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航
[摘 要]在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逐漸融合,二者之間的界線也變得越來越模糊,社交媒體、公共平臺、搜索引擎、網絡電視等成為具有代表性的新媒體領域。與此同時,民生新聞遭遇前所未有的內容困境、題材困境、話語困境、發展困境。民生新聞的發展已經開始改變傳統媒體的生態。新媒體在推動民生新聞進步的同時,也為其帶來了挑戰和機遇。
[關鍵詞]新媒體;傳統媒體;民生新聞
民生新聞一直以來關乎百姓的日常生活,是向百姓傳遞相關切實利益政策的重要途徑,用其獨特的傳播符號和文化語言,深刻地影響著受眾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如今,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逐漸融合,二者之間的界線也變得越來越模糊,社交媒體、公共平臺、搜索引擎、網絡電視等成為具有代表性的新媒體領域。在新媒體的影響下,民生新聞的發展已經開始改變傳統媒體的生態。新媒體在推動民生新聞進步的同時,也為其帶來了挑戰和機遇。
一、新媒體時代民生新聞傳播現狀
1.報道的同質化。大多數的地方媒體,目前僅晚間黃金時段,就有超過5檔民生類節目,從晚上5點開始,多個媒體播放著內容重復的同一事件。這些題材重復、事件相似、人物相同的內容讓受眾很容易產生審美疲勞。而新媒體的興起則使得這些在電視上播放的新聞,可能早已被網絡傳播過,受眾已經大致了解。因此,民生新聞節目如果再沒有創新,加之新媒體對受眾的分流,就會使其受歡迎的程度越來越低。
2.報道的瑣碎化。一直以來,民生新聞節目過度聚焦百姓日常生活的瑣事,而忽視了新聞背后的新聞,使得報道內容通常過于膚淺,選材沒有典型性、代表性。對于民生新聞的報道只停留于表面,不能深入挖掘新聞事件發生的原因以及事件有可能帶來的長遠影響。這也是導致關注度逐年下降的原因之一。
二、新媒體給民生新聞帶來的影響
1.用移動終端看新聞的越來越多,關注傳統媒體的越來越少。新媒體的廣泛使用使得傳統新聞媒體逐漸失去了原有的一些優勢,新聞傳播已經突破了播出平臺的制約,第三只眼無處不在。新聞的傳播方式由主流媒體一傳,變為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發布者和接收者。這種多對多的網狀的信息傳播發展,是利用新媒體的技術和傳播方式,新聞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甚至是任何人、任何事都能夠在第一時間利用網絡得到傳播。
2.傳統媒體失去原有優勢,新媒體后來居上。新媒體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互動性強及傳播的無界性和隨時性。近年來,報紙發行量明顯下降,電視開機率逐年降低,流失的受眾基本向互聯網、移動終端轉移。除了受眾分流外,廣告市場的搶奪也越發明顯:傳統媒體廣告收入連年急劇下降,而下降的份額基本都流向了新媒體市場。
三、新媒體時代民生新聞的發展方向
1.應對新媒體,民生新聞不光要創新,還要縱深發展。當下,在網絡媒體的推動下,民生新聞向更深的方向發展。這是由媒介議程向公眾的議程設置轉變的結果。即公眾通過網絡發布消息,引發議論,網上形成強烈辯論,傳統媒體介入進行客觀全面的報道,形成社會輿論,引發公眾思考。由于網絡討論分散,傳統媒體概括集中,有力度,有深度,彌補了網絡報道的不足,很多深度報道往往是由公眾議程和媒介議程互相推進的。
2.多方采集線索,與受眾加強互動,打造節目品牌。傳統媒體新聞線索來源主要有:公眾爆料、市民投訴、記者采訪、從會議及黨政部門獲得線索。網絡時代,記者可以通過每天看論壇、刷微博、登QQ等方式迅速獲得新聞線索,并且可以通過看評論和留言進一步了解事件性質,為全方位、多角度報道提供服務。民生新聞要有自己的欄目定位和風格,在不同時段播放節目宣傳片,充分利用節假日、紀念日策劃實施一系列公益活動,為提高新聞傳播效果創造條件。
3.在實踐過程中,傳統媒體民生新聞可借助新媒體推動自身發展。民生新聞寫得生動、富有故事性才能迎合受眾,但是多媒體時代,海量化的信息蜂擁而來,快節奏的生活很難讓人靜下心來慢慢品味一篇篇較長的新聞。這就使得民生新聞必須簡潔通俗。目前,很多傳統媒體紛紛開設網絡平臺,積極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增加受眾黏度。各媒體、各欄目開設官方微博、微信公眾平臺,提高節目的互動性,通過媒介融合策略來增強自身競爭力。與此同時,傳統媒體要建立自己的網站,所有民生新聞欄目也可通過網站實現直播、點播業務。這種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結合,打破了線性傳播的模式,增強了網民對節目的關注度。
過去幾十年,傳統媒體在自己的“地盤內”還有壟斷地位,它面對的只是有限競爭,它的地域性和貼近性是占絕對優勢的。經過十多年的演變,特別是在新媒體時代,民生新聞的核心競爭力在大大減弱。民生新聞遭遇前所未有的內容困境、題材困境、話語困境、發展困境。但無論怎樣,這個世界永遠需要新聞,需要內容,只不過載體會發生變化,傳播方式會更多元,受眾的興趣點也會轉移。更多樣的新聞內容會以更多樣的途徑傳播,人們可以更便捷地獲得并選擇新聞內容。社會也更需要能夠提供更多優質內容的機構,內容提供機構也需要“走出去”,占領包括新媒體在內的各種傳播平臺,將內容推送到各個角落,搶占全媒體制高點來做好輿論引導工作。
參考文獻:
[1]郭慶光. 《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劉婷婷.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民生新聞的發展[J].《新聞窗》,2012(2).
[3]張曉明.全媒體環境下民生新聞的堅守與創新[J].《視聽界》,2014(3).
[4]李世春. 新媒體時代, 民生新聞路在何方?[J].《記者搖籃》,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