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彥宏
摘要:習總書記曾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建設美麗中國,必須建設好'美麗鄉村'。”因此,本文旨在以岳麓區為例,通過對美麗鄉村建設的現實意義的闡述、以及建設過程中面對的困難與挑戰,為岳麓美麗鄉村建設和都市農業的發展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對策,為岳麓“十三五”發展做出力所能力及的貢獻。
關鍵詞:美麗鄉村 協調發展 綠色發展 “十三五”規劃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第一次提出“建設美麗中國”,指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2015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舟山考察時,又專門指出“美麗中國要靠美麗鄉村打基礎”。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一次把“綠色”發展擺到了 “五大發展理念”的高度,并把建設美麗宜居鄉村作為中央“十三五”規劃的重要內容。這都為岳麓美麗鄉村建設與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近年來,岳麓區在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蓮花兩型特色示范鎮和雨敞坪田園風情小鎮建設取得了階段性表現,雨蓮含坪都市現代農業走廊初具雛形,發展前景十分寬闊。今年是“十三五”發展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關鍵之年。要推動岳麓“十三五”新的發展,必須要貫徹落實發展新理念,大力推進美麗鄉村的建設,努力加快實現城鄉融合,讓人民群眾共享幸福生活。
一、美麗鄉村創建的現實意義
(一)是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載體
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協調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趨勢,是社會現代化進程中必經的歷史過程。但是,由于受城鄉二元體制的束縛,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仍然突出。
“農村絕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城鎮化要發展,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也要發展,同步發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我們既要有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也要有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兩個方面要同步發展。要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把廣大農村建設成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習總書記的講話為新農村、美麗農村的建設以及城鄉協調化發展指明了方向。
因此,要從根本上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必須同步推進城鎮化建設與新農村的發展,使其相得益彰、互相促進,推動城鄉經濟社會高度融合,共同繁榮。可見,建設美麗鄉村,加大政府對農村的反哺力度,均衡配置城鄉之間的公共資源,通過優化提升鄉村人居環境,提升農村自身造血能力,讓農民感受和體會幸福,這是推進城鄉協調發展,推進我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經之路。
當前,岳麓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突破期,“五個新岳麓”建設期,是推進“產城融合、城鄉一體”新型城鎮化示范區的關鍵期。創建美麗鄉村,推進城鄉空間布局優化,有利于城鄉協同發展機制的形成,城市承載新的空間的釋放,能夠為經濟發展開辟新的天地,對于促進岳麓“三融共進,五化同步”進程和品質長沙建設具有積極作用。
(二)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有效途徑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新階段,綠色是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是人民所追求的美好生活的一個重要體現。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的決策。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綠色”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寫入了“十三五規劃”。可見,我國已經邁向建設生態文明的新時代。
