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詩涵+金飛
摘 要:全面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國家和民族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新媒體環境下,當代大學生已經成為現代媒體技術的受益者,普遍習慣使用新媒體,并通過新媒體來獲取信息、交流溝通和娛樂休閑。新媒體技術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產生了雙重影響,一方面有利于思政教育的信息公開和師生間的溝通交流,另一方面由于新媒體缺少信息過濾機制,不良信息也會對大學生的思想造成毒害。因此,新時期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機遇與挑戰并存。高校應該主動建立以校、院系為單位的網絡空間平臺,進行網絡監督管理,并培養大學生思政領域的輿論領袖,提升學生的媒介素養,全面提高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2-0247-02
所謂新媒體,是與傳統媒體相對應的一種新型傳播方式。新媒體給人們帶來了全新的信息社會,也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了新的思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綜合素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于各高校來說,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也是高校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與以往的大學生不同,當代大學生成長在信息科技時代,新媒體對當代大學生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等都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因此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應當抓住新媒體與當代大學生的緊密關系,改變觀念,創新大學生思政教育方式,提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工作效率。
一、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思政教育現狀
總體來說,當代大學生具備較好的綜合素質。從思想政治素質層面上來說,大學生普遍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關注國內外時政,有著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傳統的大學生思政教育方式主要包括兩課教學、輔導員、學院管理等形式。這些形式由來已久,缺少創新,總體來看,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中,學生始終處于一種被動的接受地位。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存在一種應付的心態。大學生思政教育主要依賴面對面的交流形式,無論是兩課,還是學校、院系、班級開展的相關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都是一種面對面的交流方式,交流的信息保存性差,傳播范圍不夠廣泛和深入,同時不利于后續的繼續學習和思考練習。
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眾多師生也成為新媒體的用戶。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高校所開展的思政教育工作與新媒體結合的層面比較少,僅限于一些零散的網絡社區或聊天軟件交流。鑒于新媒體的全面發展和大學生群體與新媒體的密切關系,我們需要了解新媒體,熟練使用新媒體,加強從新媒體層面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力度,尋找切實可行的方法,抓住新媒體,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
二、當代大學生的新媒體使用情況
進入21世紀之后,互聯網已經滲透進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成為一種常見、常用的技術類型。比如早期的互聯網、門戶網站、電子報紙,現在街知巷聞的博客、微博、微信、手機媒體、移動電視等等。在信息社會,新媒體成了我們生活的好伙伴,更成為當代大學生的親密伙伴,新媒體具備了聲音、文字、影像等多元技術,隨時隨地為我們推送信息。
據相關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的新媒體使用頻率普通較高,百分之百的受調查對象都擁有了電腦和手機,每天登錄互聯網的時間達到80%以上。從使用目的來看,大學生使用新媒體主要為了查閱資料、與同學家人溝通交流、瀏覽新聞還有娛樂休閑。基本百分之百的受調查對象都使用QQ軟件,百分之八十使用微信、微博等客戶端平臺。在對高校輔導員的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輔導員與學生的日常交流中,面對面溝通只占20%,大部分采用短信、電話、QQ、飛信、微信等方式進行交流。同時,在通過新媒體渠道進行師生交流時,交流內容不再局限于事件本身,而更多地共同分享人生觀、價值觀,覆蓋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見,正因為新媒體所具備的平等、開放和互動的性質,已經成為大學生和輔導員管理的一個必然選擇。
三、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雙重功能
據前文分析,我們可以明確新媒體的出現和發展,已經成為高校師生交流的重要載體。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說,新媒體意味著一種新思路、新方法,我們可以借助新媒體的顯著特點,更好地去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協助評估其思想政治素質,進一步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正因為新媒體的開放、平等,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傳播者,都可以發布信息,這也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新媒體,對于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來說,具有雙重功能。
