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穎++趙雪玲
摘 要:道公文化是壯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自其在壯族聚居區傳播和流行以來,其理論旨趣也幾經變遷。從文化生態視角來看,廣西壯族道公文化的理論旨趣經歷過或正在經歷著這幾個階段:宗教實踐文化主旨階段、民風民俗文化主旨階段、原生態文化保護主旨階段。研究廣西壯族道公文化不同階段理論旨趣的特點,對于我們了解廣西地方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很有裨益。
關鍵詞:文化生態;壯族道公文化;理論旨趣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2-0192-03
道教在南北朝時期就已在壯族聚居區傳播和流行。千百年來,經過與壯族原生性宗教的交融、經過與壯族民風民俗的滲透,形成了具有壯族特色的道教形式。到了近現代,廣西地區的壯族依然普遍崇奉道教,甚至很多地區村村寨寨有道公。在文化生態視角下,壯族道公文化不僅是當地民眾原始宗教實踐的表現,也不僅僅是傳統民風民俗的繼承與還原,它還蘊藏著獨特的文化價值,傳承著壯族民間文化的歷史意蘊。壯族道公文化理論旨趣的變遷在時間上雖然是遞次產生,在空間上或能并存,即在當今廣西民間,雖然關注人群比例不同,但壯族道公文化的多種理論旨趣并存并承載著不同的歷史任務與使命。通過文化生態視角理解壯族道公文化不同時期的理論旨趣,可以更加透徹地理解壯族道公文化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一、宗教實踐:壯族道公文化的肇始之源
自人類社會產生以來,廣西原始先民先后經歷了母系氏族、父系氏族階段,并在共同的生產和生活中形成氏族習慣。原始先民的行為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以采摘、漁撈等活動為主的原始生產行為,一類是為配合、促進原始生產活動而進行的溝通行為,另一類是因試圖解釋現實世界而產生的原始宗教實踐行為,包括原始巫術、圖騰崇拜、原始神話和原始宗教等形式。從歷史上看,崇左大新縣是古百越地,原始宗教實踐活動頻繁,并因此形成了好巫尚鬼的傳統,后與傳入廣西的道教相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壯族道公文化。
1.壯族道公文化與原始鬼神崇拜
縱觀古今中外,無論是東方西方、中原地區或是塞外邊陲,因人類的生存活動范圍有限,原始先民的思維方式都是原始的直覺思維,對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的產生不能理解時,就產生了原始的鬼神、自然、祖先崇拜。這種情況在廣西境內的壯族先民中也不例外,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靈魂觀念和冥世信仰。
至遲在新石器時代,壯族先民就形成靈魂觀念和冥世信仰,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原始宗教實踐活動的萌芽。壯族先民相信人的靈魂不死,先輩逝后,其靈魂在另一個世界中“看著”世人,既可以保佑世人也可以加害。為了避免加害、獲得庇,人們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祭祀,進而形成祖先崇拜。作為駱越人的后代,壯族先民一直保持著好巫尚鬼的傳統,并在其后將之與漢族道教文化相融合。據《晉書·葛洪傳》記載,葛洪曾到過口南(今越南順化一帶)、扶南(今越南南郡及柬埔寨)等地,如去越南,廣西南部是必經之地,大新縣自是無法回避。因此,有學者認為,道教是在晉代由葛洪傳入壯族地區,在與壯族原生性宗教結合后,形成了獨特的壯族道教文化。
2.道公的產生與壯族道公文化的宗教實踐旨趣
道公是壯族道教的從業者,是宗教活動、儀式的執行者、解釋者、傳承者。儀式不僅屬于宗教活動的展現方式,也是人們參與和認知的方式,展現了特定的歷史形貌,并為理解歷史形貌的根源提供一個窗口。
