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培,李雪甫
(江蘇護理職業學院,江蘇 淮安 223300)
“椎骨及其連結”說課設計與教學實踐
陳 培,李雪甫
(江蘇護理職業學院,江蘇 淮安 223300)
以“椎骨及其連結”這一內容的教學設計為例,從目標確立、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設計、教學實施、資源整合和教學反思7個方面進行闡述,以期與同仁交流探討,為更好地打造智慧課堂積累經驗。
椎骨及其連結;說課設計;教學模式;信息化
人體解剖學是五年制高職護理專業學生接觸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程,主要講授人體的基本結構,是一門形態學科,為學習后續專業課程奠定基礎。如何讓學生學好這門課并培養對醫學課程的興趣是我們不斷思考和研究的課題。現以“椎骨及其連結”這一內容的教學設計為例,說明在人體解剖學教學過程中的探究與實踐,為更好地打造智慧課堂積累經驗。本次教學采用理論—實踐—拓展一體化教學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取得了良好效果。
根據五年制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人體解剖學課程標準、臨床護理崗位能力標準以及執業護士資格考試大綱要求,確定以下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準確辨認各部椎骨及其重要結構,準確辨認連結椎骨的椎間盤及5條韌帶。(2)能力目標,在人體上準確定位相關骨性標志,聯系護理臨床實際提升知識應用能力,通過手工制作提高操作能力。(3)情感目標:培養自我保健意識,保持良好姿勢,維護脊柱健康;加強對護理專業的認識,培養職業自豪感。
本次課的教學重點是各部椎骨的結構特點和椎骨的連結,其中椎骨的連結由于較抽象,又是本次課的教學難點。筆者采用信息化手段突出重點,對于椎骨的連結這一難點,通過手工制作和聯系臨床腰椎間盤突出癥,讓學生將枯燥的知識進行實際運用,進一步突破難點。
本課程選用的教材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沈宗起主編的《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該教材內容充實、理論與實踐貼合緊密,利于理實一體化教學。為將抽象的理論描述得更加直觀、具體,我們對教材內容做了立體化處理。
人體有九大系統,運動系統是學生接觸的第一個系統,該系統構成了人體的基本外形輪廓,是學習其他系統的基礎。椎骨及其連結構成人體的脊柱,是運動系統的重要內容。臨床上該部分相關疾病常見、多發,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等,而且椎骨及其連結解剖結構也是學習臨床基本操作——腰椎穿刺的重要基礎,可見本部分內容的重要性。此外,為使學生更好地把握椎骨的連結這一重、難點,本次課聯系了臨床常見疾病——腰椎間盤突出癥,既強化知識運用,又與崗位對接,體現了專業基礎課為專業課服務的宗旨。
授課對象是五年制高職護理專業一年級新生。人體解剖學是他們接觸的第一門醫學課程,運動系統是他們接觸的第一個系統,椎骨及其連結又是運動系統的第一個內容,學生充滿好奇,學習興趣濃厚,參與性強。另外,經課前調查得知,全班50名學生生活中均聽說過腰椎間盤突出癥。但也是因為首次學習專業課,學生專業基礎欠缺。而且入校之初心理測試結果顯示,班級中70%的學生空間想象力一般或較差,抽象思維能力較弱。
本次課教學環境為數字解剖教室,教室內不僅有所需的標本、模型,而且每人一臺計算機,學生可通過局域網登錄人體解剖學在線學習考試系統,實現在線學習、檢測和資料上傳與下載。教學中采用理論—實踐—拓展一體化教學模式[1],即理論、實踐相結合,并拓展臨床相關內容,服務專業,對接崗位,強化知識應用。采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小組合作、主動探究,實現自主學習、快樂學習。同時,課前將教學目標細化制定考核標準,通過標準化的考核客觀即時檢測學生目標達成情況。
整個教學按以下流程展開:學案領航—新課導入—新知構建—鞏固提高。新知構建包括椎骨及其連結兩部分內容。為使學生更好地接受新知,以生活中常見的腰椎間盤突出癥為引導,并將考核評價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融教、學、做、評為一體。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5.1 學案領航
課前教師設計并提前一周分發學案,此學案集學什么、怎么學、學得怎么樣于一體,學生可根據學案利用教材和網絡資源(如人體解剖學在線學習考試系統和精品課程網站等)開展針對性預習,做好課前準備。此外,本學案還是課堂自主學習的鋪墊和即時評價的載體。
5.2 新課導入
通過播放腰椎間盤突出癥病人發病的視頻,提出問題:椎間盤在哪里?為什么會突出?如何預防?設疑激趣有效導入新課。
5.3 新知構建
(1)椎骨。本內容相對枯燥,為使知識生動、直觀、形象,筆者自主開發了大量信息化資源,將虛擬學習、實物學習、活體學習相結合,完成基礎理論和實踐學習。學生可通過三維立體動畫全方位觀看脊柱全貌,通過人機交互動畫自主探究椎骨的組成、椎骨的一般結構和5部分椎骨各自的結構特點(見圖1)。學生可自由點擊,反復觀看動畫,自主掌握進度,開展針對性學習。在這些信息化資源的引導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標本、模型等實物資源進行學習,虛實結合。學生協作互相活體定位第七頸椎棘突等骨性標志,由于在未來崗位中學生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所以活體學習至關重要[2]。在拓展環節,利用信息化技術對比椎孔和椎間孔,并結合實物進行辨認。
最后,即時評價,根據考核標準,通過認骨、知骨、辨骨和摸骨4種方式檢查學生學習情況。認骨,要求學生在骨架上講解椎骨的位置和組成;知骨,通過填圖游戲完成對椎骨一般結構的考核;辨骨,以競賽方式要求全班學生從標本中選出與教師要求相符的骨;摸骨,全班學生按教師的要求活體定位相關椎骨。