生態文明作為國家戰略,具有整體性特征,它必須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不僅要開展城市生態文明建設,農村也要同步進行。然而,農村生態環境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于是,美麗鄉村建設作為全新的理念應運而生。綠色低碳、生態文明是美麗鄉村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既秉承和發展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 的宗五大發展原則,又順應和深化了自然客觀規律、市場經濟規律、社會發展規律,突出了生態文明理念,突出了“三生”即生產、生活、生態和諧的理念,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農村可持續發展。美麗鄉村的建設,既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和有效途徑。可見,美麗中國的建設和生態文明理念的實現都離不開美麗鄉村的建設。
岳麓區生態環境良好,總面積552平方公里中涉農面積達422平方公里,占比76.5%,必須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走創建美麗鄉村,打造“河西靚城”生態園的文明道路,才能開創岳麓生態文明的新時代,才能實現建設全國兩型建設引領區的新定位和新目標。
(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有力推手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基本現代化的短板與重點都在農村。因此,十八屆五中全會對此也提出了要求,必須盡快補齊農村這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推動實現城鄉統籌發展,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中,絕對不能把農民落下。若是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時,存在大量的農民群眾生活仍未脫貧,那么全面小康社會必然不完整,質量肯定不夠。因此,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全面推進美麗鄉村的建設。這不僅是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的關鍵環節,同時也是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岳麓區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農村地區基礎設施水平較低、公共服務能力水平有限、產業發展基礎相對落后、生活生產方式較為粗放、傳統文化保護力度不夠等問題。因此,必須要推動美麗鄉村的建設上新臺階,才能讓美麗、幸福、小康的光輝灑照全區人民群眾。
二、美麗鄉村建設面臨的挑戰和困難
(一)頂層設計尚待完善
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項“三生”即生產、生活、生態于一體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級政府、各個相關部門以及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需要科學規劃、統籌布局,才能有序進行。近幾年來,岳麓區在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方面也做了不少了努力,制定了《關于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實施意見》,各街鎮也根據實際印發了關于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實施方案,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不夠全面科學的問題。一是對于美麗鄉村建設和長期行動計劃的科學制定沒有足夠的重視;二是規劃相對比較簡單,沒有突出特色鮮明的村莊文化,在自然、歷史、文化等元素的挖掘上仍然有待加強;三是存在規劃想法多元,沒有統領,部門線條管理、沒有形成合力的問題。
(二)特色品牌有待凸顯
近年來,岳麓區在推進全區城鄉融合發展方面,投入較多,十分注重硬件設施建設,硬件建設有了明顯提高。但是總體而言,較多的是面上撒胡椒面,大多沒有注重品質、打造精品,從而造成了涉農街鎮沒有形成特色化建設,同質化建設的現象還較多的存在,鄉鎮各自特色不凸顯。另一方面,農業產業鏈條延伸不光,科技創新不夠、附加值不高,“鄉土”“鄉情”“鄉味”挖掘不夠,導致了特色品牌的形成還有所欠缺。
(三)產業培育有待加強
美麗鄉村的建設不僅需要頂層設計來規劃,而且也需要產業支撐來賦予其內涵,豐滿其骨肉。市委提出的美麗鄉村建設“五美”之一就是產業發展美。岳麓區農村基數較大,一直以來就是農業大區,但是也長期存在產業發展不強勢、無特色的問題。近幾年,雖然岳麓區瞄準短板發力,培育農村經濟發展動能,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穩步發展,農村群眾的生活觀念和精神狀態有了明顯的提升,但是仍然沒有形成全面性的示范作用,鄉村產業發展的動力仍然有待提高。因此,定好位、錯好位,抓短板、見樣板,著力培育優勢產業,幫促城鄉融合發展,帶動農民增收,共享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果,這是岳麓美麗鄉村建設的關鍵。
三、美麗鄉村創建的路徑探析
(一)強化頂層設計,統籌做好美麗鄉村發展規劃
