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金霞,楊 李,李啟松,黃思怡,馬桂芳
(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5)
醫院參與高等衛生職業院校課程改革的有效途徑研究
——以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為例
孫金霞,楊 李,李啟松,黃思怡,馬桂芳*
(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5)
課程建設是職業教育必不可缺的重要環節,也是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重要途徑。醫院深層次參與高等衛生職業院校課程改革,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十分關鍵。2012—2016年,我院醫學檢驗技術專業進一步加強與醫院的合作,從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教學方法改革、教學資源庫建設4個方面進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醫院;衛生職業院校;校企合作
課程是教學改革的落腳點,課程建設與教育質量提升密切相關。衛生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護理、藥學及其他醫學相關專業技術人才,屬于應用性教育,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重要基礎。隨著全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推進,基層衛生人才質量和數量要求都大大提升。但我國衛生職業教育尚不能很好地適應衛生事業改革發展需要,導致基層醫療機構缺乏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實用型和技能型衛生技術人才。現行衛生職業教育存在與行業溝通不暢、信息來源落后、雙師型教師匱乏、學生技能水平低下等諸多問題,這就要求各級各類衛生職業教育機構著眼社會需要,加強自身建設,提高辦學水平。因此,醫院參與衛生職業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衛生職業教育是醫學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獨立層次。對職業院校而言,課程建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也是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重要途徑[1]。高職院校的主要任務是為社會培養技能型人才,而技能型人才培養離不開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的指導。醫院參與院校課程改革,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樹立良好教風學風、打造高水平高職院校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2]。
目前,我國高等衛生職業教育模式大多是兩年在校理論學習,一年臨床實習[3]。在校學習期間,主要由專職教師講授理論知識,采取“滿堂灌”方式,學生死記硬背,應付考試。實踐課上開展的項目脫離臨床,大多數還采用手工法,與臨床實際差距甚遠。校企合作還處在初級階段,即醫院接收學生實習,學校請臨床工作人員到校上課。
課題組對江蘇省各級醫院進行調研,內容包括是否有與職業院校在有關方面開展合作的意向、高職畢業生需求情況、對開展校企合作的認識、影響合作的因素等。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60份,收回31份,回收率51.67%。調查中,醫院均認同與學校合作的必要性,認為合作有利于行業發展,滿足部分人員招聘、員工培訓需求(見圖1)。但是認識和實踐還存在較大差距。鹽城地區多家三級醫院已與我校有著較深入的合作,如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和實施、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與實習基地、為教師提供實踐機會、為學校提供兼職教師等,但在委托學院進行員工培訓、合作共建實訓基地、開設專題講座、深層次參與教學改革等方面沒有合作意愿。可以說,大多數醫院主要是參與實踐教學、招聘畢業生,處于淺層次的校企合作狀態。
3.1 專業概況
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于2009年開始招生,學制3年,以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掌握醫學檢驗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與發展潛力,能在各級醫院、血站、防疫部門從事醫學檢驗及醫學實驗室工作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目標。近年來,我院廣泛與醫院、金域醫學檢驗所合作,構建“檢驗平臺+職業拓展方向”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實施“課崗對接”項目化教學,以就業為導向,創新“2種途徑+2次輪轉”實習模式,探索“檢教合一、項目驅動”人才培養模式。招生規模由最初50人/年發展到150人/年。
3.2 校企合作現狀
我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實習醫院有二十多家,均為二甲以上醫院,技術力量雄厚、醫療設備先進、管理規范,可滿足本專業學生見習和實習需要,給學生職業能力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平臺。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鹽城市第三人民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康復、急救為一體的三級綜合性醫院,也是我校醫學檢驗專業的良好合作伙伴。醫院檢驗科已發展為實驗設備齊全、初具規模的現代化醫學實驗室,基本滿足臨床教學和實習需要。過去幾年,我們在以下幾方面做了大量嘗試。

圖1 醫院與學校合作的意向
3.2.1 打造教學、實踐并重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整合學校、醫院人才,打造一支教學與實踐能力強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學校教師理論扎實、教學經驗豐富,具有較強的課堂駕馭能力,但普遍缺乏臨床經驗,而臨床一線教師經驗豐富。因此,通過遴選,將一批教學能力強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行業能手充實到專業教師隊伍中,建立一個專兼結合、雙師型的教學團隊。