在壯族民眾看來,道公傳承的方式具有很大的神秘感,也就是所謂的“命中注定”。大新縣寶圩鄉板價村板考屯NQH道公介紹,他的祖上歷代都有人是道公,祖上若有人做道公,那么后代也要成為道公,也就是所謂的命中注定,若不如此,他就會生病。大新縣雷平鎮太平街LRQ道公說,有一年他生了一場大病,大小醫院都去過了,但醫院卻無法診斷,后來他去求仙婆,仙婆告訴了他要做道公。他的外公是道公,他需繼承祖輩本業,他從那時起便從那時候開始替人算日子、消災解難。大新縣雷平鎮公益村途牙屯道公NHB,自稱小學三年級時便開始出現奇異現象,眼睛看不見,雖有心跳人卻昏迷,家里人等待無果后就開始為他準備后事,但在第49天的時候,他卻醒過來了,說是祖爺爺上身,夢到他的祖爺爺告訴他要去某地拜師學習。在一些發達地區民眾看來,道公的產生方式可能完全是迷信,但在這里,它卻因民眾的“相信”而被信奉,它承擔著民眾的希冀與對它的無條件信任。
3.壯族道公文化宗教實踐旨趣的現實機能
原始宗教是自發形成的,它的產生通常與人類的生存環境相關。當原始先民面對自然威力無從理解時,就寄希望于鬼神的存在,壯族先民原生宗教的產生也不例外。
在原始社會,當壯族先民對雷、雨、電等自然地理現象的產生無法解釋并心存恐懼時,就會寄希望于鬼神的存在,并依此對自然地理現象做出神創的解釋,并把一切不能解釋之物都歸之于鬼神的存在。在原始社會晚期,出現了主持并解釋重大宗教性活動的祭司,也就是大巫。大巫通常由德高望重者擔任,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也有一定的知識見解。但在這里,人際關系悄悄發生變化,出現了貧富及階級的萌芽,在自發形成的宗教中形成階級分化與階級利益,而大巫通常與統治階級是一方的。這時候,壯族原生性宗教的現實機能已發生變化,它從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擴展到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上。
壯族先民敬鬼神、敬自然,相信它的懲戒作用,以相信而實現內心的平和,因敬畏而約束自己的現實行為。壯族道公文化形成后,絕大部分民眾相信道公是可以和鬼神對話的,可以把造成家里不順利事情的東西“請”出去,并遵循道公建議不做某些會招來“不順利”的事情。后來這一點為統治階級所利用,使壯族道教文化長時間成為維護社會安定、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工具。
二、民風民俗:壯族道公文化的迅猛發展之本
每種文化的傳承都主要依賴三種方式,要么是文字記載,要么是口頭傳承,要么是習俗傳承。以這三種方式為載體,壯族道公文化迅猛發展。歷經千百年的社會變遷,道公文化已經深刻而廣泛地滲透到廣西壯族民間,成為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
1.壯族道公文化與民風民俗的發展
壯族先民信奉的神靈多且雜,崇拜、信奉儀式也隨諸神的功能而不同。壯族民眾經常舉辦各種活動與儀式,如每年都會舉行墓祭活動,年節時會拜神龕,出生、成年禮、婚姻、喪葬等都會舉行儀式。這些活動與儀式,神龕上的文字與供奉的神靈,以及家家戶戶張貼的符,都是道教文化的體現。
神龕是壯民族生活區域的明顯符號,村民在春節、端午節、中元節等節日中都會供奉;當家里有人過生日或出遠門等事情時,也會供奉。供奉起因是讓神龕上的神靈與祖先共享節日的快樂,但后來,逐漸衍變為一種民間的慶典。比如每年三月初三等起自墓祭的宗教實踐雖與祖先崇拜相關,但現在已發展成為承載習俗習慣的民族節日。
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看日子、祭祀、祈福,壯族民眾都少不了請道公做法布道。事實上,壯族民眾家里有個大事小情都會來找道公。道公LRQ的主要職責是寫符、驅鬼、算日子,道公NHB的主要職責則是替人算命、看姻緣,日接待最多求法人的記錄是25個,從早上一直忙到晚上。人們求道公的時候,會帶上幾斤大米,放點錢放在米里,一并放到道公家的供桌上。算命的時候,道公一般不會詳細說明,只是按照四句七言詩的提示告知結果的好與不好以及需要注意的方面;而民眾一般也不強求,只是按照道公的提示自己的所想所愿另行“對號入座”。
2.道公的日常生活與壯族道公文化的民俗旨趣
與中原傳統的道教信徒不同,在廣西壯民族中,從事道公這個行業的多半是半職業性的農民。他們平時下地干活,與農民無異;在需要超度亡靈、禁壓惡鬼、舉辦喪禮等儀式的時候,才作為神職人員出現。也因身份特殊,拉近了他們與民眾的距離,使道公文化與百姓的日常生活相契合。
