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
摘要:衡量一所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高低,不應只看這所學校的考試成績如何,而應看在這里的每個生命是否真正享受到公平教育,其潛能是否得到充分發展。基于公平的學校教育質量提升的價值追求是“讓每個生命的潛能都能得到更好發展”。具體策略為:讓每位學生都能參與課程建構,在課程建構中促進他們生命潛能的充分發展;讓每位學生都能參與活動實踐,在活動實踐中促進他們生命潛能的充分發展;讓每位學生都能參與課堂展示,在課堂展示中促進他們生命潛能的充分發展。
關鍵詞:教育質量;價值追求;生命潛能;更好發展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7)01A-0024-04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物質財富的不斷豐富,人民群眾對教育的需要發生了深刻變化:從過去的“有學上”到現在要“上好學”——很多家長千方百計為孩子選擇優質學校。就學校教育本身而言,不同學校的教育質量確實存在著優劣,學生在不同的學校就讀確實存在著不公平。但從現代教育本質來看,學校教育也存在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學生在同一所學校就讀,接受教育的機會和方式仍然存在著極大的不公平,即使名校這種現象也十分突出——學生之間不僅成績差異較大,且最為重要的是有很多學生的潛能不能得到充分發展。當下,衡量一所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高低,不應只看這所學校的考試成績如何,而應看在這里的每個生命是否真正享受到公平教育,其潛能是否得到充分發展。那么,就一所學校而言,怎樣才能真正實現基于公平的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呢?
一、讓每位學生都能參與課程建構,在課程建構中促進他們生命潛能的充分發展
課程是學生生命潛能得以發展的基礎,一個人不參加相關課程的學習,其生命體內那種沉睡的潛能就不可能得到應有的開發。因此,學校必須根據學生生命成長的需要開發課程。當下,很多中小學都是教育部門考什么課程,學校就開設什么課程。高中這種現象更加突出,絕大多數學校僅開設高考科目,沒有校本課程。有的學校即使開設校本課程,也不是按照學生興趣發展需要設計,而是按照上級各類競賽要求選拔,絕大多數學生仍然被拒之門外。這樣的學校教育即使考試成績再好,升學率再高,也不能算是高質量。真正的高質量應該“讓每位學生都能參與課程建構,在課程建構中促進他們生命潛能的充分發展”。
1.讓每位學生都能夠參與決策和選擇課程
一個人選學什么課程,可能會發展其相應的潛能。當下,絕大多數學校的校本課程都是校長根據學校條件和特色需要確定的,這樣的課程決策顯然是不科學的。校本課程開設科目不應是校長主觀臆斷,而應由學生參與決策。去年,我校在討論校本課程科目時,向全體學生發放了《洪澤中學校本課程征求意見書》,讓每位學生自己提出10門最想學習的校本課程,然后將這些課程進行匯總和分類,共有7類近100門課程;后來,我們再根據學校教育設施、教師狀況和學生希望開設人數的多少確定學校擬開設的30多門校本課程;最后,我們又讓所有學生再從這些課程中選擇2門課程學習。現在學校開設的校本課程都是根據學生自己選學,并按照他們的基礎分層開設的。這樣的課程是針對學生自我最想發展的潛能而設計的。
2.讓每位學生都能夠參與開發和實施課程
同一門課程不同的開發和實施方式對人生命潛能發展的影響不同。當下,一些學校校本課程的建構方式是:有的請專家開發,教師負責具體實施;有的讓少數骨干教師編寫教材,其他教師按照教材進行授課。這樣的課程建構方式顯然不能挖掘每個人的潛能。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不應只由專家或教師為主體,而應讓學生成為主角,讓每位學生都能夠參與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我校在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過程中,以“項目課程”為抓手,以“活動主題”為主線,以“設計主題”為重點,引導學生參與每個活動主題內容的開發和實施,把他們的經驗化為課程內容,促進他們潛能的更好發展。
3.讓每位學生都能夠參與評價和完善課程
從本質上說,課程評價也是課程實施的一種方式,采用什么樣的課程評價對人生命潛能的影響也不相同。當下,就對課程開發的評價而言,學校幾乎沒有評價權,主要由教材審定委員會評價;就對課程實施過程的評價而言,評價權在教師手中——教師根據學生實施過程中學習態度、思維反應和解決問題的方式進行評價;就對課程學習成效的評價而言,評價權仍然在教師——教師根據學生對自己所傳授內容的掌握情況或考試成績進行評價。應該說,這樣的課程評價不利于學生生命潛能的發展——學生只是“被學習”,按照教師所教知識進行記憶和訓練。我校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把校本課程的評價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參與評價教材——主題內容設計是否科學,讓學生參與評價教學——教師教學過程是否適合自己的認知方式,讓學生評價學習——自己的學習策略是否最完美。這樣的課程評價將學生的個體經驗和評價內容作為課程內容融入到“校本教材”中,促使原來的“教材”更加完善,也促進學生生命潛能的更好發展。
二、讓每位學生都能參與活動實踐,在活動實踐中促進他們生命潛能的充分發展
活動是學生生命潛能得以發展的載體,一個人不參與相關活動實踐,其生命體內沉睡的潛能就很難被喚醒。因此,學校必須根據學生生命成長的需要設計活動。當下,很多學校都是教育部門組織什么競賽,學校就安排什么活動;高中就忙高考,其他活動幾乎不組織。有的學校即使組織“集訓隊”,也不是按照學生興趣發展的需要組隊,而是按照競賽要求選拔,一些考試成績沒有達到要求的學生,即使想參加也被拒之門外。這樣的學校教育即使考試成績再好,升學率再高,也不能算是高質量。真正的高質量應該“讓每位學生都能參與活動實踐,在活動實踐中促進他們生命潛能的充分發展”。
1.按照學生潛能發展需要系統開發教育活動
活動是學生潛能發展的重要途徑。不同的活動項目對人生命潛能影響不同。當下,一些學校為了忙于應試很少組織課外活動,有的即使組織活動也只是以競賽代替活動;幾乎所有學校都因怕承擔安全責任不組織校外實踐活動。應該說,實踐智慧是在實踐中產生的,沒有實踐活動的教育不能讓人的生命潛能得到更好的發展。2015年,我校按照學生潛能發展需要系統開發“校節”活動:從青春成長需要出發,設計“成長節”——開展生理和心理健康、八禮四儀、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等方面教育活動;從體育藝術素養需要出發,設計“體藝節”——開展體育技能、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和影視編導等方面教育活動;從語言發展和文化素養需要出發,設計“讀書節”——開展讀書、演講、寫作、編演話劇等方面教育活動;從科學創新素質需要出發,設計“創新節”——開展計算機編程、機器人研制、科學實驗、電腦繪畫、動畫制作、航空航模等方面教育活動;從勞動技能需要出發,設計“勞動節”——開展勞動實踐、生活技能培訓等方面教育活動;從國際理解需要出發,設計“國際節”——開展外語教育、民族風情教育、外國文化教育等活動。這些活動涉及人的身心、智慧、情感、藝術和道德等方面,有益于人的各種潛能健康、和諧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