3.2.2 修訂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 在院校共建、協同育人理念指導下,召開專家研討會,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完善和修訂。緊跟國際檢驗技術發展方向和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充分整合校企雙方優質資源,優化課程體系,開設檢驗專業特色項目化改革,如實驗室質量管理、分子生物學技術等,進一步與社會需求接軌。
3.2.3 推行項目化改革,實施“檢教合一、項目驅動”教學方法“課崗對接”是現代職業教育的要求。我院于2012年率先開展項目化教學改革,選出微生物學及檢驗、免疫學及檢驗等6門核心課程進行項目化教學改革。專業教師與醫院檢驗科專家共同遴選臨床項目,學生分組設計方案、開展檢測、對結果進行分析匯報。雙師型教師全程指導,構建“檢教合一、項目驅動”的實踐教學體系,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3.2.4 數字化實踐教學資源建設 積極與醫院展開校企合作,開發職業資格標準、實訓教材、實訓項目、考核評價標準和題庫等資源,形成完善的實踐教學標準。建設信息化教學資源,校企共建虛擬實訓操作平臺、數字化教學與信息化管理平臺。
4.1 打造一支教學、實踐并重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目前,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有專兼職教師26人(臨床一線專家12人)。專職教師中,45歲以下青年教師13人,碩士及以上學歷教師8人,高級職稱教師6人,雙師型教師8人。專職教師理論基礎扎實、教學經驗豐富,具有較強的課堂駕馭能力,但是普遍缺乏臨床經驗;醫院臨床一線教師實踐經驗豐富,但工作繁忙。因此,我們加大與醫院合作的力度,尤其是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第三人民醫院以及金域檢驗所,整合校內教師、醫院專家,打造一支教學與實踐能力強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經常舉辦專兼職教師研討會、專職教師示范課、兼職教師臨床教學等活動,讓兼職教師不但參與教學過程,還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教材內容選取和編寫、課程標準修訂、教學方法改革等。目前,我們在行業專家指導下,已完成微生物學及檢驗、免疫學及檢驗、血液學及檢驗等6門核心課程的項目化教材編寫工作。同時定期選派校內專職教師到醫院臨床實踐,規定初級職稱專職教師必須在行業一線實踐一年、中級及以上職稱教師至少實踐半年才能晉升職稱。通過多手段、多途徑建立一個專兼結合、雙師素質的教學團隊。
4.2 修訂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
在院校共建、協同育人模式下,每1~2年召開一次專家研討會,邀請各醫院檢驗科主任、兄弟院校專業帶頭人,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定期邀請專家舉辦講座,介紹檢驗學科新技術、新手段及發展動向,使學生在國內、國際就業市場上具有競爭力,加速培養特色鮮明、具有創新思維的實用型高級醫學檢驗人才。
4.3 推行項目化改革,實施“檢教合一、項目驅動”教學方法
實現“課崗對接”是現代職業教育的要求。根據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課程特點,對微生物學及檢驗、免疫學及檢驗等6門核心課程進行項目化教學改革。通過教師與臨床檢驗人員合一、教學環境與真實工作場所合一、教學內容與崗位任務合一實現“檢教合一”。以臨床工作任務為中心,將傳統實驗轉變成與崗位工作任務一致的訓練項目,從而實現項目驅動。從實驗空間、人員、設備、條件、內容、評價等視角整合教學,優化重組,將知識、能力和素質三要素有機結合起來,創建符合現代職業教育特征的“檢教合一、項目驅動”實踐教學體系。根據臨床實際情況進行崗位分析,選擇合適的項目。實施過程中,學校專職教師和醫院一線專家共同參與項目化教學,整個過程重結果,更重過程評價,評價由自我評價、小組互相評價、教師評價3方面組成。遵循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原則,教師對學生操作進行全程輔導,最終使學生職業技能與職業素質得到全面提高。比較項目化教學改革前后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成績的變化,建立更適合學生素養發展的項目化教學方案。
4.4 有序推進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
近年來,我們開發了以下資源:(1)職業資格標準、實訓教材、實訓項目、考核評價標準和試題庫等,形成完善的實踐教學標準;(2)信息化教學資源,如新技術教學資源;(3)收集、整理國內外新設備、新技術等資料,讓學生了解和掌握醫學檢驗行業新知識、新技術、發展動態;(4)實踐教學資源,為加強學生基本技能訓練、促進學生掌握技能要點與操作規范,收集、整理與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相關的技能訓練方案、操作規程、操作教學視頻等。
本研究通過調查醫院對高等衛生職業教育的參與現狀,明確了校企合作的必要性。以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與醫院的合作為例,雙方開展了多方面合作,包括雙師型教學隊伍建設、推行項目化改革、實施“檢教合一、項目驅動”教學方法、數字化實踐教學資源建設等,取得初步成效。但是,目前仍存在諸多問題,如醫院參與動力不足,校企合作缺乏體制、機制和制度保障,雙方利益難以平衡等。因此,校企合作的深入開展,可能還需更多政策支持和機制保障。
[1]丁金昌.實踐導向的高職教育課程改革與創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59-60.
[2]張玉玲.衛生職業技術教育校企聯合淺探[J].黃海教育,2011(5):54. [3]徐霽,張輝玲,楊文秀,等.衛生職業教育的中外比較及對策建議[J].繼續醫學教育,2009,23(1):13-17.
(*通訊作者:馬桂芳)
G420
A
1671-1246(2017)03-0142-03
注:本文系2015年江蘇省衛生職業院校文化建設課題(JCH201506);2015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2015SJB780);2015年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B-b/2015/03/009);鹽城市醫學科技發展計劃(YK2015054);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校本課題(Y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