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力,程生斌,謝會同,黃貴本,李玉蘭,王新華
(甘肅省民勤縣人民醫院,甘肅 民勤 733399)
青少年口腔潰瘍性疾病致病因素研究
楊 力,程生斌,謝會同,黃貴本,李玉蘭,王新華
(甘肅省民勤縣人民醫院,甘肅 民勤 733399)
目的 探討青少年口腔潰瘍性疾病致病因素,為臨床治療及預防提供客觀依據。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對621例青少年口腔潰瘍性疾病情況進行相關資料采集。分析可能導致青少年口腔潰瘍性疾病的致病因素,包括遺傳因素、感染情況、飲食習慣、消化道及內分泌疾病、吸煙、口腔衛生、心理因素等。結果 621例青少年中,314例曾患口腔潰瘍性疾病,占50.56%。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父親遺傳、母親遺傳、刷牙時間、消化道及內分泌疾病、飲食習慣等與青少年口腔潰瘍性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父親遺傳、母親遺傳、刷牙時間、飲食習慣等是導致青少年發生口腔潰瘍性疾病的高危因素(P<0.05)。結論 青少年口腔潰瘍性疾病的發生與遺傳因素、刷牙時間、飲食習慣等有著密切關系。其中,刷牙時間及不良飲食習慣屬于可控因素。因此,加強口腔潰瘍性疾病健康宣教,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青少年口腔潰瘍性疾病發生率。
青少年;口腔潰瘍性疾??;危險因素
口腔潰瘍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以口腔黏膜損傷為主要特點的疾病,好發于唇、舌尖、舌邊緣以及頰等部位的黏膜[1],臨床表現為自發性燒灼痛、刺激痛,嚴重時甚至影響患者說話與進食[2]。口腔潰瘍一般不會出現全身癥狀,疾病具有自限性特點,病程多在1~2周。但由于口腔潰瘍往往反復發作,因此給患者的學習、生活以及工作帶來了一定影響。目前,臨床上口腔潰瘍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考慮可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3,4]。為進一步探討青少年口腔潰瘍性疾病致病因素,為臨床治療及預防提供客觀依據,筆者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對621例青少年口腔潰瘍性疾病情況進行分析,分別對遺傳因素、感染情況、飲食習慣、消化道及內分泌疾病、吸煙、口腔衛生、心理因素等與青少年口腔潰瘍性疾病進行相關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資料
本研究共納入青少年621例,調查對象均為本社區的高一至高三學生,調查時間為2015年10—12月。621例青少年中,男性283例,女性338例;年齡15~19歲,平均年齡(17.3±2.4)歲。
1.2 方法
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在采集青少年一般資料的同時,通過事先設計的問題,對青少年既往口腔潰瘍性疾病發生情況進行統計。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組間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具有顯著性。
2.1 青少年口腔潰瘍性疾病發生情況
621例青少年中,共有314例曾患口腔潰瘍性疾?。椴±M),占50.56%。
2.2 青少年口腔潰瘍性疾病的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父親遺傳、母親遺傳、刷牙時間、消化道及內分泌疾病、飲食習慣等均與青少年口腔潰瘍性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P<0.05),見表1。
2.3 青少年口腔潰瘍性疾病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分析結果顯示,父親遺傳、母親遺傳、刷牙時間、飲食習慣等是導致青少年口腔潰瘍性疾病發生的高危因素(P<0.05),見表2。
口腔潰瘍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口腔黏膜疾病,發病率約在20%[5]。近年來,隨著對不同年齡段患者的研究,發現青少年是口腔潰瘍的好發人群,發病率高達50%~60%[6,7]。本研究中,621例患者中有314例曾患口腔潰瘍性疾病,發病率達50.56%。導致青少年口腔潰瘍性疾病發病率較高的主要原因是其發育尚不成熟,機體免疫系統相對較弱。此外,青少年口腔衛生狀況及心理承受能力亦與成年人有著較大差異。以往對口腔潰瘍性疾病與相關因素的研究往往是整體研究,并沒有將青少年進行單獨分析,獲得的結果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本研究將青少年作為研究對象,試圖找到青少年口腔潰瘍性疾病的影響因素,為臨床治療及預防提供客觀依據。

表1 青少年口腔潰瘍性疾病的單因素分析[n(%)]

表2 青少年口腔潰瘍性疾病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3.1 遺傳因素與口腔潰瘍性疾病
本研究發現,遺傳因素與口腔潰瘍性疾病聯系密切。無論是父親遺傳還是母親遺傳,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均表明屬于口腔潰瘍性疾病的高危因素(P<0.05)。有研究證實,雙親遺傳的復發性口腔潰瘍發生率明顯高于交替遺傳。究其原因在于人類白細胞抗原(HLA)的個體性差異較大,除非存在血緣關系,否則相同的概率極小[8]。曾有報道,12對同卵雙胞胎中有11對存在相同的復發性口腔潰瘍發生情況,一致率高達92%左右,而7對異卵雙胞胎中僅有4對存在相同的復發性口腔潰瘍發生情況[9]。
