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喜生
[關鍵詞]內部審計質量;影響因素;對策
內部審計質量是內部審計工作的生命線,它貫穿于審計工作的全過程,是發揮內部審計監督作用的決定因素。內部審計質量的提高,能夠幫助企業實現價值增值和改善運營。
一、影響內部審計質量的關鍵因素
1.內部審計質量控制制度不健全。內部審計質量評價和控制體系、責任追究制度、考核獎勵機制尚不健全,審計質量評價缺乏統一的量化標準,考核制度難以得到真正落實,內部審計人員的質量控制責任意識比較淡薄。
2.審前準備不充分。審計計劃不夠科學,帶有一定的盲目性、隨意性,審計覆蓋面不夠;審前調查不充分,對重要性水平和審計風險未進行初步評估;審計方案制定簡單,審計重點不突出,對審計工作缺乏指導作用。
3.內部審計質量重要體現的審計報告質量不高。審計報告的重點往往放在對審計發現問題的描述上,對審計建議部分重視不夠,質量不高,很少從管理和效益角度以及風險控制角度提出有質量的審計建議;審計報告過于專業化和程式化,比較空泛,不具有可操作性,難以引起領導層的重視和理解。
4.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素養直接影響審計質量。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分析判斷能力、工作經驗是決定審計風險大小的主要因素,對內部審計工作質量有著重要的影響。由于部分審計人員某方面業務缺乏,直接影響到審計工作開展的深度和廣度,最終影響審計的質量。
二、提高內部審計質量的對策
(一)強化職業能力培訓,提高審計隊伍整體素質
1.建立良好的職業道德規范。強化對內部審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及相關審計責任教育,督促內部審計人員廉潔自律,樹立業務精湛、廉潔高效、團結精干、充滿活力的內部審計隊伍形象,增強審計人員的事業心和責任感。
2.強化對審計人員的業務培訓。由于內部審計業務涉及的知識面廣,更新快,內部審計機構必須強化對審計人員的業務培訓,定期或不定期的舉辦學習班、請專家授課等多種形式組織內部培訓,提高自身業務素質。
3.加強制度建設,塑造審計良好形象。一是建立和完善統籌配置人力資源的良性機制;二是實行審計項目輪換制;三是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監督力度。
(二)強化內部審計質量控制制度
1.強化內部審計底稿、審計報告三級復核制度。要求每一個審計項目的審計底稿、審計報告,按復核程序、復核權限經過審計組長、內部審計復核組、內部審計機構負責人復核,對審計目標是否達到、審計證據是否充分、審計依據是否可靠等進行確認,嚴把審計報告質量關,客觀、公正、全面、準確的反映問題,控制審計風險。
2.完善審計工作綜合考評制度。建立健全審計工作分級負責制度和審計責任追究制度,明確審計各個環節審計人員的負責內容、承擔責任事項及責任追究的形式,將審計結果和責任納入月度審計工作綜合考評,激勵大家重視審計質量,提高審計質量控制的責任意識。
3.建立審計工作質量互檢制度。由內部審計機構組織成立檢查組,不定期對各審計組的審計質量,從審計程序的執行、審計文書的應用與規范、審計結果定性的準確性、審計檔案資料的歸集等方面進行檢查,提出存在問題和改進意見,起到互相交流、提高審計質量的效果。
(三)科學合理安排時間,確保審計質量
一是由審計部門在系統分析風險、合理安排審計資源的基礎上,編制年度審計工作計劃;二是管理層或是內審人員通過分析判斷,對發現急需關注和處理的問題,可實施計劃外異常事項的審計;三是對臨時審計項目,應按風險大小原則實施審計。通過一系列措施,科學合理地計劃審計項目,合理安排審計項目的時間,有效避免審計人員為了完成審計項目,壓縮審計的準確時間和報告時間,甚至減少現場檢查時間的現象。
(四)規范內部審計過程,有效控制審計質量
通過強化和完善審計機構機制,對審計項目立項、方案制定、審計取證、審計報告、審計追蹤等各個環節進行規范管理,有效控制審計的質量。一是加強對項目立項的管理,以風險為導向,綜合考慮需求、審計資源和審計頻率等因素來選擇項目;二是加強對方案的審核,提高方案的有效性,對被審計單位的情況要充分了解,對審計目標要十分明確,對方案的討論要全面充分,審計方案的制訂要有可操作性;三是強化審計項目的分級復核,明確規定各級復核的內容和責任。首先,要加強對審計取證和審計底稿的復核,審計底稿應實行三級復核制,重點審核內容是否翔實完整、獲取的審計證據是否充分適當、引用的有關依據是否充分、審計判斷是否有理有據、審計結論是否恰當等,做到各負其責,層層把關,提高審計底稿的質量;其次,對審計報告審計目標是否實現,審計結論是否恰當,審計發現是否全面反映,描述是否清晰,問題定性是否準確,原因分析是否到位,審計建議是否有效,審計報告是否及時發布等進行全過程復核;四是通過對審計項目全過程進行督導,有效控制和提高審計項目質量。
(五)充分應用內部審計成果,加強風險預防和管控
首先,內部審計部門應對審計發現的情況進行篩選加工,將能整改和不能整改的區分開,風險大的和風險小的區分開,高管層重視的和不重視的區分開,切實提高審計成果的利用價值。其次,在關注審計報告所反映信息的同時,也要高度重視審計過程中收集的一些基礎資料所暴露的問題和薄弱環節,對審計發現的相關問題進行系統的分析和研究,特別是那些屢查屢犯的問題,更是要挖掘問題的根源,并在完善制度和機制、關注人員心理和企業文化等方面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三是要注意審計建議的適用性和可操作性,確保審計成果能在公司各個環節較好地執行。
總之,內部審計機構在實施具體的審計業務時,應從客觀實際出發,通過建立內部審計項目質量控制制度體系等措施,從審前、審中、審后等各環節入手,合理地選擇和運用科學的方法,努力提高內部審計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