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根”的事業“慢”的藝術

2017-03-16 18:42:18薛法根
江蘇教育研究 2017年1期
關鍵詞:小學語文

薛法根

摘要:語文的背后是“人”,語文教育的根本價值就是“育人”。小學語文是一門“慢”的藝術,要在恰當的時機教有用的知識,要在充裕的時間中過悠閑舒適的課堂生活,要讓學生在教師制造的“學習障礙”中提高言語實踐水平。語文教學要通過讓學生說真話、說自己的話、說負責任的話,追求通俗易懂、得體妥帖、新穎別致的言語品質。

關鍵詞:精神生命;教學節奏;言語品質;小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7)01A-0018-06

一、語文是“根”的事業

語文的背后是“人”,語文教育的根本價值就是“育人”。如果把“人”比作“樹”,“樹”總是先長根,再長葉,最后開花結果。一個人的精神之根在他的母語,語文教育就是“根”的事業。

(一)母語是精神生命的家

傳說上帝對著造好的泥人吹了一口氣,那些泥人便活了,這口氣就是“語言”。人之所以成為人,關鍵在于人有語言甚至有文字,可以憑借語言文字進行思考、與人交流,進而傳承文明。海德格爾曾說:“語言乃存在之家,人則居住在其深處。”一個人對世界的全部認識,說到底是他的語言經驗。大千世界中的紅色,色譜中有成千上萬種,然而我們人類至今可以分辨出來的只有幾百種。有些紅色只能借助具體事物來描述,比如桃紅、玫瑰紅等,那些無法用精準的語詞表述出來的紅色,我們就無從知曉。有人說,作家最偉大的貢獻,在于他用語言將人類的情感細膩而準確地描述出來,為全人類所共同認知、共同擁有。一個“囧”字,就可以將我們內心那種尷尬、困頓、糾結、掙扎而又無奈、絕望的復雜心情,一下子點明了、固著了,于是我們便可以言傳了。同樣的道理,我們的精神與思想,唯有在語言文字的世界里,才確認它的存在;失去了語言文字的憑借,思想與精神便沒了著落、無從生根。“我思故我在”,那是你用語言在“思”,語言可以讓你意識到“思”的存在。語言拓寬了他的認識視界,豐富了他的內心世界。一個人的精神生命,其實就是活在他的語言世界里,其精神世界的寬度與高度,往往取決于他的語言閾限。從這個意義上說,語言與精神同構共生,語文不僅僅是一種工具,還是一種生命的表現與存在。

(二)學漢語就是學做中國人

一個民族有別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標志在于語言,失去自己語言的民族已經被同化了。漢語是我們的母語,學語文就是學漢語,學漢語就是學做中國人。當我們用漢語來說話、作文的時候,我們就活在中國的思想與文化里。復旦大學王德峰教授曾經舉過一個生動的例子,他說“緣分”這個詞語,中國人一聽就懂,不必解釋;而一旦要翻譯成英文,則很難找到一個恰當的單詞,可以既表示“偶然性”又表示“必然性”。“緣分”就是活在中國佛家思想中,這個詞已經融入了中國人的血脈中,一代一代承繼下來,積淀為一種文化的底色。我們浸潤在一個一個漢語語詞的世界里,就是耳濡目染中國“儒、釋、道”的文化。從這個意義上看,學說中國話,就是學做中國人。話說好了,人也就做好了。如果你學的母語不是漢語,而是英語,那么你即使是黃皮膚、黑眼睛,本質上也已經不是中國人了;如果你學的母語是漢語,即使身在西方,說英語穿西裝,骨子里仍然是一個中國人。漢語文,就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教孩子學漢語文,就是讓孩子的精神之根扎在中國的民族文化中;教學生學好漢語文,就是在培養真正的中國人。所以,端端正正寫漢字,認認真真說漢語,就是在延續中華文明的血脈。

