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
(蘭州大學第二醫院定西醫院/定西市人民醫院,甘肅 定西 743000)
0.1%鹽酸羅哌卡因在潛伏期硬膜外分娩鎮痛中的應用
陳良
(蘭州大學第二醫院定西醫院/定西市人民醫院,甘肅 定西 743000)
目的 探討0.1%鹽酸羅哌卡因在潛伏期硬膜外分娩鎮痛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擇264例產婦,年齡18~35歲,隨機均分為兩組:單純鹽酸羅哌卡因組(R組)和鹽酸羅哌卡因復合芬太尼組(RF組)。記錄產婦VAS評分、Bromage運動評分、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新生兒Apgar評分。結果 產婦第一產程VAS評分RF組2.1分,明顯低于R組的2.4分(P<0.01);兩組第二產程VAS評分差異無顯著性。分娩鎮痛相關不良反應發生率,RF組為26.5%,R組為18.2%,RF組高于R組。兩組新生兒出生即刻、1 min Apgar評分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R組高于RF組。結論 單純使用0.1%鹽酸羅哌卡因可滿足分娩鎮痛需要,減輕產婦痛苦,確保母嬰安全,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羅哌卡因;分娩;鎮痛;硬膜外阻滯鎮痛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二孩政策的放開,我國孕產婦急劇增多,許多產婦不能忍受分娩時的劇烈疼痛,分娩鎮痛需求持續上升。自控硬膜外阻滯鎮痛(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llalgesia,PCEA)是目前較理想的分娩鎮痛方法。該方法鎮痛效果確切,母嬰安全性高。常用鎮痛藥物為局麻藥復合阿片類藥物,但阿片類藥物易致母體惡心嘔吐、皮膚瘙癢、尿潴留、發熱及胎兒心動過緩、新生兒呼吸抑制等不良反應,對母嬰有一定潛在危害。本研究觀察單純0.1%鹽酸羅哌卡因在潛伏期硬膜外分娩鎮痛中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0月至2016年6月要求分娩鎮痛的產婦264例,年齡18~35歲,ASAⅠ級或Ⅱ級。納入標準:足月妊娠、單胎頭位、初產婦、無陰道分娩禁忌證。排除標準:有椎管內麻醉禁忌證、頭盆不稱、產道異常、多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壓或糖尿病、阿片類藥物過敏或依賴者。隨機分為單純鹽酸羅哌卡因組(R組)和鹽酸羅哌卡因復合芬太尼組(RF組)。
1.2 鎮痛方法
產婦于第一產程潛伏期進入產房,常規監測血壓、脈搏、呼吸和持續胎心監護。選擇L2~3間隙進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成功后用透明敷貼減張固定導管,記錄導管出穿刺點刻度。硬膜外腔給予1.5%利多卡因3 ml,觀察45~60 s,無口舌發麻、耳鳴、下肢麻木、心率增快等癥狀,再追加10 ml負荷劑量局麻藥(R組為0.1%鹽酸羅哌卡因,RF組為0.1%羅哌卡因復合1.5 μg/ml芬太尼)。鎮痛效果確切后連接PCEA泵(PCEA負荷劑量8~10 ml,背景劑量8~10 ml/h,PCA量5 ml,鎖定時間20 min)。
1.3 觀察指標
記錄產婦第一產程及第二產程鎮痛效果、不良反應,新生兒Apgar評分。
1.4 效果評定標準
VAS評分:0分為無痛,10分為無法忍受的劇痛,其中(<3分為鎮痛效果良好,3~5分為基本滿意,>5分為鎮痛效果差)。Bromage運動評分:0分為雙下肢能抬高,1分為能彎曲髖膝關節,2分為僅能彎曲膝關節,3分為僅能彎曲踝關節或活動足部,4分為足部完全不能活動。
1.5 統計分析
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見表1)。兩組產婦要求分娩鎮痛前VAS評分差異無顯著性,第一產程VAS評分RF組低于R組,第二產程VAS評分兩組差異無顯著性(見表2)。兩組產婦產程中分娩鎮痛相關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有顯著性(P<0.05),RF組(26.5%)顯著高于R組(18.2%),見表3。兩組新生兒Apgar評分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4。
