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肖竺
摘 要:近年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社會對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提高,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既要重視學生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又要提升其職業素養。工匠精神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優秀價值觀的體現,而且是隱性職業素養的精神引領。文章概述了高職生隱性職業素養缺失的現狀,建議將工匠精神引入隱性職業素養的培養,分析其合理性和影響因素,提出有效措施如下:強化日常專業課程教學;抓好日常思政教育工作;樹立高職生執著的信念。
關鍵詞:高職院校;工匠精神;隱性職業素養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2-0233-02引言
中國要實現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精細化強國的質的飛躍,對人才需求必須提出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作為高素質技能型勞動者的主要培養基地,其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很難適應這一需求,存在一定的弊端。在實現經濟轉型和制造業升級的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引進工匠精神的培養具有一定的劃時代意義。工匠精神其專業專注地追求質量的精益求精、制造的一絲不茍和完美的極致文化內涵,有利于高職生隱性職業素養的塑造,使其在理論知識與基本技能提高的基礎上實現綜合素質的提升和未來職業的發展,以此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促進國家產業水平的整體提升。
一、高職生隱性職業素養缺失的現狀
近年來研究表明,用人單位選拔錄用高職畢業生時首先看重職業道德和工作態度,其次通用能力,再次專業崗位技能。許多企業不愿招聘應屆畢業生的根本原因是他們就業上崗后離職率高、后勁不足和隱性職業素養欠缺,而職業道德和工作態度屬于隱性職業素養的范疇。因此,隱性職業素養的有無對高職生終身的職業發展至關重要,是實現人才培養“零公里就業”目標的關鍵要素。目前高職生隱性職業素養缺失的現狀令人擔憂,具體表現如下。
一是職業認知缺失和職業規劃模糊。自我認知不合理,對未來職業缺乏足夠了解與關心,導致大學三年和未來發展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二是職業態度不端正。當初所選專業多受父母、老師、親朋好友等的影響,對所學專業缺乏自豪感及榮譽感,對未來職業找不到樂趣、尊嚴和成就感。眾人意見的主導、高薪誠聘高級技工的現象或多或少地誤導了高職生以為“一技在手就能走天下”,影響了職業態度的端正。三是職業操守素養欠缺。高職生中獨生子女多,自我意識強,個性鮮明。在職業活動中缺乏服務和服從就業單位意識的教育,缺乏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培育,缺乏企業經營管理素質的拓展,缺乏參與國際競爭的意識與能力等。四是職業道德觀念淡薄。在工作中具體表現為:急功近利,心浮氣躁;勞動觀念淡薄,不敬業耐勞;好高騖遠,盲目自大;適應環境慢,團隊意識差等現象。
二、工匠精神引入隱性職業素養培養的合理性
不同職業有不同的隱性職業素養要求,但是,許多隱性職業素養在各行各業、各個領域具有普適性,必須遵循。例如:愛國守法、恪盡職守、砥志研思、一絲不茍、辦事公道、知行合一、自律自省、和諧友善、服務群眾、奉獻社會、齊心協力、精益求精的創造精神和求富立德的創業精神等。這些都與工匠精神內涵相吻合。
工匠精神作為職業精神的合理內核,對提升高職生的隱性職業素養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表現出一種對品質的追求。在工作崗位中孜孜不倦的態度、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優良的崗位適應能力和職業規劃能力,是學生綜合能力的集中體現。因此,在高職院校進行工匠精神培養具有緊迫性和合理性。
三、工匠精神引入隱性職業素養培養的影響因素
(一)企業層面
在多數企業中,工匠從事較為簡單的手工工作,并沒有較高的技術含量或者特長要求。在企業生產過程中,為了降低培訓成本,工匠多由老員工指導,短時間培訓后便能上崗工作;同時工匠崗位工資較低,社會地位不高,在現有環境下很難實現自身的價值。這些誤導了高職院校對工匠精神培養必須重視的認識。
(二)學校層面
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崗位適應能力,其以社會經濟發展動態為導向,能夠為企業培養所需人才,為企業發展提供優質的人才支撐。但是,不穩定的市場經濟發展形勢和行業追求短平快的財富逐利模式影響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側重點。當今企業對工匠的重視度不夠,進而導致高職院校在工匠培養方面的立足點和課程設置出現偏差,從而影響到學生隱性職業素養的提升。
(三)學生層面
工匠精神中刻苦鉆研心態的培養與高職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和能力息息相關。成績較差的學生在高職院校占據比例大,他們缺乏主動學習的能力,片面追求如何取得優異的成績或者學習新的技能,以此獲得短期的效益,忽略了職業精神和職業態度的潛移默化地培育,因此影響了工匠精神的形成與塑造。
