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勇
貴州省清鎮市中醫醫院 551400
創傷性休克的患者院前急診診斷及治療分析
喬勇
貴州省清鎮市中醫醫院 551400
目的:探究創傷性休克患者院前急診治療效果。方法:整群選擇2014年8月―2015年8月該院急診科收治的79例創傷性休克者為研究對象,依照是否實施院前搶救,分成常規組(家屬自送)(35)和搶救組(44),分別為患者實施搶救,比較兩組入院后術前準備和休克緩解時長,搶救成功率和治療期間并發癥發生率。結果:常規組患者術前準備時長為(18.65±2.58)min,搶救組為(10.23±2.36)min,常規組休克緩解時長為(3.21±0.54)h,搶救組為(2.36±0.52)h,組間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常規組患者搶救成功率為81.43%,搶救組為97.73%組間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搶救組患者出現并發癥的概率明顯比常規組低(P<0.05)。結論:對于創傷性休克患者,院前搶救的每個環節都非常重要,該項工作的進行情況對于患者治療預后和疾病轉歸均存在實際意義。值得推廣使用。
創傷性休克;院前急診;診斷
創傷性休克,主要指的是在機體發生相對嚴重創傷后,循環血量下降,供血灌注量缺失,重要器官缺氧缺血,組織細胞代謝功能障礙為特點的全身嚴重性綜合征[1]。最近幾年,我國機動車數量激增,發生交通意外概率和以往相比也呈現出了上升趨勢,創傷性休克造成死亡已經成為人類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英國每年因交通意外導致創傷性死亡的人數躍居第三,我國在此方面為第5位。因為創傷嚴重,導致患者短時間失血過多,在診治上較為困難。如果能夠在創傷早期為患者實施有效診治,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病情轉歸和預后。對于保證其生命安全來講,有著極其重要的臨床意義,由此可見院前急診的重要性。結合實際情況,該研究整群選擇2014年8月―2015年8月該院急診科收治的79例創傷性休克者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全面分析,并對部分患者實施了院前急診,取得滿意成果,現報道如下。
整群選擇2014年8月―2015年8月該院急診科收治的79例創傷性休克者為研究對象,在入院前,患者高壓在90 mmHg以下,皮膚蒼白,尿量下降,心悸氣短,冷汗,符合衛生部最新制定的關于創傷性休克的臨床診斷標準。從致傷原因上來看,跌落傷13例,交通意外51例,刺傷3例,砸傷12例。從受傷部位上來看,腹部損傷者共計25例,胸部損傷者8例,顱腦損傷者24例,四肢損傷者22例。
在所有患者中,35例為家屬送至醫院,未實施院前搶救;44例患者實施了院前搶救?,F以此為標準,將患者分成常規組(未院前搶救)35例和搶救組(實施院前搶救)44例。常規組男患者20例,女患者15例,年齡18.6~70.3歲,平均年齡為(52.3±4.1)歲。
搶救組男患者26例,女患者18例,年齡19.4~71.6歲,平均年齡為(59.8±4.7)歲。經臨床診斷,患者確診為創傷性休克,符合衛生部最新制定的關于創傷性休克的臨床診治標準。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受傷位置和病情嚴重程度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①院前急救。當醫護人員接到患者的急診電話后,應馬上到達把事故現場,醫生在第一時間準確的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護士建立起有效靜脈通路。同時給予濃度為 0.9%生理鹽水靜滴擴容,結合患者實際情況,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藥物進行膠體滲透壓維持工作。通過判定患者休克分期,使用適合的血管活性藥[2]。在確保其呼吸功能正常前提下,給予氧氣,濃度控制在 40%左右,氧流量控制在2~4 L/min。對于存在活動性外出血病患,實施加壓包扎,值的說明的是,在進行該項工作過程中,時間不能太長,對于四肢受損者應使用夾板固定。盡可能的降低移動患者軀體次數,對于呼吸抑制者,應考慮為氣胸[3],第一時間行氣管插管和引流,安全平穩的將患者送到院內接受救治。在此過程中,應對患者的心率,呼吸次數,血壓等生命體征進行嚴密觀察,同時記錄好皮膚色澤,尿液出入量。調整好輸液量和速度,全面判斷其疾病進展。在轉運過程中,固定好患者,如果患者嘔出咖啡色物質,則立即靜滴質子泵抑制劑(國藥準字H20063609,生產單位:鄭州永和制藥有限公司)與相關藥物。在轉運過程中,醫護人員馬上和院內相關科室做好聯系工作。
②入院后相關處理。在患者進入急診室后,醫護人員應繼續觀察其生命體征。對于存在意識障礙者,應留置導尿管,同時做好導管護理,實施止血,解痙等針對性治療。如果患者形成腦疝,則馬上靜滴濃度為20%的甘露醇溶液1~2 g/(kg?次)。如有需要,加用地塞米松和呋塞米。做好術前準備工作,協助患者和家屬,實施相關檢查,盡可能的為患者創造有利搶救條件。
