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麗娜,趙海霞,楊 琴
(成都醫學院,四川 成都 610500)
病例導入式教學在全科醫學專業醫學形態實驗學教學中的應用
伍麗娜,趙海霞,楊 琴
(成都醫學院,四川 成都 610500)
目的 了解病例導入式教學在全科醫學專業醫學形態實驗學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 根據教學內容選取典型病例,以小組為單位分析討論后觀察組織切片,并通過問卷調查和期末考試成績分析教學效果。結果 病例導入式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期末考試成績,教學效果較好。結論 病例導入式教學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將所學基礎理論知識與臨床聯系起來,有利于培養其發現、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
病例導入式教學;全科醫學專業;醫學形態實驗學
全科醫學專業是一個以初級衛生保健和社區醫療服務為目的的特殊專業,培養具有整體醫學觀念的全科醫生是社區衛生服務質量的基本保證,是推動衛生服務改革的動力[1]。醫學形態實驗學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課程,也是全科醫學專業的必修課。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不少問題,如教學時數少,內容繁雜、抽象,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夠,教學方法單一等[2]。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同時針對全科醫學專業特點,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培養學生臨床思維,我們在醫學形態實驗學教學中采用了病例導入式教學,取得了初步成效。
1.1 研究對象
選擇成都醫學院2013級五年制全科醫學專業1、2班12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將學生分為兩組:1班為實驗組,60人;2班為對照組,60人。兩組均于2013年參加普通高考,入學后隨機分班,在年齡及入學成績方面差異無顯著性(P>0.05);兩組教材、教學大綱、學時數一致,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實驗組 采用病例導入式教學,具體方法如下:(1)編寫典型病例。根據教材及教學大綱要求,教師編寫數個典型病例,通過對典型病例深入剖析、探討,加深學生對基本理論的理解。針對病例設計數個難易適度的問題,問題不可過于簡單,如果學生不用思考便可回答,不僅降低了教學要求,也會降低學生參與病例討論的積極性,很難激發學習熱情;問題也不可過于復雜,以免學生因知識儲備不夠而無從下手,只能消極等待課堂講授,使新教學方法失去意義。(2)學生分組。實驗課開始前,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3~5人為一組,并選出組長。將病例提前一周發給學生,各組以團隊形式復習相關理論內容,認真閱讀病例及問題,查閱資料、拓展知識,并對收集的資料進行分析整理,準備課上發言。(3)課堂病例討論及組織切片觀察。課堂上針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小組內討論,各組討論結束后由組長發言,給出本組的答案,其他學生進行補充,也可進行組間辯論。討論結束后,教師根據病例討論情況對本章內容進行總結,并指導學生觀察組織切片,同時指出與病例討論內容相關的知識點。最后,對于學生基本掌握的知識適當精講,對于學生在討論中暴露出來的薄弱點或掌握模糊的知識重點講解。
1.2.2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即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對理論課所學內容進行復習,指出重點和難點后組織學生觀察切片。
1.3 教學效果評價
1.3.1 問卷調查 課程全部結束后,對兩組學生進行不記名問卷調查,了解其對各自教學方法的評價。
1.3.2 期末考試成績比較 兩組學生均在課程結束后同一時間
進行期末考試,采用閉卷考試,考試模式、試題完全相同。
1.4 統計學方法
2.1 兩組問卷調查結果比較
共發出調查問卷120份,收回有效問卷12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兩組學生對各自教學方法的評價見表1。
2.2 兩組期末考試成績比較
兩組期末考試成績比較見表2,實驗組期末考試成績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

表1 兩組對各自教學方法的評價[n(%)]
表2 兩組期末考試成績比較(±s,分)

表2 兩組期末考試成績比較(±s,分)
組別期末考試成績實驗組對照組人數60 60 t值P 79.78±5.74 72.22±7.86 6.03<0.05
3.1 病例導入式教學在醫學形態實驗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3.1.1 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病例為中心”教育思想 病例導入式教學具有真實、生動、貼近臨床的特點,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索問題的欲望。病例導入式教學以病例為引導,以問題為中心,通過對一個具體病例的分析、推理及判斷,培養學生發現、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3];病例導入式教學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從而提高了創新能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問題分析病例,也使其團隊意識進一步增強[4]。
3.1.2 提高了教師業務水平 教師在選擇病例及教學過程中,對于病例中可能涉及的知識點及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要做到胸有成竹,這就促使其不斷鉆研業務,拓寬知識面,有利于提高教師教學水平。
3.2 病例導入式教學存在的問題
3.2.1 增加了學生負擔 病例導入式教學應用于醫學形態實驗學教學,雖然教學效果較好,但也存在不足。如課前發放病例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查閱文獻資料,但大部分學生基礎薄弱,自學能力較差,習慣于傳統教學模式,因此覺得病例導入式教學使學習負擔加重,壓力較大。
3.2.2 增加了教師教學壓力 教師除掌握本學科知識外,還要掌握相關學科知識,了解疾病治療的最新進展。課前需要精心設計病例,充分理解教材,找出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這樣的教學過程雖利于教師素質的提高,但也增加了教師的教學壓力。總之,病例導入式教學對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是醫學基礎課程改革的方向[5]。但在進行教學改革的同時,必須有配套的改革,如教學內容、學時分配調整等。因此,病例導入式教學尚需進一步探索,不斷完善,以適應新形勢對醫學形態實驗學教學的要求。
[1]王雪莉,王華杭.全科醫師培訓實踐教學研究與探索[J].中華全科醫學,2015,13(10):1706-1709.
[2]祝鴻程,左國平,唐敏峰.醫學形態實驗學課程改革的不足及改善策略[J].基礎醫學與臨床,2012,32(7):850-852.
[3]劉樣,田莉,李德釗.病例導入式教學在高職高專理療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6,34(4):134-135.
[4]Vora M B,Shah C J.Case-based learning in pharmacology:Moving from teaching to learning[J].Int J Appl Basic Med Res,2015,5(1):21-23.
[5]牛艷清.運用病例教學法培養醫學生的臨床思維[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3,21(11):1189-1190.
G424.1
B
1671-1246(2017)01-0101-02
注:本文系成都醫學院2014年度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JG20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