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書明,張書杰,李娜娜,李倩文,王 玲*
(1.鄭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2.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河南 新鄭 451100;3.鄭州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河南省某高校大學生營養KAP調查與分析
丁書明1,2,張書杰3,李娜娜1,李倩文1,王 玲1*
(1.鄭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2.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河南 新鄭 451100;3.鄭州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目的 對部分鄭州大學本科生進行營養KAP(知識、態度和行為)調查,發現存在的問題,為今后大學生健康教育和營養知識普及提供參考依據。方法 自制調查問卷,采用整群抽樣方法,連續4年對鄭州大學選修營養與健康課程的學生(總計1 340人)進行營養KAP調查。結果 收回問卷1 205份,回收率89.9%。97.1%的學生認為營養很重要,但98.8%的學生營養知識得分在中低分范圍;53.2%的學生能每天堅持吃早餐,20.2%的學生有吃夜宵的習慣;女生營養KAP得分高于男生(P<0.05),理工類學生營養KAP得分明顯低于其他專業學生(P<0.05)。結論 大學生營養知識不足者眾多,不吃早餐、常吃夜宵的學生比例較高,但營養態度良好,對營養知識需求迫切且具有主動性。
大學生;營養;知識;態度;行為
營養是人類得以生存繁衍的重要物質基礎,合理營養則是通過平衡膳食使攝入的食物種類和數量處于適宜的比例,并能滿足機體需求,以維持健康、預防疾病的一種膳食方式。有調查顯示[1],我國大學生的營養問題頗多,主要表現為營養知識匱乏,飲食行為不合理。當前,高校營養教育尚未普及,只是針對個別專業開設了相關課程,且教學方式單一,導致學生不良飲食行為較普遍。本研究擬通過調查選修營養與健康課程的大學生的營養知識、態度、行為,分析不同性別、專業學生得分差異,為學校今后進行健康教育和營養知識普及提供參考。
1.1 對象
鄭州大學2012—2015年選修營養與健康通識教育課的本科生。
1.2 方法
自制調查問卷。調查問卷經過信度檢驗,內容包括基本信息、營養知識、營養態度、飲食行為。營養知識部分滿分20分,以滿分的60%和80%為界劃分3個分數段,0~11分為低分,12~15分為中分,16~20分為高分。飲食行為部分包括吃早餐和吃夜宵兩種情況,題目中就每周吃早餐和夜宵的天數依次給出4個選項,其中天天吃早餐和夜宵定義為“每天”,平均每周3次以上定義為“經常”,每周1~2天定義為“偶爾”,從不吃早餐和夜宵定義為“從不”。
采用整群抽樣方法,開課前對選課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對調查員統一培訓,發放問卷前解釋說明調查目的、問卷填寫要求等,并現場收回,對有效問卷進行編碼。建立數據庫,采用雙人獨立雙錄入。
根據學生自行填寫的身高、體重數據計算BMI,根據我國成人BMI標準,BMI<18.5為消瘦,18.5~23.9為正常,24.0~27.9為超重,BMI≥28.0為肥胖。
1.3 統計方法
問卷數據以SPSS 2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分別對不同性別、不同專業學生的BMI和營養知識得分進行χ2檢驗;對于營養態度問題、飲食行為等按性別分層進行Mann-Whithey U檢驗,不同專業間行Kruskal-Wallis H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基本情況
共發放問卷1 340份,收回問卷1 205份,回收率為89.9%。除去性別缺失的85份問卷外,共調查男生499人,女生621人。除去專業缺失的91份問卷外,共調查理工類專業學生505人,人文類專業學生480人,醫學類專業學生129人。有完整身高體重信息,可以計算學生BMI的問卷有1 079份。
調查顯示,不同性別學生消瘦和超重比例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其中女生消瘦率高于男生,男生超重率高于女生。不同專業大學生BMI指標分布情況無差異(見表1)。

表1 不同性別大學生BMI分布情況[n(%)]
2.2 營養態度
有96.8%的學生認為營養很重要,3.1%的學生認為一般。不同性別學生對營養重要性的認識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其中女生對營養和健康的關注度高于男生。不同專業學生對營養重要性的認識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表2 不同性別、專業大學生營養重要性認識情況[n(%)]
2.3 營養知識
80.3 %的學生營養知識得分都在低分范圍,17.2%的學生在中分范圍,僅2.5%的學生在高分范圍。
不同性別大學生營養知識得分有顯著性差異(P<0.05),女生得分高于男生,而不同專業間得分無顯著性差異(見表3)。