(三)愛漢語才能學好語文

“人生聰明識字始”,學語文從識字開始,而漢字浸潤著中華民族祖先的智慧。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幅畫,都是一個故事,都是一段人生。漢字的音形義,相輔相成,是一個完美的整體。音同字不同,同字不同音,字同義不同,這些對外國人來說,無異于“天書”,而對于中國人來說,恰恰是樂在其中。無數的漢字典故,記錄著中國人學語文、用語文的無限創造力,更不用說那些漢字寫成的詩詞文章,讓人迷戀與沉醉。漢語文是美的,當你看見這種美的時候,你就會發自內心地熱愛它。愛語文,才能讓語文在一個人的內心世界里深深地扎根;愛語文,才能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世界里樂此不疲,最終學好語文。漢語文的美,在于“意合”,在于語言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在于“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曲折委婉,在于“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深遠意味,在于從“言”到“象”再到“意”的層疊與轉換。展現漢語文這種獨特的藝術之美,才能激發人的學習欲望與探索熱情。如果對語文一知半解,僅僅將語文當做一種工具來訓練,甚至把語文教學異化為一種機械的題海戰,異化成做題目拿分數,那么,語文就只剩下了赤裸裸的骨架,令人生畏。既要看到語文“有用”的一面,更要看到語文“美麗”的一面,如此,語文才有真正動人心魄的魅力。超越功利的語文,才會成為永恒的事業。

二、教學是“慢”的藝術

語文是“根”的事業,而“根”總是慢慢生長的。唯有慢,才能扎得深遠,才能根深葉茂,才能長成參天大樹。語言文字是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重要標志,是千萬年的進化形成的智能標示。研究表明,靈長類的智能程度越高,生長初始的時間就越長。人的語言文字學習,也有一個漫長的時期,其中有特殊的敏感期。教育的節奏只有和生命的節律相一致,先慢后快,才能順勢而為。語文教學,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學,應是一門“慢”的藝術。

(一)“吝嗇”知識

作為一門學科,我們總想教點知識。如果一堂課不教點“知識干貨”,好像對不起學生,心里不踏實。事實是,語文教學和其他學科不同的是,你教的知識,未必是“真知”;即使教的是“真知”,也未必“有用”。語文教學,不要急著“拋售”知識,而要學會“吝嗇”知識。

1.讓學生對知識有饑餓感

常識告訴我們,一個人一天只能吃三餐,一定要你吃六餐或者九餐,你一定會得厭食癥。中國的教師,最不吝嗇的就是知識,總是千方百計將自己所有的知識毫不保留地塞給學生。于是,教學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知識,學生的頭腦變成了記憶知識的容器。失去了對知識的饑餓感,也就失去了求知的欲望和探究的興趣。反觀一些發達國家的母語教育,教師很少教知識,即使教,一節課也只教很少的一點知識。學生一定要在嗷嗷待哺的時候,才教給他們必要的語文知識,否則有限的一點語文知識也會被白白糟蹋。

2.從“舉三反一”到“舉一反三”

嬰兒學會叫“媽媽”,需要無數次的簡單重復,最后終于開口說話,認識了自己的 “媽媽”;后來,當孩子長大之后,發現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媽媽,這些有孩子的女人有一個共同的稱謂“媽媽”,這時的“媽媽”就成了一個概念,即語文知識。推而廣之,語文知識是從大量的語言現象中抽取出來的,是對經驗的一種歸納,是“舉三反一”的結果。沒有足夠的語言經驗和對語言現象的抽象,就難以有語文知識的體察與認知。語文知識是從語言現象和事實中“剝繭抽絲”出來的,宜慢不宜快,宜少不宜多。語文教學,開始走的是“舉三反一”的慢車道,后來才進入“舉一反三”的快車道,即運用規律進行言語實踐。

3.教得完整不如學得充分

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等語文知識,就潛藏在一篇篇課文中。細細推敲,每篇課文中都藏著很多語文知識,經典的課文簡直就是“遍地黃金”。語文教學最容易陷入知識碎片化的教學陷阱,一篇課文從頭教到尾,遇到知識點就教一個知識。乍一看,教得完整了;細思量,每一個知識點都蜻蜓點水,教過了,然而并非學會了。更糟糕的是教得越多,忘得也越多。結果,要么像猴子下山摘玉米,掰一個丟一個;要么像乞丐拾金,行囊里裝滿了知識的金塊,壓得邁不開步子。語文教學,要學會取舍,將學生需要的語文知識篩選出來,教得少一些,學得透一點。慢的藝術,就是要處理好少與多、減與加的辯證關系。

