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昊++李玉林
摘 要:社會風氣是風習的顯性表達,傳統社會風習延續至現代社會,由于存在不同的文化根植,因而發生一定抵牾也在所難免。現代社會以法治為基本治理模式,我國的現代法治建設需要關注與傳統風習的相互關系,化解雙方沖突、促進相互融合,探索適應國情而又能真正實現現代法治的現代社會治理路徑。
關鍵詞:傳統社會風習;現代法治;風習治理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2-0148-02
在經濟發展與社會轉型的背景下,我國社會治理模式不斷創新,法治特別是現代法治建設的要求不斷強化。從鄧小平同志提出法制到十八屆四中全會中央做出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歷經數十載,加強法治建成法治社會成為必然趨勢。然而,漫長歷史形成的傳統風氣、風習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農耕社會形成的風氣、風習對現實社會的影響根深蒂固,與西方國家對比現實法治建設社會及人文環境存在諸多差異并更加復雜。
一、傳統社會風習內涵界定
目前對社會風氣尚未形成共通定義,較多的學者理解為社會風俗習慣,而從詞義詞源看,風習可理解為風氣、風尚、習俗、習慣等。以詞語解釋和定義的包容性及本源而言,社會風習理應包含風氣、風尚、風俗習慣的意思,因此,對風習的研究就包括社會風氣、風尚、風俗習慣等方面。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形成對傳統風習的概括。學理上,社會風習可以概括為在一定時期內的社會生活中,伴隨社會轉型或社會結構變化所形成并傳播開來的,具有一定群眾性、時代性特征的與思想道德、價值觀念相關的風氣習尚。廣義上的社會風習可以包括社會風氣、風尚和習俗,其本質上是一個時期在一定的經濟和社會條件下人們在思想和精神領域所形成的道德和價值觀念等的綜合反映。社會風習是群體性價值觀的體現,它的形成受到當時的社會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環境條件的影響而又反作用于社會,可以說它也是表現并影響社會環境的重要部分。對于傳統風習,可理解為社會風習歷經數千年歷史和文化的積淀而形成并延續傳承而來的風氣習尚,其中蘊含著國人豐富的性格與文化基因。對社會風習及傳統風習的研究,仍需要進一步在明確社會風習范圍的基礎上,對社會風習展開歷史及現實研究,探尋其形成條件及機理,掌握社會風習價值判斷的依據及方法。
二、傳統風習面臨法治化、現代型社會的新環境
自改革開放開始,中國社會逐步進入現代型社會建設進程之中,中國從此由傳統型社會逐步向現代型社會過渡,傳統風習與傳統文化一樣,一度面臨是堅守抑或是改變,甚至是消失的不同選擇。幾十年來,有的傳統風習沒有變,有的傳統風習產生變化或是發生衍生,還有的傳統風習基本消失殆盡。它們為何分別出現不同的變化和結果,這與社會轉型及國家治理結構和方式的轉型存在著密切聯系。幾千年封建文明的時間積累,中國傳統風習與傳統文化同步在光陰荏苒之中,它們是民族傳統延續的標志。傳統風習在形式上以風氣習尚外化式表達出來,實質反映傳統的道德和價值觀,既來源于正統也可能出自非正統。在進入現代社會階段后,由于社會環境改變,傳統風習的延續與存在勢必與之前不同。一方面,許多傳統風習由于受到來自新風習的壓力,產生了收縮效應。另一方面,有的傳統風習在新環境帶來的外在壓力面前繼續堅持,還有的傳統風習借助社會轉型之機發揮更大的影響。不同的傳統風習在現代社會中的存在與延續有著不同的方式與境遇。好的傳統風習令社會文明延續,而不良風習的存在和擴大可能讓社會失范。針對傳統風習在現代社會中延續與改變的現實狀況考察和規律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法律是調整人們行為方式的社會規范,而風習體現為群體性的行為,傳統風習延續到現代法治建設的時代里必然面對法治,在一定范圍內接受法律調整。而法律的調整作用往往通過導向、約束懲戒等功能發揮,好的風習在法律的保障下不斷弘揚,壞的風習往往不被主流價值觀認同,代表主流價值觀的現代法治對其進行否定性的評價并進行約束甚至懲戒。傳統風習的存在、改變與衍生反映出其與現代法治客觀存在的碰撞與融合關系。
三、傳統風習與現代法治的融合路徑
(一)傳統風習的須“守”與應“變”
傳統風習與現代法治詞面上看似對立,現實中存在一定沖突,但實質上不發生根本性矛盾。傳統風習反映出傳統價值觀,而傳統價值觀是建構現代價值觀的基礎,現代是在傳統基礎上產生的,沒有傳統也不可能產生現代。因而,傳統風習與現代法治都以社會基本道德和價值觀念為基礎,在大方向上是統一的。中國的傳統價值觀中包含了許多具有普世價值的內容。例如傳統文化中尊崇的“禮、義、廉、恥、信”等,它們構成了傳統風習的根基與基礎,同時也代表傳統文化的優秀與精髓,其中許多也同樣為現代法治所推崇。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有些傳統風習之精華在現代社會并沒有守穩守住,現代法治建設因此不得不面對此類尷尬的困境。因此,一方面需要固守并發揚代表傳統文化的優良與精髓的傳統風習,為現代法治提供良好的環境。另一方面,一些由傳統延續的保守落后觀念和不良習氣也應得到改變,尤其是同現代法治基本精神與原則相違背的更需如此。傳統風習也需要通過汲取現代性的營養不斷改善自身不足,豐富自身內涵,從而促進傳統風習與現代法治的沖突解決與實現融合。
