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墨
在“十二五”期間,化工行業處于高速發展期間,行業人才需求量大過供給量,從而導致對用工的要求并不高。而到“十三五”期間,情況就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因為石油價格長期低迷和產業結構的轉變,企業在深化改革、優化產品結構的同時,急需通過創新技術、提高人才素質來增強企業競爭力。筆者在企業調研回訪中發現,企業對應屆畢業生滿意度呈現逐年降低的趨勢。針對這個問題,筆者總結出了一些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改革的建議,并進行了一些專業改革,主要包括如下幾方面。
一、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以及專業方向的確定
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必須要遵循行業和市場需求規律,這決定著培養出來的人才是否可以得到就業市場的認可。筆者學?;I依照本校的辦學定位及本專業的發展情況,結合本地區以及廣東整體經濟發展情況,邀請了化工行業、企業的專家教授共同組建并召開專業建設會議,深刻探討了如何建設新時期下的石油化工專業,以及對人才培養和課程體系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筆者學校根據企業需求修改了本專業的建設方向,最終形成了以典型石油化工生產過程為主線、以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的課程體系,并按照石油化工操作崗位職業生涯的發展順序安排課程。
二、優化課程設置,更新教學內容
本專業作為國家中職示范校和國家高培基地建設重點專業,課程的設置要緊跟時代步伐,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應發揮理論對實踐的引導和指導作用。筆者在企業調研中發現,現有的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已經滿足不了企業的用工需求。在化工產業快速發展的今天,企業已經不能再滿足于傳統的新員工“先培訓,再做學徒,考核合格后上崗”的模式,而需要的是可以直接上崗、馬上就用的人才。因此,建議專業課程的設置必須打破課程界限,構建全新的課程方案和課程體系,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從崗位的需求出發,結合企業的實際需要,制訂本專業的實施性培養計劃,將本專業涉及的職業活動分解成若干工作任務,以工作任務為引領,整合理論與實踐課程,確定課程結構。同時結合職業資格證書的要求,圍繞所需掌握的職業能力,細化課程內容,針對相應的技能,設計相應的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使設置的課程既能支撐專業教學,又能支撐職業資格證書,將學歷教育與培訓考證緊密結合。
三、教學方法的改革
化工專業教學內容枯燥,工藝理論的說明抽象,單純理論加圖片演示的形式的確已經難以滿足現實的教學需求。對此,應從現實基礎出發,突出多模式的教學方法,例如從掛圖到立體教具的轉變,從教學視頻到裝置3D動畫演示和化工單元仿真操作相結合等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對裝置設備的認知度。在教學過程中,提倡引導的方式,通過適合學生特點的指導學習(如演講、辯論、項目實習等),引導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與應用工具的同時,具備良好的自學能力與職業素質。結合企業資源,引入企業技術人員參與教學,以真實的企業任務為載體,探索理論、實踐為一體的一體化教學道路。
四、評價考核制度的改革
原有的以期末考試成績評價和區分學生知識和技能高低的方式在技工類院校里面存著很大的弊端,不利于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也間接助長了學生平時上課懶散、考前才振作,甚至考試作弊的投機心理。因此,有必要打破舊的評價方式,引入企業評價管理制度,采取多方評價和期末綜合考核相結合的制度。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以形成性考核為主,重在考查學生在工作任務中表現出來的能力,因此在平時成績(考勤、課堂紀律、回答問題、完成作業)的基礎上,教師應增加對學生完成項目的過程和結果的評價。期末考試要對課程重要的知識和能力進行綜合性考核,重在考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此全面衡量和控制教學質量。
五、引進兼職教師,優化師資配置
目前在校教師的技術能力水平已經與企業實際應用能力脫節,要滿足專業改革的要求,本專業的師資必須要全面向“雙師型”教師轉變,全部教師必須有本科以上學歷和相應專業的技術能力資格證,并定期下廠實踐,授課內容和方式與時俱進。學校要與企業建立長期有效的人才共用機制,并聘請企業高級技能人員到學校擔任兼職,彌補學校師資能力的不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應新的教學模式要求,轉換工作角色,努力成為學習過程的策劃者、組織動員者和咨詢者。
六、組建校內理實一體工作站,完善專業學習資源庫
單純的實訓室已經無法滿足企業對學生的實訓要求,應該依據企業實際環境,將實訓室按照企業化檢室、操作車間等模式布置組建,結合校企共同開發的一體化工作頁,實現校內真實模擬情景教學,培養企業需求的實用性人才。圍繞一體化實訓教學的建設,開發一體化工作頁,完善配套教學資源,增置多媒體設備、教具、書籍等資源,開展網絡方式教學,與企業共同打造技術領先的專業學習資源庫。
七、建立穩定的校企合作校外實訓基地
校外實訓基地為學生進入實際工作環境的實訓、掌握實際工作技能及預就業提供了場所和機會,但目前本專業校外實訓基地存在經常變動和規模不足的情況,并未能給學生提供一個穩定的實習環境,直接影響到實訓教學、實習學生的管理,影響“工”的質量。為此,學校應該主動尋求與對口企業建立互惠雙贏的穩定的校企合作,以人才培養和技術服務為紐帶,采用“訂單培訓”“工學交替”等的辦學模式,構建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的有效模式。
八、強化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培養
在化工企業調研訪談中,企業普遍反映畢業生綜合素質水平難以符合企業的要求,主要表現在員工普遍吃不了苦,責任心不夠。筆者建議在教學改革中注重以下兩方面建設。
一是要從教學大綱層面上確立德育的首要地位。從人才培養的層面出發,將德育教育作為專業建設的首位,并在課程設置中起到體現符合專業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作用。利用貼近社會生活和生產工作的德育教育內容,培養學生樹立現代公民意識,先學做人,后學做事,使他們養成基本的職業道德品質和良好的文明習慣,以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二是重視培養學生的管理及自我管理能力。引導學生要學會管理人,必先要學會管理自己。讓學生在學習生活過程中,逐步把道德規范的認識轉變成意識,把遵守規范變成規范習慣,這樣學生就可以從思想上提高認識,逐步實現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通過恰當的專業教育,樹立學習化工的自豪心,幫助學生了解專業,建立自己的發展觀,從而熱愛所學專業,刻苦學習專業知識,認真學習和掌握專業技能。
專業的改革發展是一個任重道遠的過程,特別是一個新生專業的發展,需要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前進,更需要充分利用企業在教學中的作用,彌補先天的劣勢和辦學、教學經驗的不足,想方設法創造條件,為化工產業快速發展提供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和行業企業用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作者單位:茂名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