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耀軍+唐哲
[摘 要]衛生人才是衛生事業發展的保障,在促進衛生事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衛生人才素質有了就大幅度提高,但仍然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高精尖醫療人才匱乏,專業學科特色不突出,醫療衛生人員隊伍不穩定,高端醫療人才流失嚴重,專業人才不愿到基層醫療單位工作,醫療人員后續力量不足。人才工作要積極探索新機制,不斷加強高層次衛生人才培養,進一步穩定衛生人才隊伍,為人民群眾提供滿意的醫療衛生服務。
[關鍵詞]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現狀;對策
近年來,石嘴山市衛生工作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病有良醫”工作目標,積極落實《石嘴山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規劃(2011-2015)》,通過提高人才待遇,支持和獎勵科研成果、科研項目,實施績效考核,兌現績效工資,積極營造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學科加速發展、醫院創新進步的良好環境。
一、衛生人才工作現狀
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565家,其中,綜合醫院29家(包括民營醫院16家),中醫醫院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34家,鄉鎮衛生院22家,村衛生室204家,門診部、診所、醫務室263家,婦幼保健機構3家,衛生監督所3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3家,急救中心1家,采供血機構1家。實有床位4515張,平均每千人擁有床位5.84張;衛生專業技術人員5687人,每千人擁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7.36人;有執業(助理)醫師2.93人,每千人擁有醫師2.71人;注冊護士2274人,每千人擁有護士2.94人。
1.完善機制,優化人才發展環境
一是完善人才評價方式。堅持做好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聘,注重工作業績,將品德、知識、能力、服務滿意度等納入評價指標體系,強化實踐能力考核,在高級職稱評審中引入實踐能力測試和統一論文答辯。在職稱聘任時,嚴格按照職稱聘任考核辦法測評打分,擇優聘任。近兩年,爭取市人社部門增設51個高級職稱特崗聘任,以緩解職稱評聘矛盾。二是開展人才評選表彰。在推薦選拔自治區“313”人才、市級“351”人才和政府特殊津貼等基礎上,實施衛生“三名”(名醫、名科、名院)工程和“塞上名醫”評選,評出20個醫學優勢專科、20名學科帶頭人、40名專業技術骨干和60名青年后備人才。推薦3人參加自治區首批“塞上名醫”評選。三是完善人才激勵機制。通過發放職稱津貼,對特殊崗位設立津貼,重獎科技創新,鼓勵和引導衛生專業技術人員主動參與技術革新。3年來,全市衛生系統內有500余人次參與到技術革新中,申報了市級“五小”成果97項,28項獲市級不同獎項。四是暢通人才上升通道。在干部培養、選拔、任用上,打破編制內外身份限制,對所有編制內外聘用專業技術人員一視同仁,將編制外專業技術人員納入中長期后備干部候選培養對象。
2.打造培養平臺,促進人才成長
一是多渠道拓展培訓方式。依據國家和自治區的培訓項目,開展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全科醫師培訓,選派衛生技術骨干到區內外醫療單位進修深造,建立和完善區內外衛生專家對口支援,完善醫聯體掛鉤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臨床帶教、培訓人員等多層次、多形式的培訓方式;定期組織臨床、護理、衛生監督、婦幼保健開展基礎理論、實踐技能演練等活動;組織繼續醫學教育,開展分學科菜單式培訓。二是開展“名家講堂”、“群英論壇”活動。市級兩家綜合醫院定期邀請上海、北京等區內外知名專家進行講學和技術指導,在醫院內開展群英論壇活動已成常態。自2013年“名家講堂”開展以來,已邀請到包括我國著名創傷醫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在內的國內知名醫學大家40余名。三是實施“以教興醫,醫教相長”戰略。開展創建寧夏醫科大學教學醫院、附屬醫院工作,市屬兩家綜合醫院成功創建寧夏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一家醫院成功創建為教學醫院,市、(縣)區疾控中心實現寧夏醫科大學教學實踐基地。
3.搭建交流平臺,提升服務能力
一是優化資源配置,推進優勢資源下沉。城市“大醫院牽手小醫院”的醫聯體模式,由市一醫院、市二醫院、市三醫院、市中醫醫院、自治區五醫院牽手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通過“對口指導”、“院辦院管”、“團隊幫扶”三種方式,組建綜合醫院與基層衛生機構醫療聯合體,大醫院醫師定期到基層坐診、講座,使大醫院的技術、專家、管理等資源輸入基層醫療單位,用公立醫院的技術力量帶動基層醫療機構能力提升。兩年來,醫聯體內160余名專家定期到基層坐診,開展健康講座180余場。二是加大對外醫學交流力度。堅持每年舉行科技周活動,各大醫療衛生機構與上海、北京、福建、陜西、四川等區外高水平醫院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邀請區外醫學名家到在我市義診、講座、查房、手術,指導各大醫院開展新業務、新技術。三是落實“名師帶徒”。綜合醫院將老科主任聘為“首席專家”,建立“首席專家”工作室,也促使了年輕醫師的盡快成長。市中醫院推進院內師承跟師,確定7名年輕醫師以一對一跟師7名院內名老中醫導師,使名師經驗得以傳承。
