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霞
摘要 闡述了造林整地的特點,論述了造林整地的主要作用,介紹了造林地的清理與整理方法以及整地時間,以供參考。
關鍵詞 造林地;特點;整地作用;整地方法
中圖分類號 S725.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2-0133-02
造林整地既是人工育林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植樹前林地環境改善的重要工序,林地清理與土壤翻耕是造林整地的2個重要組成部分。應適時、正確、高效地進行整地,以提高造林成活率,最終實現更好的生態價值、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1 造林整地的特點
與苗圃整地、農業整地相比,造林整地具有諸多相似之處,但其又具備自身的特殊性。一是造林整地條件差、種類多,由于造林整地對象多為未經耕作的自然林地,將為整地帶來諸多困難,也帶來很多不確定因素;二是整體條件復雜,自然環境惡劣,很多情況下存在交通不便等問題,導致只能進行局部整地,很難進行全面整地;三是整地周期長,由于人工林面積廣闊,且林木高大、根系發達,不可能對所有林地每年進行1次整地,通常在整個世代中只能進行1次。因此,其造林整地周期很長,要想得到較好的整地效果,便要制定科學合理的整地計劃[1]。
2 造林整地的主要作用
2.1 改善立地條件
首先是對林地周圍的小氣候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整地通常會將林木下面生長的灌木、雜草等局部或全部清除,這樣陽光便可直接照射在地面,不僅降低了光線反射率,還加強了空氣流通,進而使得周圍地表溫度升高、相對濕度降低,更加利于林木生長。此外,整地可使土壤的孔隙度增大、容重減少,增強了土壤的滲透性、含水能力,進一步協調了水分與空氣的比例,因水的比熱小于空氣,這樣以來使得周圍的環境更加適應溫差的變化,更加利于春季土壤提早解凍,為苗木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2]。其次是土壤水分調解。待造林整地后,地表雜草等得以清除,使降水直接降至地表,水分充分深入土壤當中,降低了蒸發重返大氣的比例,增加了土壤水分的來源,水分更多地被林木根系所吸收,大大降低了土壤水分的消耗。此外,整地將土壤變得更加疏松,雨水的滲透性更強,土壤的保蓄能力也更強。再次是增加土壤養分。整地之前,林木中的灌木、雜草對于林木來說無疑存在爭搶土壤中養分的情況,通過造林整地,不僅清除了灌木、雜草等直接對養分的消耗,也改變了周圍水分、溫度以及空氣條件,更加利于林木對養分的充分吸收。此外,被清理的雜草殘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機質成分,補充了土壤中的養分。最后是空氣環境的調節。造林整地后,不僅加強了林地空氣對流,也使土壤變得更加疏松,從而加快了土壤與大氣之間的氣體交換,使得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能夠及時排出。
2.2 保持水土
造林整地在水土保持方面十分有效,常常被用作坡面治理的一項工程措施,其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水土保持。首先,通過整地,坡面蓄水洼地分布較為均勻,避免水分過于集中;其次,通過整地,林地表面出現無數個反坡、小平地或下洼地,改變了原有的地表徑流方式,防止水土過快流失;最后,整地改變了土壤通透性,水分下滲到土壤深處,更好地保持了水分。
2.3 便于造林施工
造林整地情況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后期造林的順利與否。整地認真、細致可為造林減少很多障礙,也便于后期栽培管理,更縮短了造林施工的工期。反之,如果整地質量差,容易給后期造林帶來諸多困難,如容易出現窩根等問題,嚴重影響后期林木的正常生長。
2.4 提高造林成活率