道公這種特殊的職業沒有學歷上的要求,可以婚娶成家,葷素不忌。89歲的道公NYH和40來歲的LRQ皆為初中學歷,24歲道公NHB只有小學學歷,但沒有民眾因此對道公有所不滿或質疑。NYH道公會寫毛筆字,逢年過節還會寫對聯,字跡清秀、工整。由于做法過程中道公需要畫道符、抄經書,平日若給人看風水,還要學習相關知識。日積月累,道公也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在民間也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有的地方,民眾把道公叫作“老師”,有的地方,民眾把道公尊稱為“爸”。
道公主持儀式時,通常要唱誦經文、敲打樂器。經書就是唱誦經文的根據,多為五言、七言句,大多押腳韻。在眾多儀式中,喪葬儀式屬于較為隆重的儀式,一般都需要道公到死者家里進行為期五至七天的法事,直至結束死者的棺材才可以抬出家門下葬。壯族家里大堂中央都會有梁,梁上懸掛用布做的大符,印有“玉皇大帝”字樣和符標志,家里有人去世的時候,這張大符只能向下懸掛一半,具有尊重死者之意。死者的棺材就放于大堂中央,棺頭前面擺上貢品,男子坐于棺頭旁守靈,而女子坐于棺尾旁。在棺材上架上架子,擺滿蠟燭、冥幣與紙幣,在固定的時間,道公喃唱打鼓敲鑼,死者全家圍繞棺材走三圈并同時焚燒紙錢并祭拜。祭拜結束以后,道公繼續喃唱,死者家屬全天都要陪在死者棺材旁邊,大概凌晨4點鐘,道公又開始敲鑼、放鞭炮,死者家屬便開始哭喪。在棺材的供桌前,放一只豬在籠子里,從籠子里牽一條線至供桌前,意為在黃泉路上陪伴死者。在出殯的前一天,道公會做出各種模型,比如房子、車子、牲口等,燒給死者。在喪禮中,道公喃唱內容大意為“一路走好,不要牽掛,大家都會記掛您,不要回頭,保佑子孫一切安好”。正是這些儀式與喃唱,可以說是道公對死者家屬精神上的安慰,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也以直白的方式傳承了道教的文化。可見,無論是民眾的信奉還是道公儀式的表達,都是壯民族民風民俗的體現。
3.壯族道公文化民俗旨趣的現實機能
隨著時代、科學的發展,壯族道教文化的宗教旨趣不斷減弱,被利用為統治工具的職能也逐漸減弱,更多地呈現出民風民俗化的一面,但并沒有讓民眾遠離之,相反,大部分民眾以求心安的方式實現自己內心的平和。
千百年來,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以及自然知識的普及,人類越發了解雷、雨、電等自然地理現象的成因,恐懼感亦隨之減弱;千百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民眾愈發了解宗教的構成與職能,統治階級與政府亦不再把宗教當作愚民及維護社會穩定的主要工具。也就是在這個漸進發展的過程中,壯族道教文化中的民風民俗性質增強。當代壯族民眾仍然多半相信道公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預測未來,有個大事小情仍然會去找道公,但更多原因是習慣使然。你家拜神龕,我家也拜神龕;你家有事找道公,我家有事也找道公。況且,在予人心理慰藉方面,壯族道公文化還有其強大的一面,民眾如果在現實生活中遭遇困難、在危機面前無能為力時,仍會把希望寄托于道公、寄托于人之外的力量之上;當家里發生了不順利的事情時,仍會去道公那里“求解”,然后按照道公的幾句暗示,把家里的所有事情都“對號入座”。特別是遇到家里有人生病,久治未愈或是嫌貴不去醫院時,也會去找道公尋求幫助。在現實生活中,道公通常了解一些醫學常識,在做法驅鬼治病時也會施以醫藥輔助,雖然治不了本,但這些科學上解釋不了的東西有時候也會使病患的癥狀有所緩解,從而使心理得到滿足。再如為一些夢魘、癔癥等虛妄之事求破解之法,究其根本也是因其本著求心安、多做也不會損失什么之心以保持內心的平和。
如果說以前的壯族道公文化的現實機能是更側重于解釋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以及如何處理人與社會的關系,那么現在的道公文化更側重于處理人與人、人與自身的關系。當然,這兩種機能并不是完全替代的關系,而是雜糅并存的關系。
三、原生態文化保護:壯族道公文化的歷史傳承
原生態文化”最初是由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斯圖爾德提出,意在強調不同地域環境下的文化特征及其類型起源。國內學者印成平把其界定為“根植于某個地域并且反映當地歷史人文特征,沒有經過商業開發的文化形態”[1]。事實上,一切尚未被藝術加工的民間質樸藝術形態,包括所有未遭現代商業文明侵蝕的原住民文化都可以被視做原生態文化。從這個角度來說,成長于壯鄉本土的道公文化也具有原生態文化的味道。
1.壯族道公文化的原生態味道