1.正面功能:引導大學生開展學習交流活動,協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新媒體可以引導大學生開展學習交流活動,培養其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新媒體是在校大學生獲取外界各類信息的主要來源,很多重大事情和信息都通過新媒體得以迅速傳播。新媒體集合了視頻、聲音、圖片等各種形態,生動直觀,能夠全面、深入地播報相關信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全方位、多維度地向大學生傳遞相關信息,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政治素養和道德觀念。
2.負面功能:缺少信息過濾機制,造成精神毒害。網絡信息的公開性、透明性是一把雙刃劍,網絡中所充斥的信息良莠不齊,大量低俗甚至反動的信息,尤其是一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由于缺少信息過濾機制,都通過各類新媒體客戶端、郵件、論壇等流傳出去。而大學生尚未建立成熟、完善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這些匿名的、未經證實的煽動性信息容易造成精神毒害,沖擊大學生的思想堤防。從現實情況來看,部分大學生被新媒體所“挾持”,已經成了“低頭一族”,長時間沉浸在手機世界里進行娛樂休閑活動。同時,由于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有些學生甚至利用其進行考試作弊,或者以匿名形式散布誹謗謠言,對自己和周圍的人、學校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四、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策略建議
1.構建大學生思政教育網絡空間。新媒體技術給了我們建立網絡虛擬空間的可能,我們應當自上而下建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空間。從學校職能部門、學院管理部門來說,應當建立校園網站,加強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網絡平臺建設工作。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就發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要求學校要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宣傳工作和構建校園文化建設活動網,因此高校思政網站應運而生。大多數的思政網站既承擔了高等學校新聞報道、信息公告等官方職能,也成了學校重大新聞的代言人。而對于班級來說,應該建立虛擬班級,開設學習專欄,利用QQ、微信、微博、飛信等開展相關工作。
2.培養大學生意見領袖,合理進行議程設置。意見領袖并非是網絡社會出現的新詞語,早在20世紀40年代,拉扎斯菲爾德就在《人民的選擇》一書中提出“意見領袖”的概念。他指出,意見領袖是大眾傳播中的“信息中介”及人際傳播中的“活躍分子”,他們往往能更快、更多地接觸媒介信息,并通過一定的加工處理將信息觀點傳達給更為廣泛的普通受眾。在自媒體時代,媒體形態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傳統意見領袖與新興網絡在融合中呈現出許多新特點,并對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
從當代大學生新媒體使用狀況的現實情況來看,有不少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性格內向、膽怯,不敢公開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但在網絡虛擬世界里,他們卻可以充分宣泄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有很多學生在現實中很難管教,不聽勸阻,卻容易受到網上意見領袖的影響進而改變自己的觀點和行為。因此,我們有必要在大學生思政教育空間里培養意見領袖,主動引導學生接觸、認知、理解和掌握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3.提升當代大學生的媒體素養,正確合理地進行信息甄別。媒介素養是指在人們面對不同媒體時各種信息所表現出的信息的選擇能力、質疑能力、理解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簡單來講,就是人們利用各類媒介資源來提升自我,與其他人分享各類信息,參與社會進步的能力。包括對信息的選擇和認知,對媒介機構的認知和評估,同時主動參與傳播,最大化媒介資源有效性的能力。要想培養學生的媒介素養,就要從社會、學校和學生三個角度入手。要讓學生充分認識、了解新媒體,但不要沉迷其中。同時,對于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相關內容,大學生應當學會分析判斷,拒絕不良網站的不良信息,拒絕傳遞謠言,以較高的媒體素養進行信息的甄別和分類。通過媒介素養教育,高校可以培養學生在發布信息時,理智客觀,接收信息時應當分辨甄別。
五、結語
總之,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已經共同構成了全新的媒體背景,新媒體以其強大的滲透力和及時的傳播速度,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受眾的生活和意識形態。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應當與時俱進,不斷創新。高等學校的思政教育應當充分發揮媒體的積極作用,勇于突破困境,順利完成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艱巨任務。
參考文獻:
[1]湯瓊.試析校園新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2).
[2]朱莉.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應對[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3]楊立英.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潘敏.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綜述[J].高校理論戰線,2006(11).
[5]王勇,蔡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與挑戰[J].思想教育研究,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