經過細致的造林整地,立地條件將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無論是水分、養分還是空氣流通方面條件都很好,這樣以來,苗木栽植后能夠很快生出新根,成活率將大大提升。一方面,經過整地后,林木初長前幾年,周圍環境氣候良好,使得春季樹液流動、發芽、展葉等物候期提早,秋季葉變色、葉脫落等物候期推遲,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生長周期,加速了植株生長。另一方面,經過整地后,土層中灌木、雜草以及石塊等雜物被清理出去,為苗木根系發展除去了諸多阻礙,能夠迅速地扎根土壤深處,為根系生長打下良好的基礎。最后,越是立地條件差的地方,越是應當進行細致整地,其收效也更為顯著。
3 造林地清理
造林地的清理是指在深耕土壤前對地表灌木、雜草等進行清理的過程,其目的在于改良林地的衛生情況、改善立地條件,為后續整地造林打下良好基礎。
全面清理、帶狀清理和塊狀清理是造林地的主要清理方式,通常隨造林地的植被類型和覆蓋度、整地方式、清理方法及造林經費的不同分別選擇。如:山地造林,一般的灌木坡,植被高度不大,覆蓋度比較小,可進行帶狀清理。
造林地的清理方法很多,主要包括如下幾種:一是割除清理。該方法是采用砍刀、鐮刀或割灌機等設備對造林地表的灌木、雜草進行清除。這種方法多適合灌木、雜草生長較多、幼齡雜木林等地。二是堆積清理。對于雜木高大、灌草茂密的造林地,或采伐剩余物多的伐區,可以采用堆積清理的方法,即把砍伐的植被或枝丫、梢頭等每隔一定距離集中成堆、成帶,讓其自然分解腐朽。這種方法的優點是,比較省工,便于造林更新施工,有利于保持水土,但堆積物也是病蟲害發生的基地,對新造幼林成活、生長不利。燃料不缺乏的地區比較適用此法。三是化學清理。就是利用化學藥劑清除造林地植被的一種方法。優點是清理效果顯著,省工省力,不會造成水土流失,但有的藥劑可能污染環境。藥劑種類比較多,如除草醚、撲草凈等。這種方法清理植被,一般需根據植物的特性、生長發育狀況、氣候條件選用不同種類的藥劑,掌握使用劑量和噴灑時間很重要[3]。
4 整地方法
4.1 全面整地
全面整地是翻耕造林地的全部土壤,翻耕深度30 cm左右。這樣能較徹底消滅雜草、灌木,對提高土壤水分、肥力的作用較大,對幼樹成活和生長都有好處,同時便于機械作業。這種方法主要用于平原和坡度<15°的平緩山地。
4.2 水平條整地
水平條整地是沿著等高線修成臺階式的條面。它適用于山地造林,有利于蓄水保土,改善造林條件,對幼樹成活和生長有利,是山地造林較好的整地方法。它的深、長、寬等具體規格,因造林地的條件和目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其中的基本要求是深度適宜、外埂牢固、條面水平、土壤疏松、寬度合適、距離適當等。
水平條的深度是各項技術指標中最重要的一項,因為許多樹木的大部分根系都分布在40 cm的土壤中,所以翻地深度為40 cm,立地條件差的也不能小于35 cm,因為翻地后,經過雨水滲透,土壤可能下沉3~5 cm,而幼苗根系的長度一般為20~25 cm,如果翻地深度再縮小,栽苗就容易發生窩根現象。翻地深度是指山坡下沿,同時要求水平條的各個角落都要達到這個深度,不能呈鍋底形。
為保證水平條多蓄水、減少水土流失,要在水平條的外沿修筑一個牢固堅實的外埂,寬20 cm左右,高10 cm左右,可利用整地時撿出來的碎石、草根和心土堆積而成,隨修埂隨踩實,達到人在上面走動不倒塌的牢固程度。水平條寬50 cm就可以,條里面的土壤要疏松,整地時隨時撿出草根、石塊;如果山地土薄、石頭多,需要從周圍就近換土,確保苗木成活和生長。
目前,延慶區雖然基本消滅荒山,但在實施火燒跡地造林、林分撫育補植、灌木林改造等工程時,還有可用之處。
4.3 塊狀整地
塊狀整地是小塊狀翻耕造林地,它多呈圓形或方形,每坑栽植1株樹,在山地、荒灘、耕地都可以采用。延慶區的荒山基本消滅,但在山地的補植補造或其他與造林有關的工程中還能少量使用。
