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
科學研究表明,學生的閱讀量只有達到課本總閱讀量的四至五倍,才有可能形成語文能力;人擁有的詞匯量和他們的智商成正比。大量閱讀是提高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同時,閱讀是一種終身教育的好方法,課外閱讀是閱讀教學的延伸和補充。
一、閱讀現狀
在學校我用隨機抽樣的方式,分別對低、中、高三個年段共9個班級進行問卷調查。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學生課外閱讀現狀不容樂觀,存在以下主要問題:小學生對于課外閱讀興趣寡淡,更多的時間被游戲、電視占據;每天布置的課外閱讀家庭作業完成率極低,部分學生反映無暇閱讀;課外讀物較少,很多是父母選定的作文指導之類的書,書的質量也是良莠不齊;家長急功近利,不重視課外閱讀,覺得買課外閱讀書目還不如買配套練習見效快。小學生的種種課外閱讀現狀是令人擔憂的。這些必然導致小學生知識面狹窄,阻礙他們自身素質的提高。學生閱讀興趣的下降,最終導致其良好的閱讀習慣難以形成。
二、原因剖析
1.興趣寡淡,游戲替代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盡管不少家庭已經擁有了電腦,但從調查的情況看,由于缺乏系統的指導,電腦在孩子們手中多數當成了游戲機。電腦作為現代化的信息工具,卻沒有引起家長的足夠的注意和重視。學生對于形象、有趣、富于變化的游戲或者視頻節目的愛好要高于對文字的閱讀,這也是由他們的年齡特點決定的。孩子們會千方百計地去玩游戲,而主動看書的部分學生也只會看一些漫畫書、童話書,閱讀面狹窄。久而久之,學生對閱讀漸漸失去了興趣,無法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
2.應試教育,無暇閱讀
多年以來,我們把閱讀看作積累知識的源泉,無非也是為應試教育服務。應試教育的影響根深蒂固,學生沒有閱讀的條件和機會,一味地應付大量練習,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學科的課業學習上,課外作業擠占了孩子們的課余時間。在校,學生們肩負繁重的學習任務,回家還要應付家長布置各類教輔作業,閑暇時間被各種作業占據,幾乎沒有開展課外閱讀的時間。
3.書源匱乏,讀物單一
通過對學生的調查,我們發現:學生手中的多數是教輔類書籍和童話漫畫書籍,知識面狹窄。要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還要為孩子們提供足夠受其青睞的書目,選擇適合其閱讀的書刊。尤其是農村小學,學生們課外閱讀書籍來源尤為匱乏。一方面是學校藏書數量少、內容陳舊,而且大多數學校圖書室未向學生開放,學生想讀書卻無處借閱;另一方面是多數學生家中沒有圖書,學生放學回家想看書卻無書可看。
4.家長功利,無視閱讀
一直以來,家長把“課外書”當作“閑書”,認為課外書的閱讀會影響學習成績。家長給孩子購買的也是作文大全、教學參考等教輔類讀物。
三、培養策略
1.循循善誘,激趣閱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認為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和從事某項活動的意識傾向,它能推動學生去尋求知識、開闊眼界。學生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會有閱讀的內部動力。社會上流行的電視劇往往會對學生的閱讀形成一定的影響,我們可以抓住機會,因勢利導地向他們介紹相應的讀物。如中央電視臺播出《新三國》后,學生對其有一定的好感,他們常常討論劇情的發展。針對這種現象,我利用班隊課引導孩子們閱讀《三國演義》,從書中更快、更直接地去了解每個故事。
2.減負增效,教師導讀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語文教學要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科任教師要重視對小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可以通過導讀,讓學生對故事的內容有一定了解,激起學生閱讀整本書的欲望。
3.開發資源,營造氛圍
新課標中提到,教師應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首先,開放學校圖書室。學校允許學生隨時都可去圖書館借書,并有目的地指導學生去尋找書籍。其次,成立班級“圖書角”。教師可以利用學生藏書,在班級中開展合作性閱讀。每位學生每月向班級圖書角提供一本圖書,根據學生的閱讀情況,每隔一段時間更換。最后,營造讀書氛圍。將有關讀書的名人名言作為標語,貼在教室里,增強閱讀動力。
4.鼓勵家長,親子共讀
學校應積極與家長聯手,利用家長會,將課外閱讀的意義、作用,閱讀的書目、時間安排等告訴家長,以取得家長理解、支持和配合。教師也應經常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家訪,了解學生在家中的課外閱讀情況,共同為學生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在家里,我們可以鼓勵家長盡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看書,做孩子的閱讀榜樣。同時,可以經常與孩子在一起交流讀書的方法和心得,鼓勵孩子把書中的故事情節復述出來,把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并分析交流。長此以往,孩子的閱讀興趣也會愈加濃厚,閱讀水平也會日益提高。
四、結語
閱讀是一種求知行為,也是一種享受。教師要把閱讀的權利還給學生,讓他們在浩瀚的閱讀海洋中自由遨游、幸福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