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肖芬
摘要: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初中語文民俗文化教學備受重視。眾所周知,民俗文化與傳統文化密切相關、前者是后者的基礎,是后者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于是,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民俗文化便被置于較高的位置。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民族文化,不僅迎合了新課改理念,同時也順應了時代發展要求。本文就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民俗文化教學提出了一些建議,以饗讀者。
關鍵詞:初中語文 民俗文化 教學 開展途徑
近年來,隨著西方文化日漸滲透,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的民俗文化逐漸被忽視,特別是中學生,民俗文化學習觀念日漸淡薄,這顯然不利于學生文化認同感的提升。初中語文教材具有開展民俗文化教育的天然優勢,而語文課堂是滲透民俗文化,開展民族文化教育的主陣地。故教師應重視民俗文化教學,不斷更新策略、創新方法,以推動民俗文化教學的開展。
一、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民俗文化元素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諸多與民俗文化相關的課文元素。這些元素有的是顯性的,可以通過閱讀文本直接獲得,有些卻是隱性的,需要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系統研究后間接獲得。因此,在開展民俗文化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巧用教材,盡可能挖掘其中蘊含的或顯性、或隱性的民俗文化元素,以指導教學的開展。例如,魯迅先生的《阿長與山海經》《社戲》等中均蘊含著很多民俗文化細節,教師在開展教學中要能夠重點去挖掘、去開發。
例如,《阿長與山海經》中有幾句話是描寫過年熱鬧氣氛以及當地過年習俗的,如下:“辭歲之后,從長輩得到壓歲錢,紅紙包著,放在枕邊,只要過一宵,便可以隨意使用。睡在枕上,看著紅包,想到明天買來的小鼓、刀槍、泥人、糖菩薩……。然而她進來,又將一個福橘放在床頭了。”在課文教學中,教師可以以問題的方式讓學生自己總結有關習俗,例如:“同學們,該文章中有很多闡述當地習俗的句子、短語或者段落,你們能找出來嗎?它們分別說的是什么習俗?盡量全面一點”問題一經下達,學生們必定會大范圍內仔細尋找。毋庸置疑,學生尋找的過程,便是挖掘教材民俗文化因素的過程。在學生探索行為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就學生的探索進行歸納補充,將那些學生找不到的隱性因素呈現出來,豐富學生學習內容。
二、營造相關教學情境,多途徑滲透民俗文化
滲透民俗文化,除了要通過挖掘教材文本之外,還可以通過營造與之相關的課堂教學情境,以多途徑滲透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的挖掘是學生學習的基礎,教師有必要將挖掘出的文化因素在課堂上進行拓展性講解,以強化學生認知,加深學生印象。那么,以何種形式營造民俗文化情境,滲透民俗文化呢?筆者認為主要可通過多媒體方法、合作討論法、網絡搜尋法以及友情粘貼法等等來實現。
例如,為了為學生營造一個溫馨、活躍、民俗文化氣息濃厚的學習環境,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教師的墻壁上粘貼民俗傳統文化相關的小圖片、諺語、詩句、歇后語等。這種方式較為靈活,可根據時間的推移不斷更新節日風俗話、詩句等。重陽節時,可粘貼詩句“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春節時,可粘貼俗語“忙臘月,鬧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等。再如,在《安塞腰鼓》的課堂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深刻的了解陜西省的傳統民俗舞蹈“安塞腰鼓”的民俗特征,教師可以以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展開學習,讓學生在討論探索出增長見識,感悟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除此之外,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課下作業,讓學生通過網絡搜索形式搜集陜西省的其他民俗文化,至少搜集三個方面。很顯然,這需要發揮網絡搜尋法的重要作用。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采用多種方法開展民俗文化教育。
三、開展多姿多彩的校內、校外民俗文化活動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民俗文化的滲透除了在課堂之外,還可以在課下進行。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去開展多姿多彩的校內、校外民族文化活動。誠然,語文教材確實存在許多可取的民俗文化教育素材,但并不全面、系統,為了拓展民俗文化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校園、走進社會,去感受更加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風景。具體來說,教師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第一,設立校園民俗文化宣傳臺、論壇。校園民俗文化宣傳臺是教師開展民俗文化宣傳活動的平臺,在這一平臺上,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現中國眾多民俗文化,江南的、東北的、中原的、西北的等等,不斷拓展學生的民俗文化視野,提升學生的民俗認同感,強化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與自豪感,為中華傳統文化廣泛傳承奠定堅實基礎。第二,引領學生走進社會,親身參與民俗活動。例如,在清明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集體去掃墓,豐富學生的課外實踐體驗,讓學生在親身踐行中更深刻地了解與認識民俗文化。再如,在端午節,可以組織學生參與“賽龍舟”、“包粽子”等的民俗文化活動,讓學生在多彩龍舟和甜蜜粽子的包圍中親身感受端午傳統節日的無窮魅力。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民俗文化具有相當的可能性與可行性,作為初中語文課堂組織和指導者的教師,理應擔負開展民俗文化教學的責任。各地方民族風情發展和匯總后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體系,它是傳統文化中難以割舍的一部分。在具體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挖掘教材民俗文化元素、營造相應教學情境、開展多彩民俗活動等方式完成教學任務。唯有如此,民俗文化才能逐漸深入人心,發揮其重要的教育價值。
參考文獻:
[1]梁萍.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民俗文化教育[J].基礎教育研究,2016,(16).
[2]李阿利.淺談中學語文教學滲透民俗文化的可能性[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4).
[3]高文艷,張璇.試論民俗文化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15,(01).
(作者單位: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北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