四、工匠精神引入隱性職業素養培養的有效措施
高職院校肩負著培養與塑造工匠精神職前階段的教書育人任務,應平衡“傳技”與“育人”關系,讓工匠精神滲透高職教育的全過程,對學生開展專業、專注、精準、個性化和創新性的教育,培養高職生具備中國現代工匠的基本素質。
(一)強化日常專業課程教學
1.增加實習實訓的內容
實習實訓活動是提高職業技能和崗位適應能力的重要手段,將工匠精神培養與每個具體專業課程的教學實際工作緊密聯系起來,教學老師秉著“教生如子”的教育心態,制定出適合高職生發展的教育模式,以身示范,在教學過程中將工匠精神與工作任務和環境相結合,使高職生身臨其境地領悟工匠精神的內涵和意義,明確其價值所在,進而轉變思維模式,認同并踐行工匠精神,有效提升實際的教學效果。因此,高職院校應適當增加實習實訓活動的內容和課時,多開展專業課程小班化一對一輔導教學,發現問題及時矯正,讓學生有更多的實踐機會去感悟工匠精神的博大精深。例如以模具制造專業為例,高職院校應每個月設置實訓周教學方案,開展為期一周的實訓活動。在實訓活動中為學生創設仿真工作環境,并將模具的設計、制造及拆裝糅合到一起,給學生以綜合的實訓機會。同時,在實訓周內學生到學校專門創設的場地內工作,每天按時上下班,并仿照企業運行模式,設計生產加工產品,并按照客戶的需求進行適當調整直至客戶滿意。上班期間設置績效考核標準,讓學生有準職業人的感受,對匠心和品質高度重視,朝著具備工匠精神職業人的方向發展。
2.采取校企結合的培訓方式
仿真的實訓環境為高職生提供了領會工匠精神的真實環境,但是與現實的企業仍有差距,因此高職院校要積極尋找校企結合的培訓方式,為學生提供真正的企業氛圍,以企業文化熏陶學生。例如聯系對口企業,要求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后以準職業人身份遵循企業的獎懲制度,尤其企業的晉升機制應完全向學生開放。實習學生可通過自身的服務能力和職業素養來證明自己的實力,在實習結束后如果有晉升機會,則按照正常程序參與競爭,無須論資排輩,企業晉升通道的打開可以激勵學生完善自己,成為具有現代工匠精神的職業人。
3.設置名師指導課程
名師是各個行業范圍內的楷模,其不僅具備優秀的職業技能與工匠手藝,更難能可貴的是具備優質的職業素養。高職院校在工匠精神培養中設置名師指導課程對學生有著耳濡目染的作用。例如高職院校可以聘請民間、企業或者退休高職教師中具有影響力的名師作為特聘教師,以其為主講教師開設學校企業銜接課程,為學生講解由學校到企業這個過渡過程中,在基礎知識運用、基本技能掌握和工匠精神塑造方面發生的轉變,使學生對身份轉變具有清晰的認識。名師可以以自身經驗為基礎,言傳身教,為學生講解工匠精神的內涵和外延。
(二)抓好日常思政教育工作
輔導員是高職院校學生日常思政教育工作的最終執行者,在一線從事培養和發展人的工作,是工匠精神的先行者。面對不愛讀書、不聽老師話、文化基礎差的高職生應秉持一顆“匠心”,堅持教育的初心,用耐心、愛心、細心、責任心融入他們的世界,了解其所想所思所需,尊重、教育、感染他們,精雕細刻地培養高職生的工匠精神。例如輔導員對電氣專業學生工匠精神培養過程中,要求學生認同企業文化、遵章守紀、膽大心細、愛崗敬業、樂于奉獻,具有誠信與服務意識。另外本校“立德、敬業、精技、創新”的校訓正是工匠精神的真實寫照,讓“工匠精神”根深蒂固地植入輔導員隊伍中,最終實現工匠精神在師生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三)樹立高職生執著的信念
執著的信念是學習和工作的精神支柱,其作為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對高職生職業素養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在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養過程中,可以通過培養學生良好的精神境界來建立信念,使其具有應對激烈社會競爭的良好心理素質。例如在機械設計專業工匠精神培養過程中,審核學生的設計作品時要有嚴謹敬業的態度,并在具體教學中要求學生精益求精,認真對待每一個線條、每一個模塊。同時教師應在課堂為學生灌輸企業對員工制圖設計的高精尖的要求,學生通過多次反復修改達到完美的極致不僅是工匠精神的外在體現,更是在修復浮躁的心態和膨脹的欲望,最終贏得社會的認可和尊重并撐起一個行業的脊梁。
結語
綜上所述,高職生是否具有工匠精神是中國制造業轉型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擬通過實習實訓、校企結合、名師指導、日常思政教育及精神境界的塑造來加強工匠精神培養的實效性,營造成就大國工匠的基本條件,助力高職生職業發展和事業騰飛,實現自身的最大價值。
參考文獻:
[1]曾晨曦.基于真實項目培養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研究[J].科技風,2016 (14):40-40.
[2]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職教論壇,2014 (22):66-69.
[3]吳啟勇.在日常教學中培養“工匠精神”[J].江蘇教育:職業教育版,2016(6):51-52.
[4]劉姣姣.基于工匠精神的高等職業院校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大眾文藝,2016(12):238-238.
[5]謝始群.論工匠精神在高職教育中的傳承[J].城市建筑2016(17):361,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