3.2 口腔衛生與口腔潰瘍性疾病
本研究中,每日刷牙次數與口腔潰瘍性疾病并無顯著相關性(P>0.05),但刷牙時間卻與口腔潰瘍性疾病有著密切聯系(P<0.05)。刷牙是去除牙菌斑、保持口腔清潔的一種方式。若口腔衛生條件較差,會導致多種微生物在口腔內大量生長與繁殖。有研究表明,與口腔潰瘍發生較為密切的細菌為鏈球菌,其能夠粘附在牙面,是口腔早期的定植菌[10]。幽門螺桿菌(Hp)與慢性胃炎、消化道潰瘍、胃癌聯系密切。近年來,有研究發現Hp存在于口腔黏膜及牙菌斑中,進一步研究證實Hp亦與復發性口腔潰瘍聯系密切[11]。因此,為預防口腔潰瘍,建議青少年每天刷牙3次,且每次刷牙時間不少于3 min。
3.3 飲食習慣與口腔潰瘍性疾病
研究表明,很多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缺乏情況,如缺乏常見的鐵、鋅、葉酸以及維生素B1、B2、B6、 B12等[12,13]。本研究發現,煎炸熏烤食物與口腔潰瘍性疾病關系密切(P<0.05)。煎炸熏烤食物往往存在大量營養物質流失的情況,對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需要較多營養物質的青少年極其不利。另外,煎炸熏烤食物較為粗糙,會對口腔黏膜造成一定刺激,是引發口腔潰瘍性疾病的重要因素[14]。因此,學校與家庭要共同關愛青少年,注意其膳食均衡,避免營養缺乏。
3.4 心理因素與口腔潰瘍性疾病
目前很多臨床研究表明,心理因素與口腔潰瘍聯系密切[15]。尤其是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中,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的發生率相對較高,直接影響著患者生活質量[16]。然而,本研究發現,心理因素與青少年口腔潰瘍性疾病并無明顯聯系(P>0.05),與成年人的研究結果截然不同。我們認為,青少年與成年人在免疫狀態以及社會環境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這可能是導致研究結果不同的主要原因。
綜上所述,青少年口腔潰瘍性疾病的發生與遺傳因素、刷牙時間、飲食習慣等有著密切聯系。其中,刷牙時間及不良飲食習慣屬于可控因素。因此,加強健康宣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青少年口腔潰瘍性疾病發生率。
[1]李源媛,王新文.復發性口腔潰瘍的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11):270-273.
[2]劉曉雯.高中生心理因素致口腔潰瘍發病的臨床探討[J].河北醫學,2014(7):1207-1209.
[3]陳凈,孫勤國.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口腔微生態的研究進展[J].實用醫學雜志,2015(10):3264-3266.
[4]夏纓.導致青少年發生口腔潰瘍的致病因素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5(7):241-242.
[5]張立軍.消化道相關性口腔潰瘍的中西醫治療分析[J].全科口腔醫學雜志:電子版,2015(1):25-26.
[6]杜義軍,劉金里,苑艷娟,等.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免疫指標的研究[J].河北醫藥,2013,35(3):430.
[7]羅崗.復發性口腔潰瘍病因研究及護理進展[J].中國實用醫藥,2015(18):284-285.
[8]尹麗欣,吳士國,呂武,等.復發性口腔潰瘍的藥物治療[J].河北醫學,2012,18(9):1319-1320.
[9]鄭艷,張燕,趙春陽,等.中醫藥治療口腔潰瘍的進展[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4,21(6):713-714.
[10]馬原野,劉書華,王紅,等.復發性口腔潰瘍的根治與發病機制研究[J].醫學信息,2015(44):83.
[11]張曉春.多種藥物聯合治療復發性口腔潰瘍的臨床研究[J].醫學信息,2015(43):32.
[12]李娜.飲食控制緩解復發性口腔潰瘍的臨床研究[J].醫藥前沿,2015,33(5):172-173.
[13]陳麗.復發性口腔潰瘍與個人生活習性相關性研究[J].醫學信息,2015(38):222.
[14]鄒玉紅,楊靜,陳春華.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血清中TNF-α、IL-2,6與免疫功能的相關性[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5,21(9):1299-1301.
[15]趙洪波.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口腔微生態菌群情況檢驗結果分析[J].全科口腔醫學雜志:電子版,2015(6):29-30.
[16]申建華.分析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口腔微生物菌群情況檢驗結果[J].全科口腔醫學雜志:電子版,2015(6):61-62.
R781.5
B
1671-1246(2017)03-01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