4.加強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一是補充基層衛生技術人員。通過支醫和公開招考,為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招聘專業人員,兩年通過全區統一招錄衛生專業技術人員379人。二是大力培養基層醫療衛生人員。委托醫學院校承擔培養任務,定向免費培養鄉鎮衛生院醫學本科生和鄉村醫生;開展社區技術人員全員崗位培訓,進行社區衛生人員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培訓和專題專項培訓。
二、問題與不足
1.高精尖醫療人才匱乏,專業學科特色不突出
全市優質醫療資源配置還不能滿足群眾的就醫需求,某些重大疾病在本地醫院不能診療,需到外地大醫院治療,增添了患者的經濟負擔。
2.衛生專業技術人才流失
受銀川等發達地區醫院的擴張、地理環境優勢、優厚的福利待遇的影響, 本市衛生人才進少出多,醫療機構呈現出人才“倒虹吸”現象。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2014年,我市各級各類衛生機構共流失衛生專業技術人員227名,且以中高級職稱為多。
3.基層醫療技術水平提高難
基層醫療單位多為一人多職,派出人員進修學習會影響單位整體的工作,衛生技術人員外出進修、培訓難以安排,上班人員頂班、加班頻繁,往往使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放棄或壓縮進修學習機會,基層衛生單位醫療技術水平提高緩慢,個人專業發展受到限制,加之待遇偏低,基層衛生單位招人難,留人更難。
4.編外聘用人員多經濟負擔重
近幾年來,群眾就診、住院人數增多,高年資醫務人員不足與病人就診需求矛盾急劇突顯。各醫療單位聘用人員比例提高,聘用人員雖然保證了醫院的正常運轉,但在另一方面,他們的工資、福利及“五金”等全部費用均由醫院從業務收入中承擔,醫院經濟負擔過重,影響了醫院在基礎設施建設及軟硬件建設上的投入。
5.評聘矛盾突出聘任難
實行崗位聘用管理,人員聘任由人社部門根據單位人員編制和單位級別核定,實行職稱評聘分離,職稱資格取得人數多與聘任職數少之間的矛盾。越往基層,這種矛盾越突出。由于職稱聘任與個人工資直接掛鉤,取得資格不能及時聘任,直接影響到專業技術人員的收入,成為專業技術人員流失的原因之一。
三、建議與對策
1.營造衛生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
要堅持不懈地抓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拿出辦法鼓勵衛生技術人才到鄉鎮社區工作。強化單位內部管理,為衛生人才健康成長營造好的成長環境。多渠道建立衛生技術人才培養方式,重點支持培養中、青年骨干人才和學科帶頭人。積極引導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尊重醫務工作者的良好風氣,構建健康和諧的醫患關系,優化執業環境。
2.完善機制,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一是在核定編制、招錄人員、職稱評聘、進修深造等方面,完善具體政策和措施,科學核定和使用編制,嚴格控制醫療單位新招編外人員。二是進一步深化醫療單位的人事制度,著力推行和完善公開招聘、競爭上崗的用人機制。加強部門間合作,認真研究和靈活應用招錄政策,實施更有利于招錄到綜合素質高、安心基層工作人員的招錄辦法。建立和完善專業技術人員同崗同酬制度,探索專業技術職稱能上能下機制。三是進一步制定完善和落實好基層職稱評聘相關優惠政策,對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工作人員在職稱評聘上給予政策傾斜。四是制定出臺定向培養邊遠地區基層衛生技術人才的措施,重點培養能扎根的全科醫生,造就一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層衛生人才隊伍。五是實行醫師多點執業。探索專業技術人員大醫院與基層醫療機構雙向流動機制。對于重點科室、人才缺乏科室、新起步科室退休專業技術人才進行返聘,緩解用人壓力。
3.強化素質,進一步提高衛生人員醫療服務水平
一是通過請進來、送出去等方式,加快對業務骨干和學科帶頭人的培養。二是落實國家和自治區的人才培訓規劃,有針對性地制定醫務人員培訓計劃,建立脫產培訓與在職培養相結合、分類培訓與重點培養相結合的培養教育體系,重點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三是建立人才培養激勵約束機制,把教育培訓作為上崗、任職、晉升的必備條件,促進在職衛生技術人員參加學歷教育、技能培訓、臨床進修等學習培訓。四是加大市、縣級醫療單位對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臨床帶教和業務指導力度,通過醫師多點執業、醫聯體等形式,帶動基層衛生技術水平整體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