4.語感比語識更重要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揭示了一條語文規律:語文能力不是由語文知識轉化來的。莫言沒有學過系統的語文知識,卻依然寫出了那么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如果他學了完整的語文知識,或許未必就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可見,語文教學不能沒有知識,但也不能迷信知識。語文知識有兩種狀態:一種是知識狀態,稱為語識;一種是經驗狀態,稱為語感。語文教學要珍視學生對語言的敏銳感,珍視學生鮮活的兒童語言,鼓勵學生說自己的話,而不要過早地用語法規則去約束他們。在小學低年級,應該倡導學生寫童詩、編微童話,在沒有語識的狀態下,創造屬于他們自己的句子。讓學生保持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豐富與磨礪學生的語感,比教語文知識更重要。

(二)“浪費”時間

語文教學因“高耗低效”備受詬病,針對此,人們提出了“有效教學”,甚至“優效教學”“高效教學”,似乎要讓課堂的每一分鐘都“物有所值”,不能“虛度光陰”。于是,我們看到了語文教學中的高密度、快節奏,很難看到悠閑舒適的課堂生活。盧梭說:“最重要的教育原則是不要愛惜時間,要浪費時間。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這句話似乎讓人匪夷所思,但卻蘊藏著教育的真諦:閑暇出智慧。

1.生長需要時間醞釀

杜威說:“教育即生長。”生長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除此之外,教育別無其他的目的。身體的發育需要時間,精神的生長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足夠的時間來醞釀。語文能力是潛滋暗長的,不像數學、科學,或者體育那樣,一教就看得到變化,一學就看得到進步。語文的進步是緩慢的,有時是隱性的,似乎看不到生長的痕跡,但暗地里卻在悄悄地積淀,在慢慢地醞釀,最終爆發為一種學習的頓悟,一種語言的爆破。兒童的語言學習,在敏感期會表現出快速的生長,而在漫長的醞釀期,則是一個積蓄能量的過程,需要的就是時間。那種拔苗助長的教學方式,已經證明是有害的。看不到生長不等于不在生長,我們往往被假象所遮蔽,產生對語文教育的種種誤解。

2.知識需要時間消化

布魯姆提出掌握學習法,其核心要義就是:學生要達到掌握的水平,關鍵在于花在學習上的時間量要足夠。學習速度的快慢是由能力傾向決定的,但如果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學習,絕大多數學生都能達到掌握的水平。簡而言之,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學生都能掌握所學的知識。我們的語文教學,都是在規定的時間內,要求所有學生掌握同樣的知識,這就造成一部分學生的“消化不良”。假如課堂上留出一部分時間來“浪費”,教學效率看似低了,實際上是給了那些需要時間再學習的孩子一個極好的“反芻”機會。不要把課堂的每一分鐘都預設好了,留給學生時間,就是留下發展的空間,這是教學的藝術,否則就變成了教學的算計,而不是設計。我念初三時的語文老師,總是在課的中間插入一兩則有趣的故事或者新聞,我們聽得饒有興趣,心情格外輕松愉快,學習的效率更高了。

3.騰點時間給特別的學生

語文課上,我常常會盯著一個困難學生“死磕”,有一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架勢。有人說這種行為是不經濟的,也是不聰明的。最好的辦法是暫時放過去,以后再說。我們常常為了全體而放棄了個體。其實,那個學生在那個環節,在那個時刻,最需要的是教師現場的指導;只有在那個關鍵的節點上,老師花了時間,才能讓這個孩子看得到自己學習的變化,看得到自己成長的過程。一旦你暫時放棄了,失去了那個最好的契機,再去指導,就變了滋味。趁熱打鐵,才能水到渠成。所以,要舍得在那個孩子身上“浪費”時間。這節課在這個孩子身上“浪費”時間,那節課在那個孩子身上“浪費”時間,其實,這樣的“浪費”對學生個體而言,是最高的效率。何況,這個孩子的學習過程,對其他學生而言,就是一個最好的樣本。所謂啟發,就是看著別人怎么學。

