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磊,曲振廷
(1.北華大學,吉林 吉林 132013;2.吉林中西醫結合醫院,吉林 吉林 132012)
“雙主體互動式”教學模式在兒少衛生學教學中的應用
徐小磊1,曲振廷2
(1.北華大學,吉林 吉林 132013;2.吉林中西醫結合醫院,吉林 吉林 132012)
目的 了解“雙主體互動式”教學模式在兒少衛生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將北華大學2011級預防醫學五年制本科學生隨機分為實驗班與對照班,實驗班采用“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雙主體互動式”教學模式,對照班采用傳統教學模式。授課結束,通過問卷調查和理論考核評價兩種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結果 實驗班學生的理論考核成績高于對照班(P<0.01),多數實驗班學生對“雙主體互動式”教學模式持肯定態度。結論“雙主體互動式”教學模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為素質教育背景下預防醫學人才的培養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
兒少衛生學;“雙主體互動式”教學模式;預防醫學專業
兒童少年衛生學(以下簡稱兒少衛生學)是保護和促進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學,是預防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發展,兒童、青少年健康出現了很多新問題和新挑戰,如學生的體能素質下降,營養不良和肥胖、近視、意外傷害等問題日益突出。新形勢下,高等院校如何通過教學改革培養合格的兒少衛生專業人才是擺在兒少衛生學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務。
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模式形式單一,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雙主體互動式”教學模式以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指導思想,認為教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就“教”而言,教師是主體,就“學”而言,學生是主體。只有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的“雙主體”作用,讓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積極主動地全身心投入教學活動中去,通過雙方互動,才能真正實現主體性教育,實現素質教育[1]。
我們以北華大學2011級預防醫學五年制本科學生為研究對象,評價“雙主體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北華大學2011級預防醫學五年制本科學生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個班,一個為實驗班(42人),另一個為對照班(40人)。兩班學生入學成績、年齡、性別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且兩個班由同一教師授課,所用的教材相同,總教學時數相同。對照班采取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講授式教學模式,教師根據大綱要求,按照書本內容傳授知識,學生完全依靠教師的組織、安排和要求進行學習。實驗班采用“雙主體互動式”教學模式。
1.2 研究方法
以問卷調查和理論考核形式進行教學效果評估。制作調查問卷,對兩班學生進行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學生學習興趣、理解問題能力、查閱文獻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創新性思維能力等。理論考核以筆試形式進行,從3套難度相當的試卷中隨機抽取一套,題型包括名詞解釋題、選擇題、填空題、簡答題、論述題,滿分100分。所有考核試卷均密封評閱,一名教師負責同一題型的批閱工作,避免評分的傾向性所造成的成績差異。
1.3 研究設計與實施
選擇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第七版《兒童少年衛生學》中的第一章“兒童少年生長發育”和第五章“生長發育影響因素”為授課內容,共6學時。將實驗班學生隨機分為5組,每組8~9人,每組選擇一名組長,負責組織小組學習和討論。每次授課前一周,教師提前告知學生下節課的互動問題,發放相關資料及預習提綱,要求學生利用教學參考書、相關網站、圖書館等進行課前預習和收集資料。例如,圍繞“追趕性生長”可以提出這樣的互動問題:什么是追趕性生長?你能舉例說明追趕性生長么?在實際生活中,該理論給你什么樣的啟示?課堂上教師由講授者轉變為引導者,對本次課內容進行概括和歸納,向學生提出問題,約15分鐘。概括總結影響生長發育的因素,提出問題:生活中,你認為哪些因素影響生長發育?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影響生長發育的因素展開討論,教師巡回指導,約30分鐘。討論結束,指定各小組代表回答問題,按照其表現打分,其分數為該組的平時成績。這樣可以調動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約20分鐘。最后教師針對全班集體討論的結果,對問題進行系統解答,及時表揚和鼓勵學生,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并對本次課的學習效果進行總結,約25分鐘。課下,教師通過網絡上傳教學資料,以多種方式如電話、電子郵件、QQ解答學生的問題。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對問卷調查和理論考核結果進行分析處理,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問卷調查結果
課程結束后,以問卷調查形式對實施“雙主體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實驗班學生進行教學效果評價。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對“雙主體互動式”教學模式感興趣(占71%),“雙主體互動式”教學模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對學生創新性思維的培養有利,見表1。
2.2 理論考核成績
實驗班和對照班理論考核成績分別為(81.32±10.56)分和(69.91±8.48)分,實驗班顯著高于對照班(P<0.01),見表2。這提示“雙主體互動式”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牢固掌握理論知識。
兒少衛生學具有內容多、涉及面廣的特點,同時因為預防醫學大多數專業研究生入學考試不考此門課程,所以很多學生不重視兒少衛生學的學習,再加上以往的教學主要采用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法,即教師面對大多數學生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自學能力。
新形勢下,對創新型人才要求越來越高的今天,新的教學理念一致認為,必須改革“以教師為中心”的專制型課堂,讓學生成為主動學習者,在教學過程中努力構建教師和學生雙向互動式的民主型課堂,大力倡導并推進主體性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實用型人才。
本次研究通過“雙主體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嘗試,不僅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查閱文獻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此外,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力也非常有利[2]。“雙主體互動式”教學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注意力集中,積極參與教學,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提高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課堂學習效率[3]。
近年來,我國很多醫學院校相繼開展了“雙主體互動式”教學。在兒少衛生學教學中實施“雙主體互動式”教學模式改革,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使“要學生學”變成“學生要學”,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個性和才能,增加了教學信息量,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共同進步,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實踐能力起到了促進作用。
對教師來說,一方面,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師教學熱情也被有效調動,教學效果也就更好;另一方面,教學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工作量增大,從原來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促使教師學習更多學科知識,掌握更多教學方法,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
今后,我們仍需查找不足,優化教學模式,為兒少衛生學教學改革提供理論和實踐經驗。

表1 實驗班學生對“雙主體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評價[n(%)]
表2 兩班學生理論考核成績比較(±s,分)

表2 兩班學生理論考核成績比較(±s,分)
組別實驗班對照班人數42 40理論考核成績81.32±10.56 69.91±8.486 <0.01 t P 5.38
[1]劉星,傅躍先,李明,等.在七年制小兒外科見習中應用互動式教學的體會[J].醫學教育探索,2008,17(12):1282-1283.
[2]陸利,楊桂姣,張衛國,等.雙主體互動教學模式在解剖實驗教學中的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3):79-81.
[3]許亞君,郝衛東.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在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3,33(2):238-239.
G526.5
B
1671-1246(2017)02-0130-02
2014年北華大學青年教師教研課題項目“素質教育背景下‘雙主體互動式’教學模式在兒少衛生教學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