塊狀整地主要在延慶區的荒灘造林、耕地造林中廣泛使用。一是荒灘整地?;臑┑貛ǔA⒌貤l件很差,干旱少雨、土壤貧瘠、養分不足等問題非常普遍。因喬木對水分的需求量較大,很多荒灘地帶無法提供喬木正常生長所需的養分、水分。因此,在造林品種選擇方面,應當盡量多栽灌木,喬灌團塊混交;同時,由于近些年在平原地區造林的苗木規格普遍較大,闊葉苗木胸徑平均達到6 cm以上,針葉高度2 m以上,在整地時不能密度過大,通常情況下,喬木種植密度以600株/hm2左右為宜,為灌草提供更多的生長空間,以實現更好的防風護沙效果。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優先保留荒灘原有灌木,并配合栽植品種優良的其他灌木品種。荒灘整地布點一般采用“品”字形結構,并采取大穴整地方式,通常情況下,坑穴規格通常是1.0 m×1.0 m×0.8 m,行間距和株間距均為4 m。對于根系較大的苗木來說,也可以適當增大坑穴規格,對于栽植灌木時,便可適當縮小坑穴尺寸。為了便于后期栽植、澆水,應當適當留出人行道,并可將土壤3 cm以下的細沙石統一放在行間的一側,將3 cm以上的石塊放在株間或周圍低洼不平處;在挖坑時應當確??诘滓恢?,不要出現鍋底坑。坑驗收合格后,如果坑底、四壁由土、細沙、細石子及少量大石塊混合組成,能夠保證澆水不滲漏且比較堅固不塌方,可以直接回填土20~30 cm,四壁不堅固則應滿坑回土防止塌方;如果坑底、四周由石子和大石塊組成,不能保持水分,需要先鋪薄膜,再滿坑回填土,防止塌方以及風吹薄膜。
不同的立地條件,應當選用不同的整地規格,以便實現更好的造林效果。對于石多、土微、沙少的荒灘卵石灘地帶,可適當增大坑穴規格,以1.2 m×1.2 m×1.0 m較為合適,多客土,以便提供根系生長所需的營養空間??友ㄒ幐衽c所栽植的樹木根系大小有一定的關系,通常樹坑深度比土坨高度增加40~50 cm,坑直徑應大于苗根直徑20~30 cm。對于新疆楊等不截干闊葉大苗來說,為了防止苗木被風刮倒,樹坑深度應比土坨高度增加60~70 cm。二是耕地整地。平原耕地土層厚,土壤相對疏松,交通比較便利,造林密度可以大一些,一般栽植750~900株/hm2,以圃代林,周圍有死苗、病苗時,可就地取材,避免費工、費時。整地規格和技術要求同荒灘整地相近。但整地工具方面,大塊耕地基本使用機械,速度快、省時、省費用。
5 整地時間
為了充分利用外界有利環境,應當選擇適宜的季節進行整地,以規避一些不良因素。選擇科學合理的整地季節,不僅能夠提升整地的整體質量、節約整地的成本開支,還能夠提高整地的工作效率,具備重要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5.1 提前整地
提前整地具備諸多優勢。首先,對土壤水分帶來改善效果。在干旱地區可以有效蓄水保墑,充分利用降水,提升造林成活率。其次,有利于土壤中有機質的增加,利于植物莖、葉、根系的分解,特別是經過雨水多、濕度大、溫度高的夏季,植物殘體的分解速度更快、更徹底。最后,便于從容地安排造林生產,到了造林季節不需要臨時突擊整地,可以不誤時機地完成造林任務。在延慶區一般在造林前3~6個月進行整地,適用于山地和荒灘造林[4]。
5.2 隨整隨造
這種方法由于整地的有利作用尚未發揮出來,故在一般情況下不常使用,但在土壤深厚肥沃的熟耕地造林,又能及時澆水,隨整隨造也能收到良好效果,如延慶區的平原造林工程。
6 結語
綜上所述,整地是造林工程中的重要工序之一,只要能夠根據造林地的實際情況,選擇正確的整地方法,確定合適的整地季節,把握整地質量,再與造林的其他環節完美銜接,就一定能夠按期保質保量地完成造林任務,并能獲得良好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7 參考文獻
[1] 張立凱.造林地整地的特點、作用及技術要點[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8):107.
[2] 薛靈芝,張建功.造林地提前整地的作用[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05,28(增刊1):42.
[3] 賈興梅,韋立軍.造林地整地的方法及技術[J].科學與財富,2013(2):14.
[4] 張小英.北京龍慶峽荒灘固沙林生態效益評價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