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福兵
摘 要:加強黨內監督有利于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促進黨的黨風廉政建設,但目前黨內監督仍舊存在很多弊端,如監督意識薄弱、缺乏制度保障等等。只有深挖當前黨內監督所存在的問題和產生的原因,才能加強和完善黨內監督,才能更好地推進我們黨的黨風廉政建設和我國全面依法治國的落實。
關鍵詞:黨內監督;廉政建設;制度制約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2-0155-03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依規管黨治黨,加強黨內監督,使我們黨的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一大批“老虎”的落馬,彰顯了我們黨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力度和強度,而這歸根結底是監督的成效。
一、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存在的主要問題
黨在不斷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過程中,黨內監督的威懾力和效應性不斷加強,但仍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黨內監督主體意識不強
在黨的日常事務管理活動中,我們不難發現有些黨員以及黨員領導干部都只把自己作為監督的客體,而忽略自身也是監督主體的事實,認為只有組織才有監督的權力,缺乏了作為一名監督主體應該具備的責任意識與自覺性。首先,在行政工作中,缺乏責任感,一味地“躲懶”,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面對同級以及上級領導的行為。其次,“官本位”的思想濃烈,只接受上級領導的監督,對于下級部屬的監督視若無睹,甚者進行打壓報復。最后,部分黨員對民主監督存在曲解和誤解,認為監督就是故意和別人過不去,會影響集體的團結和耽誤行政效率;認為上級監督是對自身工作的不信任,出現不滿的工作情緒和抗拒的工作態度;也有人認為黨內監督僅僅是個形式,沒有存在價值,對于現實的情況根本起不了大作用。
(二)黨內監督制度不健全,運行效率不高
制度的建設相當于行軍中的糧草,正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缺乏制度的保障,黨內監督就如缺乏雙槳的航船。首先,相關制度只注重理論性,而缺乏操作性。比如當前黨內監督政策往往只注重宏觀層面,只是籠統地概述如何操作,對于微觀層面的指導性嚴重缺乏,往往導致彈性過大,給監督客體留下了違紀違法的漏洞。其次,對于監督客體的責任追究機制不夠完善,缺乏一定的震懾力和警示性。對于監督不力和監督缺位等監督主體的監督責任追究和責任連帶機制界定不清,難以保證監督主體切實地履行自己的監督職責。最后,監督機制的制度化水平有待提高,很多時候,人為的因素在制約著黨內監督的進行,究其原因就是制度的強制性不足,導致其功能和作用都無法充分發揮,容易受人的主觀因素影響。
(三)黨內政務缺乏透明,黨內監督存在死角
黨務公開,是黨內監督的一切基礎和前提。馬克思總結巴黎公社的經驗時曾深刻地指出:“公社可不像一切舊政府那樣自詡絕不會犯錯誤。它把自己的所言所行一律公布出來,把自己的一切缺點都讓公眾知道。”[1]因為只有黨務公開,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對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人履行權力和職責的具體情況才能知情;只有知情,才有可能實現監督。但是當前在黨內不少黨員領導干部卻存在認識偏差,認為將黨務公開是上級領導和民眾對自身工作的不信任,要把自己的“隱私”公之于世,因此對于黨務公開存在極大的抗拒心態。由于黨政事務不公開,很多黨內政策和信息都沒有及時發布,即使監督主體要進行監督,也無從下手。同時,黨政事務的隱秘性,使得黨內監督工作存在局限,無法真正對黨內的事務及時進行有效監督,這種“監督死角”的存在,也為違紀違法行為提供了“溫床”。
(四)黨政“一把手”的權力過于集中,對“一把手”監督難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在針對權力過度集中的問題時就深刻指出:“權力過分集中于領導者個人或少數人手里,多數辦事的人無權決定,少數有權的人負擔過重,必然造成官僚主義,必然要犯各種錯誤,必然要損害各級黨和政府的民主生活、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制、個人分工負責制等等。”[2]329這就說明權力過于集中,必然難以監督,監督對權力的制衡就失去了效用。在當前黨的領導體制、工作機制和權力結構來看,“一把手”的權力過于集中主要體現在人、財、物大權于一身。有的“一把手”大權獨攬,搞家長制、一言堂,獨斷專行,甚至有恃無恐,為所欲為;有的“一把手”在干部選拔任用工作中任人唯親,如一些崗位明知急需人才,由于“一把手”沒有心儀的人選而遲遲不定;有些崗位的干部難以擔當勝任現任工作,本應對此干部工作做出調整,而“一把手”思謀這些人是“自己人”借故推脫;在選人用人的實際過程中,有的“一把手”運用提名權,直接點將提名提拔選任某個干部。
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現存問題的成因分析