關于硬膜外阻滯鎮痛起始時間,美國麻醉醫師協會和美國產科醫師協會均認為產婦的需要就是分娩鎮痛的充分醫學指征,不再推薦宮口開到4~5 cm才能實施硬膜外阻滯鎮痛的原則[1]。本研究中,鎮痛從第一產程潛伏期出現規律宮縮開始。羅哌卡因具有心臟毒性低、安全性高的優點。研究遵循“局麻藥最低鎮痛濃度(minimum local analgesic concentration,MLAC)”原則,目的在于提供硬膜外鎮痛用藥配方的客觀依據[2]。0.1%鹽酸羅哌卡因用于分娩鎮痛其有效性與0.1%羅哌卡因復合1.5 μg/ml芬太尼相當,阿片類藥物通過脊髓阿片受體發揮作用,有效增加藥物鎮痛強度,降低MLAC[3]。但單純羅哌卡因分娩鎮痛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新生兒出生即刻、1 min Apgar評分≤7分的比例更低。
表1 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s)
組別 例數孕周(w)26.8±8.1 26.1±7.9體重(kg)132 132年齡(歲) 身高(cm)R組RF組160.8±5.2 161.3±4.9 70.6±7.5 71.2±6.8 39.4±1.2 39.2±1.3

表2 兩組VAS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分娩鎮痛相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表4 兩組新生兒Apgar評分比較(±s,分)

表4 兩組新生兒Apgar評分比較(±s,分)
注:*表示與RF組比較,P<0.05
出生后5 min 3 min ±0.4 ±0.5 9.5±0.4 9.6±0.3
兩組產婦Bromage運動評分均為0分,滿足可行走分娩鎮痛的要求。分娩鎮痛相關不良反應發生率,RF組較高,其中發熱最為常見,目前對發熱的機制尚不清楚,可能與分娩鎮痛本身相關[4]。Riley等[5]研究的200名接受硬膜外阻滯鎮痛的產婦中,22.7%的產婦產程中出現發熱,而未接受硬膜外阻滯鎮痛的產婦中發熱者只占6.0%,接受硬膜外阻滯鎮痛的產婦白介素-6水平高于未接受者,一般認為產婦發熱與炎癥狀態有關。Jeon等[6]研究認為,頭暈、惡心嘔吐和皮膚瘙癢與芬太尼等阿片類藥物劑量相關,鞘內阿片類藥物濃度顯著增加母體瘙癢和胎心減速比例。本研究RF組皮膚瘙癢3例,頭痛、頭暈2例,胎心減速3例。在胎兒安全性方面,阿片類藥物對新生兒Apgar評分的影響在學術界有較大爭議。本研究中,RF組出生即刻、1 minApgar評分≤7分的比例明顯高于R組。母體阿片類藥物暴露顯著增加了新生兒Apgar評分降低的風險。
綜上所述,單純使用0.1%鹽酸羅哌卡因可滿足分娩鎮痛需要,減輕產婦痛苦,確保母嬰安全,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1]徐曉義,褚國強,季永.椎管內阻滯用于分娩鎮痛的研究進展[J].國際麻醉學與復蘇雜志,2012,33(7):490-493.
[2]傅少雄,陳彥青,甘秀峰.局麻藥最低鎮痛濃度在硬膜外分娩鎮痛中的研究進展[J].實用疼痛學雜志,2013,9(1):68-71.
[3]Hang J,Zheng Y Y,Feng Z Y,et a1.Epidural fentanyl decreases the minimum local analgesic concentration of epidural lidocaine[J].Chin Med J,2012,125(22):3977-3980.
[4]Arendt K W,Segal B S.Theassociation between epidural Labor analgesia andmaternal fever[J].Clin Perinatol,2013,40(3):385-398.
[5]Riley L E,Ccli A C,Onderdonk A B,et a1.Association of epidural-related fever and noninfectious inflammation in term labor[J].Obstet Gy,2011,117(3):588-595.
[6]Jeon H R,Chae W S,Lee S J,et a1.A comparison of sufen-tanil and fentanyl for 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 inarthroplasty[J].Korean J Anesthesiol,2011,60(1):41-46.
R714.3
B
1671-1246(2017)03-01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