圖1 虛擬學習
(2)椎骨的連結。椎骨間的連結較為抽象難懂,不僅是重點,也是本次課的難點。由于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差,所以首先通過虛擬學習和實物學習攻克難點,完成基礎理論與實踐學習。利用三維立體動畫展示椎間盤的位置和結構,利用Flash動畫展示連結椎骨的5條韌帶與關節突關節,學生在這些信息化資源的引導下,小組合作,自主在脊柱標本和模型上辨認相關結構。手工制作(見圖2),手工制作椎間盤和韌帶將散落的椎骨模型連結起來,進一步加深理解、鞏固知識,同時提高操作能力。另外,作品展示也讓學生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有效激發了學習興趣。

圖2 手工制作及作品展示
拓展環節安排了3個內容:①什么是椎間盤突出癥?通過觀看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生過程的三維立體動畫(見圖3),學生自己總結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概念。②姿勢和椎間盤壓力的關系。利用動畫(見圖4)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不同姿勢對椎間盤壓力的影響,并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討論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好發人群。③如何維護脊柱健康,預防腰椎間盤突出癥?教師將預防措施以動畫形式編排,學生在課堂上自由點擊,邊觀看邊實際操練,輕松掌握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預防措施。預防措施的學習讓學生懂得如何自我保健及指導他人,而健康教育恰恰是護理專業學生必備的技能之一。
即時評價。根據考核標準檢驗學習情況,具體如下:通過填圖游戲考查椎骨間各個連結結構的位置和名稱,完成后系統自動評分;通過詢問腰椎穿刺時經過哪幾條韌帶,提升學生知識運用能力;通過在線游戲(見圖5)讓學生分辨日常生活中坐、立、行、勞動的正確姿勢,強化保持良好姿勢、維護脊柱健康意識。

圖3 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生過程3D動畫

圖4 姿勢對椎間盤壓力的影響動畫

圖5 在線游戲
5.4 鞏固提高
課后,小組合作制作電子畫報,介紹腰椎間盤突出癥及預防保健措施,并上傳至人體解剖學在線學習考試系統,師生共同評選出優秀作品作為社團進社區開展健康教育的資料之一。
筆者自主開發了大量信息化資源輔助教學,如人機交互動畫的使用利于學生自主學習,三維立體動畫的運用利于突破難點,Flsah在線小游戲的應用使評價更加即時、有效。這些資源均已上傳至人體解剖學在線學習考試系統和精品課程網站,實現了教學資源的開放性,更利于學生課堂之外的學習。同時,教學中還制作和使用了大量標本與模型,有效利用了學生自身這一活體資源,充分體現了形態學特點。
人體解剖學是一門形態學科,是醫學課程的基礎。本次教學采用理論—實踐—拓展一體化模式,不僅使抽象的知識得以可視化,符合形態學課程特點,利于學生構建立體思維,而且還服務專業、對接崗位,體現專業基礎課為專業課服務的宗旨。信息化技術的運用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探究,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但要實現整門課程的信息化教學還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繼續努力。
[1]虞琴,陳洪,鐘純.淺談地方醫學院校人體解剖學“三位一體”教學模式的實施及效果[J].解剖學雜志,2012,35(1):122-123.
[2]林穗金,黃焱.活體教學法在人體解剖學中應用的體會[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2006,8(2):135.
G424.2
B
1671-1246(2017)01-00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