化,這個設置方法施工是相當完美的,三是施工難度比較大。在克服這種困難的同時,要將解決剛柔過渡方面的問題。
2、臺背填筑
對整個臺背填筑從地基開始應采取適當的加固措施,采用砂性土、砂礫、碎石土填筑,對于面層,若搭板上和橋面上的面層結構和厚度相同,則不會產生沉降差。因此,搭板上和橋面上應采用相同的面層結構和厚度,必要時用石灰或水泥進行穩定處理,也可采用半剛性材料填筑,以此減少路基工后沉降,同時相應提高壓實度要求。土工合成材料加固臺背路基可以有效地控制填土荷載作用下的變形和自然沉降,尤其是不均勻沉降。但地基為軟基時,應先預以加固處理。臺背回填處的壓實宜選用小型壓實機具,分層壓實厚度宜薄,一般應在10~15cm范圍內。在材料選擇上,應選用易于壓實的材料。臺背回填土最好能與相鄰路基同體施工,若確實不具備同體施工條件的則必須逐層加寬至少 10cm成倒臺階施工,嚴禁直上直下填筑臺背填土在實際施工中,有可能因路面結構層和橋面結構層施工不同步,在標高控制上產生誤差為增強橋面結構層強度,將原設計的瀝青混凝土鋪裝變更為5cm粗粒式瀝青混凝土加4cm中粒式瀝青混凝土,并向橋頭兩側各延伸10cm,并同時在40m范圍內用1%的縱坡進行調整。在路橋過渡段,配合設置橋頭搭板,對路基的壓實必須進行有效的控制。
3、地基處理
作為控制橋頭跳車的重要措施,橋背軟弱地基的有效處理對路橋過渡段質量控制具有重要意義。現階段我國軟基處理中應用的主要方式有換土法、超載預壓法等,這些方式應用可以對地基性能進行有效改善,同時還可以有效對路橋的承載力進行提高,降低沉降差等。
選用樁基礎作為在軟土地基上橋臺修建的主要形式。假如在相對較厚的軟土層進行高路堤的修筑,由于回填材料的質量軟土會出現向側邊擠壓的現象,進而給基樁施加較大的力,造成水平位移或轉動現象出現在橋臺。這種情況下,將對支座、伸縮縫等造成損壞,同時還會對橋面或橋臺造成損壞。為防止不正常位移情況的產生,必須對回填材料減輕,以此對側向流動的強度起到抵抗的作用。
4、排水施工
依據臺背填料的類型等情況進行排水方式的選用,并對臺后填料的水分進行疏干。同時將防水涂層設置在橋臺背面,這樣可以有效防止滲水對結構物的損害。在進行回填區頂部及底部排水作業時,必須夯實回填表面并進行截、排水設施的設置,有時還要封閉表面,進而對地面水下滲問題進行有效降低。路基排水時應與施工現場其他建筑物相結合,以此加強路基排水設施。一般選取預制混凝土構件砌筑側溝等方式進行路基排水設計。也可將單側、雙側排水溝設置于路堤天然護道上,或選取土坑排水。
二、路橋過渡段施工的質量控制
作為道路交通的永久性大型結構物,橋梁也是道路行車設施的主要構成成分與保證道路運輸安全的重要設備,其特點為結構復雜、技術性強、修建難度大及成本高等,如出現損壞情況,不僅會導致限速減載,甚至產生行車中斷等問題。因橋梁修建時間不同,其設計與技術運用也存在諸多不同,為滿足行車需求,實現重載運輸,就必須對橋梁運輸承載能力、抗災能力與安全性能進行全面提升,這就要求必須做好橋梁養護工作,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行車舒適度與安全性。
配合比設計完成后,應檢驗各種原材料的性能與質量,并向監理工程師進行報送、審批。按照實踐經驗與馬歇爾試驗進行配合比設計,并選取最優數據配制,通過試拌鋪筑等進行施工。根據地質剖面圖、地下水等實際情況,選取級配碎石填筑方式施工路橋過渡段,如大型機械無法對橋臺背后2米左右范圍實施碾壓,可選取摻5%水泥級配碎石通過小型機械夯實,以此確保施工效果的質量。選取素混凝土、片石混凝土對基坑進行回填,一般情況下,選取碎石分層夯填大面積,以此達到壓實效果。
臺后路基沉降變形控制過程中,地基沉降控制極為重要,尤其是在軟土地基施工路段,一般可選取水泥攪拌樁、粉噴樁等軟基處理技術進行施工。據相關試驗數據顯示,在處理深度較大、基本打透軟弱層與樁身強度符合設計規定的情況下,半剛性樁處理符合地基的沉降總量、速度與工后沉降效果良好。如15米為壓縮層厚度,實測2.5到2.6厘米為復合地基沉降值。在軟土擠密施工中擠密砂樁、擠密碎石樁約束作用下,樁體質量很難保證,無法充分發揮加固效果。
在實際施工中,有可能因路面結構層和橋面結構層施工不同步,在標高控制上產生誤差。為增強橋面結構層強度,將原設計的瀝青混凝土鋪裝變更為5cm粗粒式瀝青混凝土加4cm中粒式瀝青混凝土,并向橋頭兩側各延伸l0m,并同時在40m范圍內用1%的縱坡進行調整。為保證路橋結合順暢,結構形成一致,對變更前已施工的瀝青混凝土統一用銑刨機進行銑刨處理。按照橋梁重要性,在投入使用后可相隔一年或幾年對橋梁結構進行簡單檢查,根據專業人員觀測與相關儀器對結構狀況進行分析,并找出損傷原因。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有效處理路基與橋梁過渡段的問題,必須從細節入手,采用合理的設計理念和方法,對路橋過渡段施工工藝進行全面深入分析,進行科學的結構設計,加強對過渡段結構施工的各個環節工程質量的控制,以確保車輛高速、安全、平穩運行。
參考文獻
[1] 索永飛.鐵路路橋過渡段施工技術及措施探討[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年第26期.
[2] 余伽義.淺析高速鐵路路橋過渡段沉降控制施工關鍵技術[J].科技風.2010年第11期.
[3] 任洪光;張金超;;路橋過渡段路基路面施工技術研究[J];黑龍江交通科技;2011年03期.
[4] 黃學文. 路橋工程中過渡段施工技術的發展研究[J]. 中華民居(下旬刊).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