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楊儒++楊娟
摘 要:我國已經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有專家學者預測這種趨勢將繼續推進。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不斷加快,改變了農村原有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我國農村傳統的家庭養老保障功能也在逐漸弱化。為了使農村未來的養老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政府應該加大資金投入,提高參保對象的積極性;加強相關制度的完善與配套,使新農保制度惠及每一個農民;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民對新農保制度的認知度;培養專業人才,提高社會養老服務水平;重視孝文化建設,在倡導政府養老的同時強化家庭養老的作用,真正使農村的養老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關鍵詞:政府責任;新農保制度;老齡化;服務意識
中圖分類號:F84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2-0056-02
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不斷加快,改變了農村原有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我國農村傳統的家庭養老保障功能在逐漸弱化。傳統的農村養老保障方式已經不能滿足農民養老的需要,農民對農村社會養老的需求十分迫切。為了積極應對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使廣大農村居民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完善新農保制度建設勢在必行。只有新農保制度不斷適應社會發展和農村變革的需要,才能使農村的老人老有所依,才能保證農村的和諧穩定發展。
中國作為世界上的農業大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提高。特別是從2003年開始,老年人口的規模與比重呈現快速上升趨勢。這對擴大農民消費、促進農村社會穩定能產生積極作用,但是,農村的養老問題也逐漸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快而逐漸顯現出來,并且現在已經成為我國目前農村問題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不斷完善新農保制度,使之真正發揮惠民的作用,切實保障每一個新農保制度覆蓋的農民的權益勢在必行。政府應該擔起責任,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并不斷完善新農保制度,拓寬農民養老的途徑,真正意義上解決農民的養老問題。政府也可以提高新農保的宣傳力度,進而提高其認知度,達到農民對制度的充分信任。具體措施有以下幾點。
一、加大資金投入,提高參保對象的積極性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我國經濟迅速發展,不管是城鎮還是農村,人均收入明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顯著的提高。與此同時,我們看到一些問題也隨之出現: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農民的總體收入不高,老齡化情況嚴重,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的問題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在農村出現的未富先老的情況日趨明顯。
對于上述情況,政府作為權力的行使者和人民利益的謀劃者,有義務和責任來解決農村發展中所出現的這些問題。對于農村的養老問題,新農保制度的出臺和實施,給農村帶來了實質的養老保障,但是由于資金短缺、宣傳力度不夠、政策解析不清楚等原因使得新農保政策總體保障水平不高,絕大多數農民選擇最低繳費檔次,并且繳費的積極性也不高。這些問題的出現與新農保制度繳費檔次的設計對農民繳費的刺激性不高密切相關。另外,農民的收入水平低也直接影響新農保制度的實施,從而無法從實質層面解決農民的養老問題。政府應加大資金投入,對于農村繳納費用有切實困難的農民實行適當減免,并且應該給予一定程度的補助,通過不斷調整基礎養老金提高參保對象的積極性。
二、完善相關配套制度,使新農保制度惠及每一個農民
在農村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不能忽視的是經濟的迅速發展所帶來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老齡化情況日益嚴重,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等問題明顯。針對這些問題,政府部門需要加強相關制度的完善與配套,以靈活的土地政策、戶籍制度,調整農村的產業結構,讓更多的人投入新農保制度的建設中來,使社會福利產業化。
中國長期以來實行的戶籍制度和穩定的土地政策對于傳統農業來說,有助于穩定人口數量,實行集體耕作。但對于現代農業來說,戶籍制度的限制對農村的經濟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并且進一步影響著農村現代化的發展進程。所以政府可以通過靈活的土地政策,鼓勵更多的農民參與到農村的建設中去;同時給予土地資源價格優惠和相應的稅收政策,促進鄉鎮企業的發展。在農業帶動鄉鎮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完善農村的養老保障制度。
三、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對新農保制度的認知度
中國的傳統農業耕作方式導致農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農民對于政府對農村的政策解讀也比較粗淺,導致了農民對新農保制度的認知度總體很低,影響著新農保制度的實施。因此提高農民對于新農保制度的認識,對新農保制度的建設有積極作用。