(二)建立傳統風習與現代法治的碰撞協調及融合機制
在我國國內,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已具備市民社會的特質和條件,然而由于我國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存在,農村基本上仍然保留著以血緣人情為基礎的鄉土社會特質,傳統文化及社會風習對農村社會影響深遠,市民社會和鄉土社會的行為規范有著極大的不同。法治建設在農村地區更不應是簡單和強制落實,應考慮適應性及本土化的實現,要特別關注農村的現實和需要,使現代法最大限度地貼近農村。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法治建設具有何種關聯,這是中國現代法治建設的一個核心議題,當法律制度與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沖突時,東方主義的思維方式使我們習慣于從中國文化的價值理念層面來尋找原因,如中國人的觀念、習慣等。但司法實踐一再證明,不受道德和價值觀支持的法律系統容易失效,因此,法治建設需要關照中國傳統文化,而不是一味地無視它、甚至破壞它[1]。因此,現代法治建設需要關注蘊含傳統文化的傳統風習,在立法上要建立“現代法根植于蘊藏傳統文化習俗的社會土壤中”的指導思想,制定和修改法律時,應考慮農民實際,同時建立服務于農民的立法意識;在司法上,要加快司法改革的步伐,降低基層提供法律服務的門檻,為農村百姓提供廉價的法律服務,凈化執法環境。現代法治不是冰冷的法治,需要尊重傳統和人的情感,做到以人為本,體現人性化,彰顯溫情和倫理。立法要體現人本、關照倫理,“最大限度地體現人性、反映民情、表達民意;立法應當充分體現民主,保證各種不同利益群體、不同利益階層公民代表的參與。”[2]司法機關在司法活動中要體現人文情懷,既維護公平正義和法律權威也從人性角度保障違法犯罪行為人的尊嚴與正當權利。執法機關要規范執法、文明執法,執法活動中剛柔并濟、彰顯人性,既要有對違法行為的規制力,又不失對一般違法者的感化力。
(三)以“國家法”的適度讓位促傳統風習與現代法治沖突消弭
以系統性思維審視法治建設,法治建設應包括“國家法”和“民間法”。相對國家法,民間法較多體現出反映傳統社會風習的不成文法的形式。雖為不成文法,但由于歷史的積淀和傳統的延續,現今民間法在調整民間社會關系中仍然發揮著重要影響作用。但是,隨著現代法治建設的推進,由于價值、理念等方面的差異,民間法與國家法之間的沖突與矛盾越來越多地顯現,加之國家法有覆蓋全社會范圍的調整范圍與觸角,一旦國家法與民間法存在規范差異,問題便不好解決。然而,如果立足于法治建設應包括國家法和民間法的視角,問題似乎不難解決,現代法治建設并不要求無限擴大國家法的既有權威與調整范圍,而在于在現代法治理念的指引下,建設和完善法治體系,有效地整合國家法與民間法的雙重資源,更好地發揮現代法治的作用。因此,反映傳統風習的民間法在現代法治建設中并不意味著一定要被摒棄,關鍵在于民間法的傳統價值基礎與民意基礎。如民間法具有相當的傳統價值基礎和民意基礎,而這類傳統價值并不與落后畫等號,即使與體現現代性觀念的國家法存在差異,國家法對民間法也不應強取而驅之,國家法適度讓位于反映傳統風習的民間法,能夠成為消弭法治建設與傳統風習之間矛盾,促進相互融合的重要方式。
誠然,現代法治建設與傳統風習存在一定的碰撞甚至沖突,但兩者并非根本對立,更不是零和博弈關系,對傳統風習進行解構,其中許多精神與內容與現代法治一致。在蘊含傳統風習的現實社會環境中推進現代法治,需要在厘清雙方關系的基礎上,選擇正確的路徑,這一路徑的基本指向即是在改變與包容、弘揚與摒棄的基礎上最終實現傳統風習與現代法治的融合。
參考文獻:
[1]邢朝國,郭星華.從摒棄到尊重:現代法治建設與傳統文化[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2(4).
[2]劉斌.法治的人性基礎[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8(2).
[3]齊延平,孟雯.中國法文化傳統與現代法治[J].法學雜志,2012(8).
[4]吳義雄.《中國叢報》關于中國社會信仰與社會風習的研究[J].學術研究,2009(9).
[5]王利明.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M].北京:北大出版社,2013.
[6]陳剛.法治社會與人情社會[J].社會科學,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