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秋
摘 要:堅定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繼承和發揚中國共產黨的光榮傳統,是新時期意識形態工作的迫切需要。當前高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應深入挖掘黨史資源,從黨史人物對科學理想信念的探索中、從黨史人物的精神和人格中、從黨史人物積極踐行理想信念的社會實踐中汲取我們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的養分,從而切實增強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黨史人物;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2-0249-02中共黨史是一座豐富無比的寶庫,其蘊含的教育資源數不勝數,尤其是那些英雄人物及其事跡什么時候讀起來都讓人蕩氣回腸,扼腕感嘆不已。它猶如一部豐富的教科書,充滿著豐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養。如果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有意識地運用這些有效的資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當前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應深入挖掘黨史資源,從黨史人物對共產主義的科學探索中、從黨史人物的精神和人格中、從黨史人物積極踐行信仰的實踐中汲取養分,增強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效性。
一、從黨史人物對理想信念的探索中深化理想信念的認知
要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必須要讓他們知道什么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為什么要信仰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當然不會自發產生。相反,自馬克思主義誕生一個多世紀以來,就不斷遭受懷疑與否定。沒有人天生具有信仰,特別是現代世俗生活對人精神信仰的銷蝕作用,更加難以確立起堅定的信仰。當我們抱怨當代大學生缺少信仰的時候,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或者不相信那些有信仰的共產黨人是活生生存在的,是真實可信的。他們對優秀共產黨人的了解是很不夠的。反思我們的教育,我們在這方面下的功夫還很不夠,對黨史人物的剖析可以彌補這方面的缺憾。如果我們以中國共產黨歷史上那些活生生的人物和事件來教育學生,相信對他們同樣會產生很大的觸動和震撼。
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和發展,要建立在“知”的基礎之上。馬克思主義是客觀現實的正確反映,是不斷發展、與時俱進的理論。堅持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對科學真理的尊崇與信服,是對從現實實踐中分析和概括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的認同,是對扎根于現實世界、符合客觀發展規律的未來理想社會的向往和追求[2]。作為理性的信仰,需要在科學精神的指導下,在深入的學習和思考中才可能逐漸生根。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選擇也是在經歷了百般選擇之后才確立的,只有通過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正確理解、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本質和精神內涵,把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由感性認識升華到理性認識,才能夠產生真正的信仰。通過黨史人物對共產主義道路的探索,使大學生在優秀共產黨人身上深化對共產主義的認識,用生動鮮明的人物示范來培養當代大學生堅定、科學的理想信念。
一方面,要加強對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的認知。中國共產黨在九十多年的奮斗歷程中,經過錘煉形成了諸多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只有理解了他們高尚的精神和堅定的信仰,才會理解他們不朽的犧牲。正是這種精神和信仰,讓共產黨人牢記使命,超越生命,譜下新中國氣壯山河的華章。他們不僅完成了救亡圖存、獨立富強的歷史使命,還用“信仰”的旗幟將整個民族組織團結起來,成為“為人民奮斗”的踐行者。在他們的精神和信仰中,對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一個重要啟示就是:不論處在什么時代,人都是需要有信仰的。一個有信仰的人,生命才會更有意義。另一方面,要加強共產黨人心系群眾的宗旨的認知。我們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確定為自己的唯一宗旨,一直到1945年黨的七大正式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宗旨寫入黨章。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黨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與過去相比有了重大的變化,但心系群眾、依靠群眾、為了群眾的立場不應該也不能夠改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今天,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征程中,在黨員干部中要大力弘揚“心系群眾、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從而使廣大黨員干部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堅持執政為民、時刻關心人民疾苦、切實維護群眾的利益。
通過黨史人物加強對共產黨人優良革命精神以及心系群眾宗旨的認知,有助于大學生在黨史人物身上看到活生生的共產黨人對理想信念的堅定與探索,從而幫助大學生理解理想信念的確立過程,為大學生接受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提供更為真實的參照系。
二、從黨史人物的精神和人格感召中促進理想信念情感的培養
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是共產黨員奮斗、進取、奉獻的精神支柱?!皩︸R克思主義的信仰,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一種精神動力。”[3]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涌現出眾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們舍生忘死,為了國家和民族奮不顧身的精神令人感嘆,他們舍小我成大我的氣節讓我們感動,何以至此?對馬克思主義及革命的堅定信仰是我們理解他們行為的金鑰匙。
