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娟
(甘肅省隴西縣第一人民醫院,甘肅 隴西 748100)
·中醫中藥·
活血化瘀法治療胃痛的體會
張麗娟
(甘肅省隴西縣第一人民醫院,甘肅 隴西 748100)
目的:探討用活血化瘀法治療胃痛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2年4月至10月期間甘肅省隴西縣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3例胃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應用活血化瘀法對這3例患者進行治療,并觀察其治療的效果。結果:治療后,這3例患者的病情明顯好轉。結論:用活血化瘀法治療胃痛的臨床效果顯著。
胃痛;活血化瘀法;效果
胃痛在臨床上較為常見。此病主要是由于外邪犯胃、飲食傷胃、情志不暢、脾胃素虛、胃氣郁滯和胃失和降引起的。胃與肝脾等臟器的關系密切。胃痛患者常伴有食滯、氣滯、熱郁、濕阻和血瘀等癥狀。有學者指出,用活血化瘀法治療胃痛的臨床效果較好[1]。為了進一步探討用活血化瘀法治療胃痛的臨床效果,筆者對甘肅省隴西縣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3例胃痛患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王某,女,46歲,于2012年4月14日初次就診?;颊咦栽V胃痛多年,隨著年齡增大、胃腸功能下降,其胃痛的次數越來越多、疼痛程度越來越重。來我院就診前10天,患者的胃痛呈陣發性發作,空腹痛甚,且伴有嘔吐酸水、納差、口干、口苦和便干等癥狀。在我院經西藥治療兩周后,患者的臨床癥狀略有緩解,但停藥后出現病情復發的情況。對患者進行胃鏡檢查的結果顯示,其十二指腸球腔內存在潰瘍。對患者進行查體發現,其舌邊紫,舌苔黃膩,脈弦滑。對患者進行中醫辨證的結果為肝胃不和、氣血瘀阻。采用疏肝理氣、化瘀止痛的中藥方對患者進行治療。該方的藥物組成和用法是:黃連6 g、金鈴子9 g、元胡9 g、枳殼9 g、青皮6 g、陳皮6 g、佛手片6 g。水煎服6付。于2012年4月21日對患者進行復診?;颊咦杂X用藥后胃痛略有減輕,但痛甚時反射至后背,泛吐酸水已少。針對上述情況,采用著重化瘀的中藥方對患者進行治療。該方的藥物組成和用法是:金鈴子10 g、黃蓮4 g、吳茱萸1.5 g、香附10 g、橘皮5 g、三七粉3 g、九香蟲5 g、煅瓦楞子13 g、烏賊骨10 g。水煎服6付。
李某,男,36歲,于2012年10月23日初次就診?;颊咦允鑫竿?、胃脹、腹痛6天,存在暴飲暴食、飲食不節等不良習慣,自服多酶片、健胃消食片后病情無好轉。目下見面紅,胃部脹滿,口氣腥臭,坐立不安,胃脘疼痛拒按,噯腐吞酸,便秘,舌苔厚膩,脈滑數。對患者進行中醫辨證的結果為飲食積滯、胃氣壅滯。采用消食導滯、和胃止痛、活血化瘀的中藥方(枳實導滯丸加減)對患者進行治療。該方的藥物組成和用法是:枳實12 g、厚樸10 g、白術12 g、焦三仙15 g、三棱6 g、莪術6 g、青陳皮9 g、萊菔子12 g、制半夏9 g、茯苓7 g、黃連6 g、大黃6 g。水煎服3付。于2012年11月1日對患者進行復診?;颊咦杂X胃脹、胃痛等癥狀明顯減輕,周身舒暢。在繼守原方的基礎上,采用著重化瘀的中藥方對患者進行治療。該方的藥物組成和用法是:枳實9 g、厚樸9 g、黃連6 g、焦三仙12 g、三棱6 g、莪術6 g、佛手9 g、白術12 g、陳皮9 g。水煎服3付。
邵某,女,49歲, 于2014年4月15日初次就診。患者自述胃痛八年,胃部隱隱作痛,喜溫喜按,時常用熱水袋暖胃,空腹痛甚,得食痛減,喜熱飲。對患者進行查體發現,其手足不溫,四肢倦怠,乏力,舌淡苔白略胖,脈遲緩。采用胃鏡檢查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的結果顯示,其患有輕度萎縮性胃炎。對患者進行中醫辨證的結果為脾胃虛寒。采用溫中健脾、和胃止痛的中藥方對患者進行治療。該方的藥物組成和用法是:黃芪25 g、桂枝10 g、生姜8 g、芍藥12 g、砂仁6 g、制半夏9 g、炒吳茱萸6 g、茯苓8 g、香附6 g、三棱3 g、莪術3 g。水煎服6付。
