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嘯天
摘要:儒家思想是我國的國學經典,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發展過程中,儒家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儒家經典在我國歷史文化的進程中,不僅僅對政治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主要的是對教育以及中華民族價值觀確立帶來的改變。因此,本文將以儒家經典為基礎,探討其在現代環境下對社會教育功能及對社會價值取向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儒家 社會教育 價值取向
一、儒家經典對社會教育功能的借鑒意義
(一)“有教無類”下的普及教育
所謂“有教無類”,就是指教育沒有等級劃分,所有的人在教育面前都不應該被區別對待。這一教育理念由孔子提出并實行。這一理念下,教育成為了公平的一項衡量標準,古代科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這種教育公平,讓庶民也有機會通過教育改變命運。“有教無類”發展到現代來講,最能表現其含義的就是義務教育的普及,由于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等導致很多地區的教育條件比較落后,很多孩子讀不起書也沒有一個好的環境供他們讀書,在此種背景下,我國大力推行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普及,確保每一個地區的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公平的得到受教育的機會,而不是根據經濟條件將他們排除到教育體制之外,這項措施在體現教育公平的同時也體現了“有教無類”的思想。
(二)德才兼備
儒家思想中十分重視道德教育,孔子主張的“仁”與“禮”正是這種教育理念的體現,儒家經典著作的四書五經更是主張以“禮”服人,以“禮”見德,所以道德教育在我國漫長的教育史中也是十分重要的,發展到現代,我們的學校教育仍然注重學生的德育發展,在學校開展的道德教育課程以及道德教育實踐活動中都可以看到現代教育對道德的重視,因為無論在任何時代,道德對于社會的發展都是十分重要的,一個人如果道德缺失而空有才華,是不會對社會做出任何貢獻的,因此在現代教育中,十分重視學生的德育發展,以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為教育的最終目標,與孔子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
(三)“和為貴”下的和諧社會
儒家經典向來提倡“和為貴”、“仁義禮智信”等等做人的基本原則,這種觀念伴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逐漸成為根植于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寶貴精神文明財富,這種和平主義理念以及人道主義精神是我國教育發展過程中所一直遵循的基本觀念,在這種觀念下教育給予學生的永遠是愛好和平、和諧發展的人生觀念。發展到現代社會,這種“和為貴”的思想更是體現了社會發展的核心原則,特別是和諧社會的概念提出,推動了儒家教育在現代教育中的作用進一步顯現,現代教育開始更多地對儒家經典進行研究與分析,通過儒家經典的教育給學生帶來和諧、和平的教育觀,推動教育的發展及社會的進步。
二、儒家經典對社會價值取向的借鑒意義
(一)強調個人文明價值觀
文明是一個人文化水平及素質的全面表現,一個人人品的好壞也是通過其文明程度來展現的,因此在現代社會中文明是十分重要的。孔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他認為只有“為己”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一個人只有不斷加強其自身修養,實現個人文明水平的提高,才能推動社會進步與社會的文明發展,而這個人文明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價值觀存在于人們心中,更重要讓整個社會都樹立起文明的價值觀,只有個人文明才能成就社會文明,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社會主義現代文明建設的要求。所以,在現代社會中,強調個人文明價值觀是十分必要的一個課題,只有人們的文明程度提升,才能推動整個社會文明的進步,也只有真正地樹立了文明社會的價值取向,才能確保社會發展的和諧與穩定。
(二)重視平等的價值觀
由于儒家思想的創立背景是在春秋戰國的戰亂環境下,所以不難看出的是儒家經典所崇尚的最高目標就是社會的公平與正義。而且儒家學派還在此基礎上構建 “大同社會”等一系列假想的美好社會環境更是表現出了社會穩定、民眾平等的觀念,在教育方面更是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來表現人人平等的觀念。由此可見,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儒家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地位,其中的“平等”思想更是對現代社會產生了及其深遠的影響。
儒家學派認為一個國家的建立與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要施行“仁治”與“禮治”,對待貴族與庶民應該采取同樣的刑罰制度而不應該區別對待,這種人人平等的理念成為我國歷史發展中人民奮斗的主要目標。在現代社會中,平等成為了我國十分重要的一種價值觀,與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十分吻合。因此,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更應該樹立人人平等的價值觀念,實現社會的平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發揚光大。
(三)誠信的價值取向
儒家教育中對于誠信的描述相當多,不論是“恥不信,不恥不見信”還是“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都代表了儒家學派對誠信理念的認可,隨著我國封建社會的發展也可以體現出我國人民崇尚誠信的精神風貌,背信棄義與奸詐小人永遠都不會有好下場,而這一理念對于現代社會的發展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經濟體制中難免會出現一些有違市場誠信交易原則的情況發生,造成經濟社會秩序的嚴重混亂,在此種背景之下,我們更應該堅持儒家的誠信觀念,堅持誠實守信的原則去進行市場交易,這樣不僅可以幫助社會樹立誠信的價值觀,更重要的是可以進一步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三、結語
當今社會的發展中,對于傳統國學的知識學習已經越來越少,但是我們卻不能忽視傳統文化帶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特別是儒家經典對于我們現代社會的影響已經潛移默化地滲透到許多領域當中,不但在教育過程中有所體現,也對我們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的形成帶來了十分深遠的影響,所以儒家經典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中是具有借鑒意義的。未來,我們應該重視儒家經典的社會作用,更加關注教育的現實意義,確保知識培養與道德培養的同步進行,實現人與社會的高度統一;其次要重視社會價值取向的確立,保證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最后,要進一步鞏固國學教育在現代教育體系中的地位,讓儒家經典以及其他傳統國學知識發揮出更大的現實作用,推動現代教育及社會的全面進步,實現社會穩定與和諧的價值目標,在繼承和保留我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將其發揚成為具有現實意義的文化理念,更好地服務于未來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譚敏,論儒家傳統教育價值取向的現代意義[D].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2014.
[2]王正,張巍.儒家教育思想及對現代社會教育的影響[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7,(05).
(作者單位: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