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寶葦 姚書琳 劉科科
摘 要:微信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已經密不可分,通過新媒體傳播方式的變革,社會經濟結構、生活方式、審美趣味和精神樣態(tài)都產生了極大變化,大學生群體作為微信深度用戶,表現尤甚。通過分析微信輿情傳播狀況和特征,以探尋大學生群體審美趣味外化而成的特點,并警惕審美趣味的泛娛樂化和審美感受力的弱化,追求“淺入深出”的審美理想。
關鍵詞:微信;大學生群體;審美趣味
[本文系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項目,課題代號:201510427038,課題名稱:大學生群體微信輿情傳播影響力調查研究——基于國內10所高校的調查數據]
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第38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中國網民已達7.2億,其中手機網民達到6億多人,微信的使用率高達89%,微信朋友圈使用率為78.7%。而根據騰訊企鵝智庫最新發(fā)布的《2016年微信用戶數據報告》顯示:微信月活躍用戶達到6.5億。
新媒體已經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模式,大學生群體更是“機不離手”的“手機控”。微信集社交、文化、經濟于一身的社交平臺,成為大學生使用頻率最高、浸入程度最深的軟件,也不可避免地通過影響大學生的生活,改變了大學生的審美態(tài)度和審美趣味。這既與微信本身和微信輿情傳播的特點有關,也與時代經濟、社會發(fā)展有關。
一、微信輿情傳播特征
(一)游離與隱匿的傳播方式
微信輿論場具有個人中心度高、議題多元、間接推動輿情等特點。隨著微信輿論場影響力的不斷擴大,輿情的“雙向”效應更為明顯,輿情發(fā)展偏離正常范圍時有發(fā)生,從而使得微信輿情傳播方式具有游離性。尤其是大學生這一群體正在其成長成熟的關鍵時期,對于一切新鮮事物都極具好奇心,對于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焦點問題具有高度敏感性,但由于高中時期 “單向性”的教育體系,缺少社會經驗,使得大學生對網絡信息的篩選缺乏判斷力?!袄罟庖凰劳鍪录焙汀俺啥急┐蚺緳C”事件都顯示,微信輿情曾一度游離于事實和真相之外。
根據群體極化原理,在接受輿情信息的時候,容易受到相應觀點的影響,比以往更輕易地做出自己的決定,一旦事件偏離了正常的范圍,將造成輿情游離于事件本質之外。
由于朋友圈具有半封閉性的特點,即A與B是好友,B與C是好友,A與C不是好友,D與AB是好友,則A點贊、評論或轉發(fā)B分享到朋友圈的內容,C是無法得知的,而D可以知道。朋友圈半封閉式結構特點決定了對互動可見僅限于雙方之間都是共同好友的前提之下,這一特性含蓄地推進了輿情,也顯出微信傳播方式的的隱匿性。
(二)冗雜與難辨的信息內容
從宏觀角度上來看,數億的微信用戶構建起了巨大、復雜、無尺度的社會網絡,網絡中存在大量的節(jié)點,每個節(jié)點相互交錯,交叉混合。微信用戶的信息來源五花八門,傳統(tǒng)媒體、官方新聞機構、微博、百度貼吧、天涯豆瓣等網絡論壇都是其信息來源地,從信息內容的層面上說,微信又是和整個網絡信息庫相連通的,信息互為交換補充。
從微觀上看,微信系統(tǒng)會基于“QQ好友”與“手機通訊錄”自動推薦好友,而部分好友也可能由“搖一搖”“微信群”“漂流瓶”等方式產生,從而出現了微信好友身份多樣性的情況。而這些身份的好友所分享的內容,由于愛好不同,見解與觀點也不同,產生了信息源不同、信息內容也不盡相同,使得信息內容呈現多樣性的特點。
根據美國學者馬克·格拉諾維特于1972年提出的“弱連接”理論,通過“搖一搖”等方式成為微信好友的“弱連接”雖然不如通過“手機通訊錄”的方式成為微信好友“強連接”那樣具有強互動性,卻因其信息內容的多樣性反而有著極快的、可能具有低成本和高效能的傳播效率。
