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僑
摘 要:作為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載體,文化產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在促進產業集聚、促進資源整合與發展、提高區域社會經濟、文化影響力及對文化產業的引領和示范作用上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文化產業園區發展趨勢的研究,包括對其發展趨勢特征、功能、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有利于把握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脈絡,避免重復建設,合理制定園區發展戰略規劃和相應指標,對促進文化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提高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及業態間合理發展,更好地服務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關鍵詞:文化 產業園區 構成要素 發展演變 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10(b)-0181-02
1 文化產業園區發展的原因與意義
文化這一發展要素提升到與資本、資源、管理等戰略要素相同的地位,對文化的需求也成為國家和城市發展的重要力量,文化產業形成的“軟實力”及其發展前景備受關注,成為世界經濟中的支柱產業之一。經驗顯示,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途徑是發展文化產業園區。文化產業園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園區化、規模化,是一種文化產業發展在地理空間上的積聚,是整合生產、消費、創新、孵化、企業、投資、服務等一系列功能,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對外界具有一定吸引力[1]。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載體,文化園區在承擔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儲存和分配這一流程中的批量化、市場化操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我國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和發展中出現了一些問題,集中體現在同類園區同質化明顯、服務平臺不完善、高端創意人才匱乏、園區管理缺失、產業鏈不完整、對園區未來發展方向把握不清、園區競爭力較弱,盈利性園區比例少等現象[2]。對文化產業園區發展趨勢的研究,包括對其發展趨勢特征、功能、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有利于把握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脈絡,避免重復建設,合理制定園區發展戰略規劃和相應指標,對促進文化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提高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及業態間合理發展,更好地服務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2 國外與國內關于文化園區發展的演變
因資源稟賦等原因,各國及各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情況也各有不同,由此而形成的文化產業園區類型及發展模式也各有差異。在文化產品輸出大國美國,創意產業園區發展大致經歷政府和社區合作建立非贏利性機構的混合型園區;經營主體多元化、政府業界等多方協作建立的系統型園區;重創新服務型園區;創業孵化型園區。自由競爭、依靠市場機制運行、版權保護及完善的法律體系是美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特點,由此基礎形成的文化產業園區具有形式靈活、主體多元、目標明晰等特點。在臺灣,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在“去工業化”的背景下,轉換城市閑置資源、培育新經濟名片而建設并逐步呈現相當規模。依托區域和文化特色建立文化產業園區并協同發展,逐步深化內涵,進一步完善設施、更新定位,深化產業鏈條,形成各具特色和發展形態的文化園區是臺灣文化園區發展的主要演變路線。未來世界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趨勢也將逐漸呈現以優勢產業為主導的完善產業集群鏈,投融資建設主體的多元化、規模化、集中化、壟斷化園區[3]。
在我國,從文化園區發展的階段劃分,從業態集中的產業園區、內化產業鏈生態的產業集聚區、到規劃布局的功能性文化園區,專業化與多元化的文化產業園區再到開啟先鋒探索的產業試驗區;從園區發展形態上的實體型園區、再到建設速度增快的虛擬型園區至混合型園區,我國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與產值增幅一直較為明顯。在以北京、上海為核心的東部沿海地區所形成的三大文化產業集群帶,形成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園區如北京798、宋莊、上海田子坊、8號橋等。這些園區具有一定程度的產業集聚效應,有效地推動了該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但是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受我國文化產業政策的影響,我國文化園區的建設雖不斷涌現,但較為成功的比例卻不高,很多園區的經營陷入困境,人才匱乏、同質化競爭嚴重、設施不完善及產業鏈不足等原因都成為影響我國文化產業園區建設與發展的因素。因此,研究分析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特點與趨勢,根據我國現有情況與資源優勢是進一步提升我國文化產業園區建設水平和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3 文化產業園區發展過程中的特點
引導產業集聚,促進產業集群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切實經驗,通過產業集群而形成的規模效應、技術溢出效應、資源共享等是推動整個產業提升的主要方式。在對國內外成功的園區發展分析中可以看到以下特點:一是園區內業態橫向組合不斷加大,產業集聚效應逐漸增強。以產業園區較為密集的北京為例,通過對空間分布、功能優化和綜合服務的提升等手段不斷提升產業集聚。二是文化功能的垂直結合深度不斷延展,通過產業集聚效應引發的產業鏈及產業生態作用越發顯著。當園區定位后,園區產業鏈的核心資源便可與其匹配輔助資源進行結合,也就是園區的核心內容與其他產業相結合,形成更多條輔助性內部產業鏈,如,藝術產業園與動漫產業結合,旅游產業園與電影產業結合等。由此不僅豐富了園區內部產業形態,也可擴大產業集聚、深化產業鏈條,提升園區競爭力。三是布局與功能成為園區發展要素的主要基礎之一,構建園區的基礎體系不斷完善。與初期自發形成的文化集聚區不同,園區的發展在聚集產業鏈優質產業群,形成松散合作的內部產業鏈上,園區的功能不僅為主導者,更是推動者。園區為集聚的企業搭建與政府、行業及市場對接的平臺,幫助企業更為靈活地獲取政策、補貼及業務等紅利,更進一步促進內部產業合作,形成更具競爭力的經濟體。四是金融制度等相關制度的參與種類逐漸增多,資本更為靈活,對市場反映更為敏銳。五是跨界合作不斷顯現,融合性越發明顯。六是園區空間、形態等不拘一格,變化與適應性更為靈活。
4 文化產業園區發展趨勢分析
根據文化產業園區發展特點,結合現實條件下政策、市場等變化要素分析,文化產業園區發展趨勢應具備以下幾點特征。
(1)園區形態、空間多樣化和開放性。在園區建設形態上,移動互聯網的繁榮催使文化產業園區的建設理念也從單一固定的實體文化園區轉向為網絡虛擬園區與實體園區雙線運營發展,利用網絡的開放性及便利性特點,虛擬園區不僅具有操作的便利性,還突破了空間地理等固態形式的束縛,線上線下結合的綜合運營方式將會成為更多文化園區建設的重點。在空間形態上,國際化園區將會突破單一地理因素更多涌現,文化品牌與服務的不同地域輸出交易促使更多國際化文化園區建設的進程進一步加快。
(2)園區發展途徑、投資建設主體多元化。由文化產業園
區成立之初的自發集聚到政府主導、市場主導,由單一投資方建設到政府、企業、機構聯合建設,可以看出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路徑與建設主體都在不斷變化,其規律可總結為由元素由簡單至復雜、范圍由窄至寬,伴隨眾籌園區的出現,其投資主體呈現出更為靈活多變的特征。
(3)園區運營體系更具功能性和針對性。文化創意園區的運營趨勢從招商引資向幫助企業孵化,參與企業發展與園區企業共同成長轉變,促進區域整體轉型,其運營體系也從基本的服務轉為平臺、孵化、再到市場參與者,在打造園區品牌的過程中,園區經營方要不斷地適應內外變化做出調整。
(4)生產、生活、生態進一步融合統一。融合發展是文化產業園區根據自身的情況和特點,在不同情況下進行轉變的方式,與所在地區域融合、文化融合、與其他相關產業融合等都是具體的一些做法。建設符合園區的產業生態,形成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和氛圍,將文化產品或服務的生產流通環節與城市地域生活相結合,建立良好的園區環境,將會更好地促進園區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蘭.我國文化產業園區發展路徑的思考[J].前沿,2011(24):174-176.
[2] 彭聰.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問題研究[D].天津商業大學,2012.
[3] 宋竹芳.世界文化產業園區發展特征與趨勢探究[J].新西部:理論版,2015(5):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