4. “浪費”時間也有價值

語文能力固然重要,但語文教學不能只有能力,它還有更多有價值的東西;如果局限在看得見的語文能力上,就會將語文教學窄化了。比如思考的習慣,比如人際的分享,比如美德的熏陶,都關涉語文素養的形成。教學中的某些活動,看似無用,實則有大用。比如一年級老師教學生認讀“國”字之后,又給學生圖文并茂地開講“國”字的演變以及“國與家”的故事。這似乎沒有什么用處,但是學生對“國”字背后的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自覺地去研究漢字的起源,進而對漢語、對民族文化有深厚的情感,不知不覺中,民族文化的種子就悄然生根了。滿足于會讀會寫會用這個漢字,必然窄化了語文教學的育人功能。無心插柳柳成蔭,“浪費”的時間,說不準會結出語文的花和果來。這猶如那個挑水工,明知一個水罐漏水,照樣天天用它挑水。意外的是,那一路上漏灑的水,澆灌出了最美麗的鮮花。

(三)制造“麻煩”

小說中的反面人物,總是給正面人物制造各種各樣的麻煩,由此凸顯出正面人物的偉大與美好。語文教學要讓學生越學越聰慧,就是要人為地制造一點語文的“麻煩”,激勵學生尋找解決的方法與策略,從而在言語實踐中獲得真知灼見、真才實學。沒有“麻煩”的教學是順暢而快捷的,而“麻煩”不斷的教學是遲緩的、曲折的,考驗的正是師生的言語智慧。

1.故意出錯

學生對自己所寫的錯別字、病句,往往視而不見。但是對語文老師在課堂上寫錯的字、說錯的話,會特別敏感。因為小學生總是關注他人,而極少反躬自省。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妨故意出錯,讓學生在糾正教師的錯誤中辨析正誤對錯,也獲得學習的自信。一次,我教“尷尬”一詞時,故意將“尢”寫成了“九”。大部分學生也不以為然,只有兩個細心的學生指出了我的“錯誤”,一時引起全班學生的好奇。在細致的比照中,真相大白,學生都恍然大悟。結果,這個詞語再也無人寫錯。曲線指導比直接提示花的時間多,但是最終的效果更深遠。

2.持續追問

韓愈說:“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語文教師不僅僅要給學生解惑,更要給學生造惑,通過不斷地追問,“逼迫”學生的思考一層深入一層,最終獲得真知真解。斯霞老師教“祖國”一詞時,問學生:“什么是祖國?”學生回答:“南京是祖國。”斯霞老師追問:“南京不是祖國,像北京、上海一樣,是我們祖國的一個城市。再想一想,什么才是祖國呢?”學生再答:“祖國就是國家。”斯霞老師再次追問:“美國、日本也是國家,它們是我們的祖國嗎?”學生第三次回答:“祖國就是我們自己的國家。”斯霞老師高興地說:“說得對!祖國就是我們自己的國家。我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祖祖輩輩生活的這個國家,就是我們的祖國。”試想,如果斯霞老師在學生答錯之后,直接告訴學生什么是祖國,省略了這個曲折的追問過程,學生的所得就有限了。而追問,卻讓學生經歷了一個復雜而饒有興趣的思維過程,他們獲得的不僅僅是一個概念,而是一種言語思維的發展。善于追問,不斷制造“麻煩”,實在是一門學問。