目前,岳麓美麗鄉村的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要實現湘江新區建設“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的新型城鎮化示范區和全國兩型建設引領區的新定位、新目標,迫切需要對美麗鄉村的發展進行科學定位與規劃。一是要堅持高起點規劃。要注重美麗鄉村發展的整體性,要成立美麗鄉村建設辦公室,聘請國內外一流專家團隊,根據長沙市關于美麗鄉村“布局美、產業美、環境美、生活美、風尚美”的“五美”的建設要求,全區“兩型引領、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的美麗鄉村建設重大戰略和重大決策,進行實地調查研究,構建科學合理的美麗鄉村空間布局、發展方向,編制具有我區特色的“美麗鄉村”的科學規劃,做好美麗鄉村頂層設計。二是要堅持因地制宜。在規劃理念上,要從自身實際和優勢出發,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在全區的總體規劃的基礎上,結合村莊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實際的、細化到每個鎮、村、組、戶的規劃,使規劃既起到高屋建瓴,做到自上而下既有統一規劃,又和而不同,達到移步換景、看景辨村的優良效果。三是要堅持有序推進。在統一規劃的框架范圍內,先試點打造,后全面推開,逐步實現“美麗鄉村”的全覆蓋。
(二)突出政策保障,建立健全美麗鄉村建設體制機制
要打造岳麓區美麗鄉村建設的升級版,政策保障必不可少,要整合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統籌機制和發展合力。一是要高度整合部門項目資源。要構建與湘江新區共推共建的領導機制,將“雨蓮含坪都市現代農業走廊”的構建,變成新區領導層和管理層的共識,實現湘江新區的政策、土地和資金的全覆蓋;要成立區一級美麗鄉村建設管理機構,并調整列入政府組成序列,強化統籌協調,著力推動各項建設工作,著力解決涉農項目多頭管理、分散投入、使用效益不高的問題;要建立齊抓共管、各負其責的責任機制,要理順部門之間的橫向關系,對各部門的責任和任務進行量化細分,從而使各部門整體聯動,各負其責,形成合力。二是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道路、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改善進入鄉村的通達性,打造美麗鄉村發達的交通體系。加強與移動、電信等運營商合作,整合通信資源,完善通信網絡,確保轄域內所有行政村通固定或移動寬帶,幾大涉農片區的中心區域實現光纖到村,農村中心集鎮、重要節點、龍頭企業等重要區域實現免費WIFI網絡全覆蓋。三是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導、金融支持、社會參與的多元化的投資體系。要優化財政投入結構,明確財政投入范圍、投入標準和投入方式,保障資金專款專用;要持市場導向,積極借助外力,建立共建共享、多方融資的投入機制,鼓勵引導金融資金、工商資金、社會資金積極參與美麗鄉村的建設;要運用稅收優惠、財政補助、貸款貼息、先建后補、獎補結合的方式,鼓勵在外經商、創業致富的民營企業家捐資、獻策、出力,有效調動社會資源,實現合作共贏。
(三)注重產業支撐,助推岳麓產業融合與升級
產業是區域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源泉,而產業的發展則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造血工程”。要想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美麗鄉村建設實現生態美與百姓富的有機統一,那么必須將美麗鄉村的建設轉變成美麗經濟的發展,必須要有產業支撐,要有三二一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鏈。一是做好旅游文章。要利用田園山水風光、景觀文化資源,發展不同特色的鄉村休閑旅游業,加快形成以蓮花慢谷、學士農趣谷、雨敞坪五彩谷等骨干景點為支撐的鄉村休閑旅游業發展格局;要挖掘傳統文化內涵,保留鄉村的文化風貌,提煉鄉村文化積淀,凸顯鄉村文化底蘊,注重文物古跡的保護與傳承,進而使文化與鄉村旅游相互促進、互為補充,形成特色品牌效應,讓消費者體驗感受到“鄉味、鄉韻、鄉品”,找尋到鄉村記憶,使都市農業旅游走向多元化、多層次體驗。二是要做好生態農業文章。環境是現代社會最稀缺的資源之一,生態則是鄉村最寶貴的財富。要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經濟,深入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和特色農產品莊園建設,可采取“基地+農戶+公司”的模式,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經營。三是要做好產業鏈的文章。以產業技術服務隊伍建設為核心,以促進應用為導向,充分利用岳麓區的“區校合作”項目,發展農業科研,推進產學研協同研究,推動農業產業的技術創新,實施一產接二連三的產業融合工程,優化農技服務,延長產業鏈、擴大就業面、提升附加值。四是做好市場文章。“互聯網+”時代到來,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和思維方式,成為時代發展的重要選項。要借力“互聯網+”, 發揮新媒體傳播快、覆蓋面廣的優勢,打造宣傳我區鄉村生態資源的平臺,擴大岳麓美麗鄉村的知名度,提升“生態岳麓”的美譽度。要構建了“互聯網+農業”的區域經濟發展道路。
(作者單位:岳麓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