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許燕霞+李瑞法+張學勤

摘要:以進境烏拉圭轉基因大豆為檢驗材料,研究了感染紫斑病顆粒與正常完整顆粒的品質差異,分別對粗蛋白、粗脂肪、水分、百粒重等指標進行了檢測分析。結果表明:紫斑病感染造成轉基因大豆的粗蛋白、粗脂肪、水分含量均顯著降低,百粒重無顯著改變。
關鍵詞:大豆紫斑病;品質;F檢驗;t檢驗
中圖分類號:S565.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6)22-0151-02
1引言
大豆紫斑病是由菊池尾孢菌(Cercosporakikuchii)引起,是大豆主要病害之一。1921年首次在朝鮮半島發生,1924年美國也發現該病,目前世界各大豆產區均有分布[1],全株均可染病。苗期染病表現為褐色至赤褐色圓形斑,葉片染病表現為褐色或淺灰色斑點,莖稈染病呈長條狀或梭形紅褐色斑,嚴重的整個莖稈變成黑紫色。主要危害豆莢和豆粒,豆莢染病后病斑呈圓形或者不規則形,病斑較大,病豆莢內層生紫色斑,豆粒感病后呈紫色且僅限于種皮,形狀大小不定,嚴重的整顆豆粒變成紫色并影響大豆的品質和商品等級。
如河北京唐港口岸接卸一船烏拉圭轉基因大豆,在進行品質檢驗時發現大豆紫斑含量較高,為研究紫斑病對大豆品質指標的影響,經對紫斑粒進行人工挑選,以正常完整粒為對照,分別對粗蛋白、粗脂肪、水分、百粒重等指標進行檢測分析。
2材料與方法
2.1樣品及設備試劑
試驗所用大豆為含有明顯紫斑病癥狀的進口烏拉圭轉基因黃大豆,經人工挑選紫斑粒,分為紫斑組和正常組,每組樣品5kg備用。各取部分樣品利用瑞典FOSS盤式粉碎機進行大豆樣品研磨,將研磨樣品通過1.0mm的細篩,備用。
主要設備、試劑:海能全自動定氮儀K1100F+SH420F、索氏抽提器SCT-06、烘箱BINDERFD115、電子天平、2.5cm鋁盒等,儀器設備均經過檢定校準。檢測所用濃硫酸、硫酸銅、硫酸鉀、乙醚等試劑均為國產分析純試劑。
2.2檢測方法
粗蛋白按照SN/T0803.9-1999進出口油料粗蛋白質檢驗方法進行試驗;
粗脂肪按照GB/T5512-2008糧油檢驗糧食中粗脂肪含量測定進行試驗;
水分按照GB/T5497-1985糧食油料檢驗水分測定法進行試驗;
每個指標檢測7個樣品,平行檢測3次取平均值。
2.3數據處理
數據分析及作圖采用Excel2007。對每個檢測指標,均按正常組、紫斑組先進行F檢驗,確定是否等方差,之后選擇等方差t檢驗或異方差t檢驗。檢驗標準p<0.05為差異顯著,p<0.01為差異極顯著。
3試驗結果
F檢驗結果表明,正常組與紫斑病組間蛋白質、脂肪、水分結果等方差,而百粒重結果異方差。進而按實際情況分別進行等方差t檢驗和異方差t檢驗,結果如圖1所示。數據分析顯示,在選取的統計水平下,染病顆粒蛋白質、脂肪、水分含量顯著降低,而百粒重差異不明顯。研究表明,紫斑病的發生與大豆品種的抗病性、氣候等環境條件有關[1],而相關品質指標也與大豆品種、氣候土壤條件密切相關。可以推測,作為一種真菌病害,紫斑病病菌侵蝕大豆粒后嚴重干擾了大豆正常的細胞正常功能,造成了其組成成分發生了改變。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紫斑病是進境大豆的常見病害,該病對大豆重要品
質指標影響顯著,尤其當染病粒較高時,將極大拉低大豆綜合品質。我國現在進口大豆居世界首位,每年進口的大豆達到7000多萬t[2],主要用于食品原料和飼料加工,京唐港口岸進口黃大豆主要用于壓榨生產,榨油余下的豆粕已經成為國內飼料生產企業的主要蛋白來源,目前進口大豆由原來的糧食作物轉變為油料作物和飼料用原料品種[3],含有較多的紫斑顆粒不僅影響大豆的等級,而且將直接影響出油率,進而影響企業的利益。
3.2建議
相關企業在對外交易過程中,應完善合同條款內容,依照法律法規有關規定,嚴格審查合同主體資格,重視合同形式,完善合同內容,盡可能地涵蓋多項目領域,且對合同的生效要件、擔保方式以及爭議解決方式進行明確約定,才能在貿易交易中有效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4]。
此外,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應加強檢驗檢疫,依據法律法規及進境大豆檢驗檢疫程序做好錨地檢疫、船舶接卸過程檢驗監管,做好接卸、運輸、加工監管到位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如遇報驗人要求或需對外索賠的,及時出具《品質證書》。從而通過進口企業和政府職能部門間的密切配合,減少我國進口大豆貿易的損失,維護企業的正當利益。
參考文獻:
[1]趙桂范.紫斑對大豆籽粒品質及生長發育的影響[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9(6):28~29.
[2]錢海洋,周建華.大豆支持政策對大豆價格波動影響的實證研究[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6(3).
[3]劉彥坤,武戈.中國大豆進口貿易影響因素的計量實證研究[J].世界農業,2006(12):29~31.
[4]程亞忠.完善合同條款防范合同風險[J].經濟師,2007(2):97~98.
[5]李峰,丁素榮,魏云山,等.富含大豆異黃酮品種大豆的引種栽培與實驗室提取技術[J].綠色科技,2014(12).
[6]許超.速生桉栽植技術研究[J].綠色科技,2015(9).
[7]宋長鳴,李崇光,徐娟.中美農產品市場整合及其價格傳導機制研究:以大豆市場為例[J].世界經濟研究,2013(3).
[8]劉建和,秦煥超,潘金.中國大豆期貨市場定價機制研究[J].中國證券期貨,2010(7).
[9]程廣燕,喻聞,韓潔,等.黑龍江省大豆生產者價格影響因素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