在新農保政策的宣傳和解讀方面,政府首先需要加強的是對新農保制度的宣傳力度。可以組織專業人員在村里組織新農保的宣講活動,或者在村宣傳欄普及新農保政策,定期發放宣傳單并在宣傳單的設計上尋求創新和突破,吸引農戶眼球的同時能從宣傳單上直接了解新農保,也可以帶動群眾自發組織文娛節目,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新農保政策。同時,在進行新農保政策的宣傳中可以發揮大學生村官的作用,讓具有豐富知識的大學生村官更多地參與實地推廣宣傳,通過大學生村官平時在村鎮中的模范帶頭作用,將新農保政策帶入農戶,做好政策解讀和說明,讓廣大農民能夠更好地參與到新農保制度中來,真正把農村養老問題落到實處。
四、培養專業人才,提高社會養老服務水平
自2009年新農保工作開展以來,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重視。各級政府對新農保工作的從業人員進行了專業技能培訓,除此之外還統一安排組織學習,讓工作人員對于國家的相關政策得以及時掌握。這些對新農保系統操作的學習,便于開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但隨著新農保工作覆蓋范圍劇增,參保人員快速上漲,龐大的社會需求和專業工作人員的有限供給,難以滿足新農保工作快速發展的要求,同時還出現了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服務水平低等現象。
要切實保障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實施和推進,保證其健康、有序、活躍、穩定的發展,關鍵是政府要建立和健全新農保經辦機制和人才培養制度,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加大對基礎平臺和專業學科的投資,鼓勵校企合作,通過聯合培養的方式,為新農保制度的實施提供素質高、能力強的社會工作人才。只有將農村養老問題與大學生就業問題結合起來,才能有效地解決大學生畢業之后所面臨的就業問題,使農村的養老問題得到更好地解決。讓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新農保制度的建設中來,能夠促進新農保制度的不斷健全和逐步完善,提升新農保的服務水平。
五、重視孝文化建設,強化家庭養老作用
不管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中國傳統的養老方式還是以家庭養老為主。但是,城市居民的養老情況明顯優于農村居民的養老情況,其主要的原因是城市居民的經濟情況優于農村居民的經濟情況,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也是農村養老問題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經濟因素始終是制約農村養老制度發展的主要因素。從新農保制度的結構體系來看,它的作用效果僅能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經濟保障,生活保障和精神慰藉的養老保障依然需要依靠家庭和社會來提供支撐,然而核心的支撐還是家庭和兒女的關愛。因此,在新農保政策的落實方面,政府需要加強中國傳統孝文化的建設。例如,定期舉辦“模范家庭”“模范兒媳”“模范婆婆”等活動,發掘村民身邊的優秀養老范例,弘揚孝道,倡導敬老愛老風尚,強化家庭養老的基礎作用,不斷完善家庭的功能。這是完善多支柱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最本質要求。在政府建設新農保制度的情況下,倡導家庭養老,使家庭養老與國家財政養老共同支撐起整個社會的養老制度。
新形勢下,只有充分發揮政府的倡導作用和經濟支撐作用,才能使新農保制度進一步完善,充分體現制度的保障與服務功能,才能真正解除農民對養老送終問題的顧慮和擔心。這樣才能有效地解決我國的三農問題,逐步縮小城鄉差距,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宋良榮,朱英梅.我國養老保險績效審計評價體系的框架設計[J].財會月刊(會計),2007(4).
[2]張娟,唐城,吳秀敏.西部農民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意愿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的調查[J].農村經濟,2010(12).
[3]王婷.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財政補貼介入模式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0.
[4]馮蘭.新農保制度構建中的政府責任分析[J].科技創業月刊,2013(1).
[5]孫彩虹.中國責任政府建構與國際比較[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
[6]代雷鋒.農民的制度信任對參加新農保意愿的影響研究 ——基于河南省平輿縣 185 位農民的調查[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0.
[7]施丹.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實踐研究——以江蘇省D縣為例[D].上海:華東理工大學,2011.
[8]鄧大松,劉國磊.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行為影響因素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3(7).
[9]曹信邦,李靜琪.國外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政府責任模式比較及啟示[J].勞動保障世界,2011(9).
[10]曹信邦.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政府責任機制的探討[J].中國行政管理,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