表3 不同性別、專業大學生營養知識得分情況[n(%)]
2.4 飲食行為
不同性別和專業學生進食早餐、夜宵頻次分布均不同(P<0.05)。女生經常進食早餐的比例高于男生,而男生經常進食夜宵的比例高于女生。理工類專業學生不吃早餐和常吃宵夜的比例遠高于其他兩個專業類學生,詳見表4、5。
不同專業之間以α′=0.017的檢驗水準進行兩兩比較,發現理工類與人文類、醫學類專業學生進食早餐頻次差異均有顯著性(P<0.017),說明醫學類和人文類專業學生相比理工類專業學生進食早餐頻次更高;理工類與人文類專業學生進食夜宵頻次有顯著性差異(P<0.017),說明理工類專業學生相比人文類專業學生進食夜宵頻次更高。
3.1 營養態度
調查結果顯示,97.1%的學生認為營養很重要,比耿珊珊[2]等的研究中選修營養相關課程前持相同態度的學生所占比例高。女生態度較男生積極,這可能是由于女生比男生更注重自身營養和健康。理工類專業學生營養態度比其他兩類專業學生差,這可能與理工類專業學生以男生為主有關。提示要加強理工類專業學生尤其是男生的營養健康教育,幫助其端正態度,養成健康的飲食行為。

表4 不同性別、專業大學生吃早餐頻次分布[n(%)]

表5 不同性別、專業大學生吃夜宵頻次分布[n(%)]
3.2 營養知識
與營養態度相反,98.8%的學生營養知識得分在中低分范圍,這與崔玲玲[3]等的研究結果相似。本次調查對象營養態度積極,但營養知識嚴重不足,充分說明在大學生中開展營養通識教育很有必要。
3.3 飲食行為
本次調查顯示,僅52.8%的學生能堅持每天吃早餐,這與王東利[4]等的研究結果相符。盡管學生有各種理由忽略早餐,但營養知識欠缺、對早餐重要性認識不足可能是主要原因。34.0%的學生有經常吃夜宵的習慣,雖然這個比例低于溫瑩[5]等的研究,但吃夜宵仍然是一個普遍現象,原因可能也是對合理膳食、科學進餐認識不足。這些不健康飲食行為如果不予以糾正,最終可能會危害健康。
調查中女生營養態度、營養知識得分及飲食行為等都優于男生,但女生消瘦率高,這可能與女生普遍比較在意形體、減肥愿望強導致營養不良等有關。男生超重、肥胖率遠高于女生,可能與其忽略早餐、經常進食夜宵的習慣有關。
無論是對營養與健康的認識還是飲食行為,理工類專業學生得分均低于其他專業類學生,與黃睿[6]等的研究結果相似。本研究中問卷營養知識回答正確率和總得分各專業無顯著性差異,這與其他研究[5,6]得出的醫學類專業學生營養知識相對較好的結果不同。可能是因為調查對象以低年級學生為主,均處于基礎課程學習階段,醫學類專業學生尚未開始專業課學習,在專業知識方面并不占優勢。同時,選擇本課程的醫學類專業學生人數相對較少,結果也缺乏良好的代表性。
綜上所述,對選擇營養與健康通識課程的大學生進行連續4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營養知識不足,營養態度積極,但不良飲食行為較普遍,男生、理工類專業學生尤為突出。有必要加強大學生特別是男生、理工類專業學生營養知識教育。目前正值我國新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發布時期,采用多種宣教方法,一定會大大提高學生對營養知識的認知并改變不良飲食習慣,從而達到促進健康的目的。
[1]余秀菊,藺新英.淺談在高校素質教育中實施大學生營養教育的重要性[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4(6):752-753.
[2]耿珊珊,郭鄭,陳燁樺,等.營養學相關選修課程對醫學生營養知信行的影響[J].教育教學論壇,2015(47):74-75.
[3]崔玲玲,王旗,謝東,等.某技術學院學生營養知識—態度—行為調查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08(6):1107-1120.
[4]王東利,劉樹芳,劉艷飛.河北省某高校大學生食用早餐狀況調查分析[J].醫學研究與教育,2012(5):52-56.
[5]溫瑩,劉鳳潔.廣西部分大學生營養知識、態度及飲食行為調查[J].應用預防醫學,2011(2):89-92.
[6]黃睿,李云,黃承鈺,等.《合理飲食與健康》課對大學生飲食與健康知識、態度、行為的影響[J].現代預防醫學,2009(10):1894-1899.
(*通訊作者:王玲)
G455
A
1671-1246(2017)01-01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