尊重自然、淳厚、質樸可說是原生態文化的重要特征。雖然文化旨趣幾經歷史變遷,壯族道公文化中仍保持著較多的壯族原始民風,無論是“原生的生存狀態”還是“原生的生態環境”,抑或是“次原生的文化氛圍”,都未被現代文明所沖擊,保存了較完整的古風,在現代文明中彰顯了自己的特色,體現了天然美、自然美、原始美的統一。
在當代壯民族家庭中,無論是家內供奉的神龕及其意蘊,還是家外請來的道公及其所做的法事或群體共同營造的節日及其傳統,都以其歷史遺存成為道公文化的體現,是直觀的,可感受的,是人、事物與環境的合一狀態。事實上,不只這些,包括民眾祭祀、道公做法事時穿的服飾、供奉的食品,及其為此而專用的傳統烹調技藝、縫制工藝;包括道公做法事時所采用的喃唱儀式,民眾在傳統節日中的歌唱、舞蹈等慶典方式;口口相傳的對這民俗的認識模式,都具有傳統的原生文化的味道。這種道公文化,因藏匿在壯族民間,所以能與民族的鄉土環境、人文歷史、民俗風習融為一體;它因沒有經過人工修飾,所以與自然、淳厚、質樸的民俗、民風相伴,成為特定生活與情感表達的方式;它因自然、質樸、淳厚,所以既非職業也非專業,而是通過家族、親緣或者師徒關系傳承;它因未被城市的文化工業所浸染,所以展示了它的過去以及“何以現在”。
2.壯族道公文化的意蘊與原生態保護旨趣
壯族道公文化所展現的“何以現在”原因,就是壯族道公文化的主旨由宗教實踐旨趣、民風民俗旨趣向原生態保護旨趣轉變的過程,這是一個由自在到自覺的過程,也是我們保護壯族道公文化的意義所在。
當一種原生態文化得以展現自己形成的全貌,其民俗文化的地方性內涵被挖掘出來并獲得重視時,這種文化就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蘊。如果這種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歷史遺存時,則其展現的歷史意蘊會更加深厚。壯族道公文化就是如此。壯族道公文化從產生到發展先后經歷了宗教實踐旨趣、民風民俗旨趣,它不僅內蘊了壯民族豐富而生動的記憶,保存了壯民族歷史發展的血脈,還映射出了壯民族演變的歷史過程,并在歷史的每個橫切面上都表現了壯民族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評判標準,并因此成為我們解碼過去的鑰匙。
3.壯族道公文化原生態旨趣的現實機能
我們對壯族道公文化的主旨進行有意識的引領與轉換,是為了突顯壯族道公文化歷史性,也是為了保有其生命力。
隨著人類的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人類關于自然、社會、思維都有了全新的知識與認識,了解了鬼神產生的根源,自然會對傳統宗教實踐進行祛魅,自然是對以宗教實踐為主旨的壯族道公文化傳承的削弱;而若單純是以民風民俗為主旨進行無意識的傳承,就不會有意識地防范、抵御現代文化工業的侵蝕,難免致其最終失守;只有以原生態保護旨趣為主導,我們才會在強調源頭性、原生性、整體性的同時,在傳承、變化、發展中有意識地予以保護。這種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既可以避免原生文化的變味、消失,也可以遏制現代性的無限擴張,既以淳樸古風滋養了人類心靈,也以有意識的引導與保留體現了文化的創新,展現了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而這同樣可以為我們當下的社會建設提供精神動力,激發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四、小結
在文化工業橫掃、碾軋現代文明的今天,了解我們失落的歷史,保護原生態文化非常重要。壯族道公文化作為壯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壯民族的寶貴文化財產。壯族道公文化主旨的變遷,是一個由被動到主動、由無意識到有意識、由自在到自覺的過程,體現了人類對歷史文化遺產的態度,也是現代文化建設的體現,以期使原生態保護旨趣下的壯族道公文化成為壯民族走向未來的文化動力的源泉。
參考文獻:
[1]印成平.對“原生態”文化現象的理性思考[J].商情:教育經濟研究,2008(7):25.
[2]張莎莎.對文化生態視野下的民族節慶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4.
[3]許曉明.漢傳道教之重構:壯族道公教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