究其黨內監督存在之所以存在種種問題,既有客觀因素的存在,也有主觀因素的制約;既有物質的不足,也有制度的缺失。歸根結底,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我國傳統封建文化的影響
我國封建文化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們所傳承下來的封建專制思想在當前對人們的影響還是比較深刻的。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傳統比較多,民主法制傳統很少。”[3]332雖然我們在反帝反封建的斗爭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幾千年歷史沉淀下來的“官本位”“家長制”等腐朽思想始終存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使得部分黨員干部產生凌駕于權力之上的觀念,不接受下級的監督,同時下級也不敢對其進行監督,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樣:“不少地方和單位,都有家長式的人物,他們的權力不受限制,別人都要唯命之從,甚至形成對他們的人身依附關系。”[1]331當前黨內監督意識薄弱、上下級監督不暢通,很大部分程度上都是這種傳統的觀念和思想在作祟,“人治”思想高于“法治”思想,黨內監督問題才會層出不窮。
(二)黨內監督制度落實不得力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不同歷史時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緊緊依靠實干干出來的。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自始至終強調抓制度落實。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強化黨內監督,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不斷取得新的成績。但仍有一些地方和單位存在監督不嚴、執行不力,有關黨內監督制度落實不到位,使本該有的制度效力沒有發揮出來。劉少奇曾鮮明指出:“近幾年來,在黨內生活中發生了許多不正常現象,這并不是由于我們黨內無章可循,無法可守,也不是由于黨所制訂的章程、制度不正確,而是這些章程、制度在一些黨組織中,沒有被執行,或者被歪曲了,被破壞了。”[3]這主要體現在:一方面,對貫徹執行制度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思想上不重視,在實際工作中制度落實不到位,缺乏充足的人力財力物力支撐;另一方面,在實踐中搞形式主義,表面上看起來聲勢浩大,但經常停留在宣傳上,沒有真正下力氣貫徹落實,導致一些制度只是說在嘴上、寫在紙上、掛在墻上,還有些搞實用主義,凡是和自身利益相關的就執行,和自身利益無關的消極對待。
(三)政治體制改革的負面制約
自黨建立初期,就開始模仿蘇聯共產黨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監督體制,黨在領導武裝斗爭的革命歷史時期起,形成了以高度集權為特征的政治領導體制,尤其是以王明為個人統治和絕對集權的專斷性監督體制,進而把黨內監督帶向了歧途。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由局部執政的黨轉變為全國范圍執政的黨,而高度集權的政治領導體制在與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的結合下,致使這種高度集權的領導體制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和穩固。權力的高度集中,導致了權力結構和配置的失衡,黨內監督工作難以開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進一步強調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但最終由于權力運行機制沒有解決好,反而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實行帶來了不利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改進這種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雖然取得了實質性的效果,但高效民主法制的政治體制并沒有建立起來。
三、關于強化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的相關思考
英國思想史學家阿克頓勛爵曾說過:“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權力本身就具有自發的腐蝕性,如果不加以制約的話,必然會導致腐敗。而監督,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約了權力的腐敗,使其在正確的軌道上行使。因此,加強黨內監督在當前的政治轉型和經濟轉軌的特殊時期顯得更為重要。