自近代以來,眾多的仁人志士為挽救災難深重的祖國,進行了種種探索和嘗試。革命難免會遭受挫折,在挫折中正顯示出一個人對信仰的堅定與否,也正揭示出其人生態度是積極進取還是消沉卑怯。如毛澤東自參加革命后,在理論認識上和實踐方向上多是正確的,但在遵義會議以前的相當長的時間里,他的正確意見未能被當時主持中央工作的領導人所接受,幾次受到排斥和打擊。然而毛澤東總是從團結和統一的大局出發,不計較個人恩怨,始終以黨的事業為重,在磨難中積極開展革命工作,這種寬廣而坦蕩的胸襟,正是基于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而產生的一種超越自我的力量。在革命戰爭年代,在血雨腥風之中,無數像他們這樣的革命先烈視信仰高于生命,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犧牲奉獻一切,他們的人生雖然短暫,卻給我們帶來深深震撼。正是他們用生命、用鮮血為我們大學生詮釋了信仰的真正含義。
通過對黨史人物感性、真實的宣傳教育,讓學生了解到共產黨人為了堅持信仰而感動人、鼓舞人的事跡,升華學生的情感,將共產黨人作為學生樹立信仰的榜樣。通過向學生展示共產黨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進程中的經典范例,使學生深刻認識到社會主義的必然性和艱巨性,從情感上體驗社會主義事業的崇高與美好,堅定對黨、對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通過親眼看見祖國發生的每一個變化,加深他們對祖國的愛,進而轉化為強大的動力,促使他們形成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積極投身于偉大的共產主義實踐中,自覺為共產主義而奮斗。
三、從黨史人物對理想信念的踐行中汲取踐行力量
理想信念雖然是一種精神活動,但同時也具有強烈的實踐性,絕不應僅僅局限于單純的精神活動。信仰存在在主體的精神世界里,體現在主體的行為中,并且在主體的社會活動中產生作用。馬克思主義非常重視實踐活動對于提高個體思想政治素質的作用,主張通過社會實踐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列寧認為,如果“學習共產主義只限于領會共產主義著作、書本和小冊子里的東西,那我們就很容易造就出一些共產主義的書呆子或吹牛家?!盵4]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傳統方法多是灌輸法。實踐證明這種方法在我國高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優越性。固然,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理論灌輸,但是如果脫離實際、脫離社會,理論就是蒼白枯燥的,是難以讓人信服的,馬克思主義信仰也就難以樹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一大批共產黨人把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理想信念并積極投身于實踐。在硝煙彌漫的革命歲月,一批又一批的共產黨人為了革命的事業,與敵人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斗爭,這是優秀共產黨人踐行共產主義的真實寫照。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鄧小平也反復強調共產黨人應踐行共產主義。他指出:“黨和政府愈是實行各項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政策,黨員尤其是黨的高級負責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視、愈要身體力行共產主義思想和共產主義道德?!盵5]習近平在黨員“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中指出:“要突出問題導向,學要帶著問題學,做要針對問題改,把合格的標尺立起來,把做人做事的底線劃出來,把黨員的先鋒形象樹起來,用行動體現信仰信念的力量?!盵6]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最直接的要體現在身體力行共產主義的行動上,這種踐行共產主義的行動不僅僅是一種高尚的共產主義道德精神,也體現了黨員的先進性。
學習黨史人物重視實踐環節,幫助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觀察和分析社會問題。應以老一輩優秀共產黨人為榜樣,親身踐行、主動地融入中國社會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進程中,正確看待當代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知行結合、躬行實踐,從親身實踐中堅定自己的馬克思主義信仰。高校在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過程中,理想信念教育必須立足于當前社會現實,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學生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幫助學生正確看待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幫助學生解決個人發展的最切身最實際的問題。要鼓勵和支持大學生以優秀共產黨人踐行馬克思主義信仰為榜樣,在廣泛的社會實踐中能夠更多地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在參與活動中強化馬克思主義信仰,形成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
總之,通過對黨史資源的利用,挖掘黨史人物對馬克思主義的認知、情感和實踐,加深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認識,使大學生能更加明確地傳承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和建設中孕育出來的革命精神,也更加深刻理解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培養對馬克思主義的積極情感,增強人們對實踐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信心,從而提高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傳(1893—1949)[M].北京: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66.
[2]史梅,劉順昌.加強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教育的實踐意義[J].理論學習,2007(10).
[3]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63.
[4]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2.
[5]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367.
[6]新華網評.用行動體現信仰信念的力量[N].光明日報, 2016-
0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