比較兩組入院后術前準備和休克緩解時長,搶救成功率和治療期間并發癥發生率。
數據使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和常規組相比,搶救組在術前準備時間和休克緩解時間上明顯較短,組間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常規組患者搶救成功率為81.43%,搶救組為97.73%組間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在整個搶救過程中,常規組有5例發生MODS,7例出現ARDS,并發癥發生率為17.14%。搶救組1例發生DIC,2例出現MODS,1例出現應激性潰瘍,并發癥發生率為4.55%,和常規組相比,搶救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較低,組間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254<0.05,χ2=5.362)。
所謂創傷性休克,主要指的是患者由于創傷所引起的失血失液,血容量低等癥狀的臨床常見綜合征。如果不能在第一時間為患者發起救治,則必定危及生命安全[4]。由此能夠看出,在受傷早期對患者實施性質有效的院前救治,對于其疾病治療,轉歸,挽救生命,降低痛苦來講,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創傷性休克患者通常合并骨折,軟組織挫傷和血管內臟破裂,出血量較多,控制起來相對困難,若處于長時間休克狀態[5],機體會缺少氧氣,導致灌注不足,引起體內炎性介質和細胞因子大量釋放,進而引起MODS。若救治不及時,會引發MODS,ARDS等并發癥。在該實驗的相關研究結果中能夠證實,常規組發生并發癥的概率為17.14%,搶救組為4.55%。組間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明實施院前搶救,可減少并發癥發生率。受傷后1 h為搶救黃金時間,在此其中又以頭10 min最為關鍵,把握住該時間點,可改變患者治療結局和預后。創傷性休克的相關診治為系統化過程,重點在于穩,準,快。實施有效院前搶救,可為患者贏得寶貴時間,這一點在該文研究結果中得以充分體現[6]。
在搶救早期,為患者建立起靜脈通路,可在短時間內補充失去液體,在患者呼吸功能正常前提下,實施吸氧,可為后續治療提供基礎[7]。其余搶救措施諸如包扎,氣管插管,轉運,固定患者等對搶救工作的順利開展,均具備現實意義。值得說明的是,對于內臟破裂者,應安排手術探查。
從搶救成功例數來看,和常規組相比,搶救組明顯較高,組間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證實早期院前搶救,可提升搶救成功率。有實驗證實,院前實施搶救組的搶救成功率為95.84%,明顯比對照組的84.25%高,組間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在根本上證實院前搶救能夠在根本上提升搶救成功率,該調查和國內相關文獻報道相符[8]。
綜上所述,對于創傷性休克患者,院前搶救的每個環節都非常重要,該項工作的進行情況對于患者治療預后和疾病轉歸均存在實際意義。在對患者實施搶救過程中,護士和醫生必須全面配合,提升自身職業修養,全面完善院前搶救體系。
[1]胡曉蓉,陳紅.循證護理在創傷性休克患者院前搶救效果及對滿意度的影響[J].河北醫學,2015,21(7):1204-1207.
[2]趙香玲.創傷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與轉運[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9(17):267-268.
[3]陳志宏.創傷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診治療探討[J].中國傷殘醫學,2014,22(18):86-87.
[4]常玉霞.院前急診護理干預對創傷性休克患者搶救效果的影響[J].河南醫學研究,2015,24(12):132-133.
[5]溫福銘.76例創傷性休克患者的急診搶救分析[J].貴州醫藥,2014,38(11):998-999.
[6]蔣新日.應用限制性補液治療急診創傷性休克[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7):146-147.
[7]任成芳.急診搶救護理在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4,5(18):35-37.
[8]陳陸奇.不同補液方法院前急救治療創傷性休克的運用研究[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2,21(13):8.
R541.6+4
A
1672-5018(2017)02-0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