對病例1進行隨訪的結果顯示,連服6付藥后,患者的胃痛癥狀完全消失,其飲食恢復正常。2)對病例2進行隨訪的結果顯示,連服6付藥后,患者的胃脹、胃痛癥狀全部消失,飲食恢復正常,無不適感。3)對病例2進行隨訪的結果顯示,連服6付藥后,患者的胃痛癥狀明顯減輕,無不適感。繼以理中丸、三七粉調理半個月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全部消失。
病例1的病因主要是由土壅木郁、肝氣犯胃所致的肝脾不和、肝胃不和。《素問·至真要大論篇》中說:“木郁發之,民病胃脘當心而痛”。情志不暢,憂思惱怒可致肝失疏泄,氣失調達。肝氣郁結橫逆犯胃可致胃失和降。肝郁日久化火,郁火乘胃,使肝胃郁熱,胃絡不暢,則胃脘灼熱而痛。久病入絡,氣滯日久,血行不暢,血脈凝澀,瘀血內結,胃絡瘀阻不通則痛。本次研究所用的疏肝理氣、化瘀止痛中藥方中的金鈴子具有疏肝理氣、止痛的功效,香附具有化瘀止痛的功效,瓦楞子具有消痰化瘀、軟堅散結的功效。
病例2的病因主要是由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所致的胃失和降、氣機壅滯。枳實導滯丸加減方中的枳實、厚樸具有消食導滯、通腑行氣的功效,陳皮、佛手具有行氣消脹的功效,三棱、莪術具有破血行氣、消積止痛的功效。
病案3的病因主要是由久病體弱所致的脾胃氣虛血瘀。正如葉天士所說:“胃病久而屢發必有凝痰聚瘀”。脾胃氣虛之血瘀,可因氣機失于正常升降致瘀,可因氣血化源匱乏,氣虛血少,無力推動血行致瘀。瘀血阻滯又可影響脾胃的升降功能,阻遏氣血運行,使機體功能紊亂,從而加重脾胃氣虛。
胃痛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消化系統疾病。脾胃作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其功能主要集中于升與降。脾主運化,布化精微而升清,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而主降濁,脾升則健,胃降則和,脾不健運則清氣不升,胃不和降則濁氣不降,反升為逆。所以升降相因不但主持著水谷的腐熟,精微的布化,而且關乎整個 人體陰陽氣血水火的升降,為人體升降的樞紐[2]。如喻嘉言所說:“中脘之氣旺,則水谷之清氣上升而灌輸百脈,水谷之濁氣下達于大小腸從便溺而消,脾清陽上升,為濁陰下降,則氣血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升不運則生化無端,不降則傳化無由,壅滯成疾”[3]。
綜上所述,從久病入絡辨證入手,選用有針對性的益氣活血祛瘀藥對胃痛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此療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吳勉華,王新月主編.《中醫內科學》(第九版)[M].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
[2]顏德馨.中醫辨證思維與臨床診療決策之優化[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0,34(5):4-7.
[3]吳致中.萎縮性胃炎從胃痹命名芻議[J].江蘇中醫,2000,21(7):36-37.
R573
B
2095-7629-(2017)13-01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