微信信息內容真?zhèn)坞y辨,也有著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源于微信自身的特點,微信游離和隱匿的傳播方式,又使微信在傳播上是基于圈子內部的、封閉的,這導致了微信“圈子”內部的信息難以實行自我更新,造成微信信息內容真?zhèn)坞y辨;二是各種媒體和自媒體由于不同目的的驅使不惜蠱惑造謠,混淆輿論,使信息內容難辨真?zhèn)巍挝挥脩粲捎趥€人興趣、價值取向的不同使得微信朋友圈的內容呈現出多樣化的形態(tài)。在朋友圈,群聊中信息轉化變異度極大,斷章取義、扭曲事實等現象時有發(fā)生,致使信息內容真?zhèn)坞y辨。微信在添加好友時,只有通過驗證才能看到彼此的朋友圈動態(tài)。這就使得好友身份有了準確性保證,同時微信功能特性又保障了朋友之間的交流私密性,使得用戶在微信聊天和發(fā)布朋友圈消息時更加無法求證和辨識。
(三)瞬時與倍增的傳播速度
微信具有即時拍照、即時上傳的功能。在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終端,可以隨時轉發(fā)、關注輿情信息,從而使微信信息呈幾何倍數增加,產生信息傳播的裂變發(fā)展促進了微信輿情信息的傳播。在信息產生的即時性前提下,從而形成微信輿情。
格蘭諾維特有關“弱關系的力量”的假設是:弱關系促成了不同群體之間的信息流動,且傳播了人們原本不太可能看到的信息,由一個人的弱關系分享的信息不太可能被局限于小范圍內。因此,看到一個弱關系分享的內容,會導致一個人分享該信息的可能性增加近10倍。相比而言,由強關系分享的內容則只會增加6倍。簡而言之,弱關系最有可能向好友提供一些他們原本難以獲取的信息。
微信這種強關系和弱關系兼有的社交平臺,使得每個微信用戶都成為信息爆炸的引爆點。
二、微信帶來審美趣味的嬗變
(一)追求個性表達,從精英文化到大眾文化
在游離和隱匿的傳播方式的影響下,微信較之微博、博客等社交媒體更顯得個人化和私密性。而“朋友圈”這一概念,更是為高度的自由表達提供了一個“安全屏障”——這暗示了表達者:這并非一個公開場合,而更像是一場私下的朋友間的“談話”,政治限制、道德審判甚至是法律制裁將更難實行。
這與現代大學生的表達審美是相一致的,尤其是在經濟物質得以滿足的今天,自由和個性化的表達已經是以大學生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核心訴求,這與審美中的自由(無論是創(chuàng)作還是體驗)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微信中的表達也可以視為大學生群體關于生活和社會的“創(chuàng)作”,因為這與藝術作品一樣,都反映著這個時代的特征。
但正是微信公開度低的特點,使得大學生群體不會將之視為政治、時事深度討論的重要據點,反而會選擇分享對日常生活、體驗感悟、重要事件的記錄與表達。當然并不是說微信和朋友圈中就沒有時事新聞和政治觀點的交流,只要我們留心,可以很容易發(fā)現,那些會在我們朋友圈流傳的時事新聞和政治觀點,都直戳我們的痛點,與我們的利益相關。
這并不難理解,我們這一代的大學生,都是“80后”“90后”,與集體主義年代相去甚遠了,西方思潮沖擊的力量遠比我們所意識到的還要強大,比起關注集體利益,個人的利益才是我們的關注點。但當我們所處的“集體”或者說群體的利益受到沖擊的時候,我們也會捍衛(wèi)“集體利益”。這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大眾文化”力量,因為大眾文化從實質上說是與當代經濟發(fā)展相適應的一種市民文化。它一方面與精英文化相互區(qū)別相對應,另一方面也和傳統(tǒng)小農經濟社會的民間文化、通俗文化有原則上的差異。
這種區(qū)別和差異表現在大學生群體的審美觀照回到了自身,回到了個人生活當中。
(二)創(chuàng)作者與觀眾的雙重身份
在人類歷史中,“表達”曾是部分人的“特權”。這里的“表達”是指將基于對社會生活的思維成果,用包括但不限于語言、文字、造型等方式反映出來。漢謨拉比法典是表達,中國文人山水畫是表達,巴黎圣母院是表達,圣德列薩祭壇是表達,大眾媒體時代的電視節(jié)目也是表達。但法典是王權的精神象征,山水畫是士大夫的境界追求,教堂是宗教的崇拜手段,貝尼尼的雕塑是巴洛克時代的王室貴族彰顯財富的標志。就連“平民的電視”,也是“你播我看”的被動模式,但普通大眾的表達愿望永遠都會是美術史的發(fā)展趨勢,宋朝民俗畫的發(fā)展,荷蘭小畫派的出現,都是強有力的佐證。