(一)強化黨內監督的意識以及自覺性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要想黨內監督取得極大的成效,每一名黨員必須提高自身的監督意識和監督素養,尤其是要增強黨員領導干部的監督意識。首先,可以通過加強學習先進的科學理論知識和普法教育,使監督主體和監督客體都強化自身的監督意識,了解到監督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存在價值;其次,國家要賦予監督主體必要的監督權限和保障,使得監督主體敢抓敢管,不畏強權,杜絕“不敢監督,無須監督”思想的存在;最后,要加強對黨員干部的日常教育管理,強化他們對黨內生活的認識,教育和培養黨員干部具有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勇氣,形成一整套完整、科學的監督管理體系,提高他們的黨性修養,增強自身的約束能力,規范自己的行為,行使好監督與被監督的權利。
(二)完善黨內監督制度
“信任不能代替監督,管長遠要靠制度。新形勢下,不斷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引向深入,需要加強制度建設、強化黨內監督。”[4]黨內監督的加強和完善,離不開制度的保障,我們要通過改革創新完善制度機制,把制度的籠子織密織牢,避免“牛欄養貓”,全方位加強黨內監督機制。如制定和完善黨員干部廉潔從政若干規定、完善集體領導和分工負責制度、健全監督責任連帶機制、完善選人用人管理制度等等,在明確的規章制度下,黨員干部才會有動力和壓力去執行監督職責,保證監督權力的正常使用。此外,推行權力清單制度,公開行政事務,這樣才能保證黨內監督正常有序地進行。最后,相關的監督制度要健全,將監督制度與責任連帶制度結合起來,防止監督失責行為存在法律漏洞,避免監督的缺失。
(三)發展黨內民主,整合黨內外監督資源,不斷加強黨內監督
黨內民主是黨內監督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在大力發展黨內民主的前提下,才能保障黨內監督的有效實現,否則,監督主體的責任感、積極性、主動性都會受到極大的挫傷。正如毛澤東在同黃炎培的談話中指出:“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能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5]1957年,鄧小平在《共產黨要接受監督》一文中也指出:“如果我們不受監督,不注意擴大黨和國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脫離群眾,犯大錯誤。”[6]270由此可知,缺乏民主監督的地方,必然是公共權力會被異化的地方,也是腐敗現象盛行和泛濫的地方。黨內監督也有它的局限性,要想解決黨自身所存在的全部問題,客觀上還需要外在的推動力支持與強化對黨的監督,正如鄧小平指出的:“我們需要實行黨的內部的監督,也需要來自人民群眾和黨外人士對于我們黨的組織和黨員的監督。”[6]215首先,同級之間,上下級之間,組織與黨員之間的監督要協調統一,把監督主體、監督客體和監督過程中的資源充分調動起來。其次,在黨內監督過程中,細化各個監督措施,使黨內監督落實到位,充分發揮黨內監督的職能。最后,結合黨外監督,拓寬黨內監督的渠道。拓寬黨內監督的渠道,有利于提高黨內監督的效率,避免黨內監督死角,如將黨內監督與社會監督、網絡監督、輿論監督等方式有機結合起來。
(四)突出黨內監督的重點
黨內監督的對象是一切黨組織的黨員與黨員干部,特別是在監督的過程中,我們要突出把黨的領導干部和黨的各級領導機關作為監督的重點對象,特別是各級領導班子的第一負責人,加強對他們權力運行過程中的監督,確保權力真正做到服務于民。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3月5日參加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從嚴治黨,關鍵是要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從嚴管好各級領導干部。”[7]黨內監督的核心就是制約權力,防止濫用權力,缺乏監督的權力必然走向腐敗,因此要加強對一把手權力的制衡。第一,要建立權力制衡機制。黨內要設立專門的監督機構,對黨內的各級領導主要負責人進行監督,適當地制約他們手中的權力,防止權大于法;同時擴大監督渠道,保證自下而上的監督渠道暢通。第二,要加強選人用人上的監督。腐敗是人民和黨都不可容忍的,因此在選人用人上要格外嚴格,防止領導干部“任人唯親”的出現;制定嚴格的選人用人制度,在錄用過程中,對于有裙帶關系的領導干部和應聘者要避嫌。最后,對于黨內各級領導班子的“一把手”要制定嚴格的責任追究機制,對在任職過程中出現違法亂紀行為的要給予嚴重的懲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劉少奇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人民日報評論員.加強制度建設 強化黨內監督[N].人民日報,2015-01-18.
[5]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M].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6]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習近平關于嚴明黨的紀律和規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中國方正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