3.置身困境

語文教學要面向學生真實的生活世界,將學生可能面臨的生活問題移植到課堂里,創設真實的語境,考驗學生的言語應對能力。這樣的“真麻煩”,可以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最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教完《鞋匠的兒子》一課,我設計了一道生活難題:學校開展為貧困地區獻愛心活動。小明家境一般,他把身上僅有的三個一元硬幣投進了“愛心箱”。一個同學故作驚訝:“哎呀呀,叮叮當當的,你捐的可真不少啊!”如果你是小明,該如何用話語來化解呢?這樣的尷尬場面,學生在生活中會經常遭遇,此時要求學生借鑒林肯化解參議員羞辱的應對方式,寫一段智慧的話語,就是一個極好的實踐活動。果然,一個學生寫了這樣一段話:“我非常感激你對我的夸獎。我知道,我捐的并不多,但也代表了我的一片心意。有人說,窮人捐出的一塊錢,有時比富人捐出的一百元還要珍貴。假如我連一塊錢也沒有,我也會給他們一個善良的微笑,給他們一個溫暖的擁抱,給他們一份真誠的祝福。愛心,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你說對嗎?”不能不說,這樣的應對非常人所能,體現的不僅僅是一種言語的智慧,而且是一種做人的美德。當學生習慣用語文來解決生活中的麻煩時,他就有了一種自覺的語文意識,就有了一種語文的素養。語文教學最忌諱的就是紙上談兵,所學的知識無法在生活中加以運用;同時,語文教學最常用的也是“紙上談兵”,通過書面的文字來與人交流解決問題。沒有了“麻煩”,必然隱藏著危機。

三、境界是“品”的追求

語文教學是“慢”的藝術,而藝術追求的是“止于至境”。什么樣的境界才是至境呢?我的導師莊杏珍老師不止一次地對我說:“人有人品,課有課品。課品就是人品,人品決定課品。”語文教學的境界,就是課品與人品的內在統一,這種統一落實在語文教學中,具體體現在師生的言語品質上,語文教學孜孜以求的應該是言語品質的不斷提升。所謂言語品質,簡單地說,就是遣詞造句的正誤、雅俗,謀篇布局的巧拙、優劣,是一個人言語能力及內在品格的整體反映。夏丏尊先生在《關于國文的學習》中曾說:“文如其人,文字畢竟是一種人格的表現,冷刻的文字,不是浮熱的性質的人多能模效的,要作細密的文字,先須具備細密的性格。不去從培養本身的知識情感意志著想,一味想從文字上去學習文字,這是一般青年的誤解。”在語言文字上的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唯有這樣的推敲,才能推敲出言語的品質來。

漢語,素以典雅和詩性為美,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經典之作折射著語言的魅力。然而隨著人文價值的混亂、消費文化的泛濫與網絡文學的影響,漢語日趨庸俗,滑向低級趣味,《咬文嚼字》主編郝銘鑒歸納為“草率化、朦朧化、粗鄙化、游戲化”四大危機。小學生缺乏對語言的審美辨識力,且正處于語言的模仿期,筆下自然就有那些令人大跌眼鏡的文字:

嘿!鳥巢里有5枚鳥蛋!這事兒可真難得!我興致勃勃地看著這5枚悲慘的鳥蛋,“陰險”地伸出了“狼爪”——哈哈哈!容本人狂笑幾聲!鳥蛋到手了,只要耐心地孵化,再過一個月,我就會被5只活蹦亂跳、嘰喳求食的小鳥圍著了!如果在中途想放棄,就把它們煮了吃了!我在房間中偷偷盤算著自己的“光輝前途”,臉上露出了一副標準的做了白日夢后的傻笑。說干就干!我用餐巾紙把5枚鳥蛋一絲不茍地包好,再放在肚子上貼身焐著,此時的我又換上了一副慈母般的表情,在沙發上呆坐著……

面對這樣的文字,我們有理由擔憂,擔憂的不僅僅是語文教學,還有這個學生的生活態度和品格發育。朱光潛先生認為:“語言跟著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濫的語言,自然也不肯用俗濫的思想情感,你遇事會朝深一層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來的,不至落入下乘。”語文教學,就是要追求“言語品質”,讓學生養成自覺使用純潔語言的習慣,這是語文教學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

從言語形式的表達效果來看,言語品質有三個層次:通俗易懂、得體妥帖、新穎別致。語文教學要循序漸進,引導學生在言語表達通順、連貫的基礎上,再邁向妥帖得體,進而追求新穎別致。要知道,言語的背后是思想與人格,思想透徹明了、品格端正清純,所說的話,所寫的文字,自然就有格調和品位。一位老師讓學生以“下雨”為主題寫一首童詩,一個小男孩開口就說:“我不喜歡下雨,我的鞋子被雨淋濕了,總是黏黏的,發臭了。”鞋子都發臭了,怎么有詩意呢?這時,一個小女孩站起來說:“我喜歡下雨,下了雨,泥土里就長出嫩嫩的小草,開出鮮艷的小花,真美!”泥土更臟更臭,卻因花草而有了詩意。兩個孩子的精神視界形成了落差,而這落差正好形成詩歌的對比與突轉。老師靈機一動,鼓勵兩個孩子一人說一段,連綴成了這樣一首小詩:

下雨了,下雨了,

我的鞋子濕掉啦,

黏黏的,臭臭的。

不小心,沒留意,

鞋底長出了草,

鞋里開出了花。

源于學生的思想,卻又高于學生的情懷,這樣的童詩讓學生感受到了語言的美,也學會了看事物的另一種眼光:臭的,也可能是美的!思想與情感,都隨著詩一樣的語言而得以凈化與提升。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言語品質呢?我以為應該遵循三條準則:

一是說真話,不說假話。如果在特殊的語境中不能全說真話,那么即使不說話也堅持不說假話。比如一個孩子在老師公布考試成績時,寫了這樣一句話:“我的心里像裝了十五只水桶,七上八下。”這是一句真話,但是如果為了寫心理活動,寫成這樣一段話:“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保佑我吧!我再也不踢球、不看電視、不打游戲機了。唉!老師啊,手下留情,你讓我過了這一關,我以后上課一定好好聽講,千萬千萬別讓我不及格啊!”字數雖然夠了,但感情卻假了。

二是說自己的話,不說套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話語風格,直爽的人快人快語,說話不轉彎抹角,有修養的人溫文爾雅,說話文雅得體,……說話、作文,都要像你自己,不要矯揉造作。學生有自己的話語方式和話語系統,說孩子的話,不說成人的話,是語文教學對孩子應有的尊重。

三是說負責任的話,不說空話。俗話說:“文責自負。”這句話也適用于學生,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說過的話、寫下的文字負責。這是一種責任感,既對自己負責,也對別人負責。古代有“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之說,想明白、想透徹了再說、再寫,這是一種極好的習慣,可以避免因沖動帶來的言語失誤。其實,說話嚴謹,思維就縝密,做事就踏實,做人就實在。

歸根結底,言語品質就是一個人做人做事的品質和品格。話說好了,文寫好了,事也做成了,人也做好了。追求言語品質的語文教學,本質上是在培養有品質有素養的中國人。

責任編輯:楊孝如

猜你喜歡
小學語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語文閱讀教學探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31:37
基于情景交融的詩歌品讀教學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8:49
語文課堂教學的導入藝術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6:01
語文教學中因勢利導滲透德育探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3:14
作文教學的有效策略探討
踐行少教多學,構建高效課堂
淺談語文課堂的情感教育滲透
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語言溝通探析
優化朗讀技巧,提升語文實效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人77777| 日韩高清无码免费|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最新国产你懂的在线网址| 一级一毛片a级毛片| 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一二区|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 免费国产福利| 欧美一区二区自偷自拍视频| 妇女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免费一极毛片|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午夜电影在线观看国产1区| 国产精品高清国产三级囯产AV|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亚洲成人在线网| 茄子视频毛片免费观看| 91视频青青草|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宅宅| 国内精品视频| …亚洲 欧洲 另类 春色| 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爱91|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伊人中文网| 亚洲乱亚洲乱妇24p| 亚洲精品无码人妻无码|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影院亚洲综合图|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色婷婷久久| 亚洲香蕉在线| 免费看久久精品99| 亚洲永久视频| 精品人妻一区无码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天堂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中国国产一级毛片| 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6| 呦女精品网站|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区| 日本日韩欧美| 国产尤物视频网址导航| 91精品专区国产盗摄| 激情在线网| 97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视频| 综合网久久|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5388| 9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焦|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 久久精品嫩草研究院| 在线观看热码亚洲av每日更新| 亚洲黄色成人| www精品久久|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 国产在线自乱拍播放| 白浆免费视频国产精品视频| 91美女视频在线| 色婷婷在线影院| 国产91精品久久| 国产主播喷水|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一| 2020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欧美日韩北条麻妃一区二区| 456亚洲人成高清在线| 国产精品va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网曝门免费视频|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日本精品一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人成激情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