互聯(lián)網的誕生給了普通大眾“表達”的權利和途徑,“當下互聯(lián)網已全面進入‘Web 2.0 時代……而 Web2.0 則以用戶的需求為中心,它實現了互聯(lián)網發(fā)展的‘以技術為核心向‘以人為核心的轉變”。從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普通大眾已經開始步入“創(chuàng)作者”的領域,但博客和微博還有意見領袖和“大V”作為信息中心,而微信則是真真正正去中心化,每個微信用戶都作為自媒體成為信息傳播節(jié)點。接受信息的同時傳播信息,并且成為創(chuàng)作者和觀眾。而表達欲強烈的大學生更是樂于兼任這兩重身份,在日常生活中將審美經驗和 日常生活緊密結合。
“‘日常生活審美化的突出表征是審美的泛化,或者說是審美的日常生活化,即消解了藝術和生活之間的區(qū)隔,我們在將生活轉換成藝術的同時進行著將藝術轉換成生活的活動?!被ヂ?lián)網給了大學生群體“創(chuàng)作者”的身份,使其掙脫了傳統(tǒng)的靜觀審美,從旁觀走向積極參與創(chuàng)作、積極參與體驗。這不得不讓人想起17世紀的荷蘭,新興的小資產階級群體——商業(yè)行會,在獲得相應的財富和地位之后,開始有了自己的表達訴求——請畫家替他們畫團體畫,懸掛在商行里供人參觀。不同的是,今天的大學生們,自己就是個人朋友圈的“畫家”,也是他人朋友圈的“觀眾”。
(三)注重社交互動,完型與“預設觀眾”愈發(fā)突出
比起博客與微博的公眾性,微信從一開始的產品定位就是“朋友圈社交”。雖然博客和微博也可以做到雙向互動,但當遇到公眾影響力大的輿論中心時,交流就可能后滯,也會存在信息不對等的情況。而微信就確實是做到了兩個個體雙向互動,以及兩個信息源互通有無。當然這是有前提的,它有一個“準入門檻”——要通過好友認證,成為指定對象的好友,并且要確認對象沒有使用微信的“朋友圈”限制功能。
“微審美作為一種‘非物質的審美化,正逐漸改變著藝術與生活、美學與現實之間的關系。微文化所營造的某種虛擬性,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現實世界的范本?!倍⑿诺耐耆鎸嵣矸菡J證,與現實生活圈已經完全重疊。對大學生群體來說,社交又是最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社會環(huán)節(jié),在使用微信時,尤其是在朋友圈分享時,已經是一種個人展示和形象管理,朋友圈所有的潛在的信息閱讀對象都是其預設的觀眾,而他的朋友圈就是一個“未完成的作品”,等待“觀眾”的“完形”——評論和點贊,當然這是表現出來的“完形”,而更隱蔽的完形在完成審美時就已經完成了。
三、微信帶來的審美危機
“碎片化、感性化、大眾化、便捷化等文化特點并不是后現代主義的特有表征,并不只是到了微時代,技術發(fā)展到筆記本電腦和智能手機后才出現的獨特現象?!钡拇_,在20世紀50年代,作為一種藝術流派和社會思潮,后現代主義便已誕生,但當時的任務是消除藝術和生活的邊界,“以批判現代文化的精神價值取向為宗旨的,否定本質主義、告別宏大敘事”。
促使大學生群體生活方式、信息獲取碎片化的原因,當然有科技的發(fā)展進步。信息革命帶來信息大爆炸,使得當代大學生接觸信息的數量呈幾何倍數增長,信息更新的頻率更快了,時事熱點就像是沙灘上的字跡,新聞的“浪潮”一沖刷,便湮沒在信息海洋之中。此外,自媒體時代去中心化的信息源點倍增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信息多樣繁雜的程度超乎人們的想象。
這一方面當然帶來了好處——信息的廣度和類型的多樣,但是在深度方面,確實深刻地改變了大學生群體的深度閱讀能力,以致“當今大學生已經不具備閱讀文本的能力”的判斷多有耳聞。從微信獲取冰山一角的信息,卻不會深入地去探尋海面下體積更大的“冰山”,“謠言”能夠擁有龐大的市場就不難理解了。
另一個讓我們憂心忡忡的便是流行于市場經濟的社會價值觀現象——消費主義,其主要原則是追求體面的消費,渴求無節(jié)制的物質享受和消遣,并把這些當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價值。這樣的價值觀重視審美體驗,重視消費體驗,并以觀眾的體驗作為本位。就像我們常說的:“顧客就是上帝?!庇绕涫且噪娪半娨暈榇淼拇蟊娒襟w,將審美不斷拉入視覺體驗的范疇。文字的想象體驗反而衰落了,我們仿佛能聽到年青一代在宣布:我們要視覺享受,要視覺沖擊,要視覺審美。然后,影像、圖片時代來臨,泛娛樂化時代來臨,“字太多不看”,仿佛不僅僅只是一句玩笑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