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1992年上海東方電視臺推出《東方直播室》,首開電視談話節目之先河,而中央電視臺1996年推出談話節目《實話實說》則掀起了全民愛談話的高潮。之后,許多電視臺、電臺紛紛效仿,各式各樣的談話節目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電臺、電視媒體已有超過200檔形式各異的談話節目。受眾面對如此多種多樣的談話節目,唯有具“誘惑力”的談話節目才能搶占制高點,贏得市場回報。本文從節目形式、題材、話題,嘉賓、主持人等方面出發,分析了談話節目具有“誘惑力”的最主要因素。
【關 鍵 詞】:談話節目;誘惑力;策劃;主持人
【作者簡介】:羅佳藝,女,佛山傳媒集團佛山電臺新聞中心編輯,記者,播音員,主要從事播音與主持研究。
【責編介紹】:傳馨,女,今傳媒雜志社編輯,主要從事傳媒理論和實踐研究。
談話節目,是當今社會比較“火爆”的節目形態之一。主持人、嘉賓、觀眾三者之間圍繞一個話題在言語上進行溝通交流。話題是節目的靈魂,主持人是節目的主線,主持人、嘉賓和觀眾之間的互動產生話題的升華、意見的表達、信息的傳播。具有“誘惑力”的談話節目應該無論是主持人的個人魅力、節目的內容形式,還是話題的選取、嘉賓的邀請,都應該相較同類型的談話節目而言,都是獨樹一幟的。
一、談話類節目的類型及其“誘惑力”
(一)談話節目的類型
如果將談話節目按內容分,有新聞信息類、人際關系類、綜藝娛樂類、專題對象類、情感類;如果以談話節目的形式劃分,則有聊天式的、訪談式的、論辯式以及綜合式四種,以節目人物角色劃分,有單口談話節目、雙口談話節目和群口談話節目等。
(二)談話節目“誘惑力”的重要性
“誘惑”解釋為引誘迷惑。相較傳播學中常用的“吸引”受眾而言,“誘惑”受眾,其目的性更強,“誘惑”在于主動出擊,目的性更強,大有“你要是每天不惦記著我,我決不罷休”之勢;而吸引則無明確的目的性,意喻“你愛或不愛,我都在這里”,大有“你要是不中意,還有后來人”之意。所以,具有“誘惑力”的談話節目能目標更明確的鎖定受眾,在眾多的談話節目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談話節目的“誘惑力”首先源于節目的策劃
(一)節目形式有創新
人人都愛喝“頭啖湯”,新鮮感、好奇心每個人都會有。從滿足受眾需求進行節目形式的創新,能達到喝“頭啖湯”的效果。北京廣播學院電視系副教授葉家錚認為,觀眾收視的普遍心理為:主人的心理,樂于交友的心理、參與介入的心理、需求信息的心理、娛樂消遣的心理等[1]。
《實話實說》首開電視談話節目的先河,實現那個時代草根平民上電視可望不可及的夢想。事實證明,在當時網絡還未大行其道之時,《實話實說》首創以平民草根為主的訪談對象,以主持人談吐為標志,以某種趨于真實故事講述或觀點表達等特征,足已造成獨特性、標志性以及轟動性的魅力。
節目形式創新還體現在,能根據受眾的需求,而適時作出節目形式、定位、嘉賓邀請,甚至場景等方面的改變、更新。湖南衛視今年1月在黃金時間(19:30)推出了國內首檔姓氏談話節目《非常靠譜》,但不到三個月,這個節目淡然消失了,時隔不到兩個月,經過了較大改變的《非常靠譜》悄然登陸湖南衛視周一24:00點檔。改版后的《非常靠譜》最大的一個改變在于:不再邀請歌星、影星戲說姓氏起源、典故,而是改邀請高校學者、文化學者侃侃而談聊姓氏起源和典故,另一個改變體現在錄制環境也有了不小的改變,主持人改站著主持變為坐著主持,現場觀眾也從遠離主持人的對面變成了緊密的圍繞著主持人和嘉賓,這兩大改變,不僅讓觀眾不用再“仰望”主持人,也沒了節目嘉賓“作秀”之嫌,受眾也從博學多才、出口成章的各位學者口中獲益匪淺。
(二)節目題材選取有突圍
如何實現題材的選取上有突圍,說白了,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這聽似簡單的話語,對于很多策劃團隊來說,卻不容易做到,這需要勇氣和膽量。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家丑不可外揚”,上海東方衛視去年1月4日晚上23:00開始正式播出的情感類談話節目《幸福魔方》則把很多家庭的“家丑”抖了出來,針對社會上出現的婚外戀,隱婚以及合租等等隨著社會發展出現的新問題,進行探討和歸納,從而引導當事人走出心理陰影,解決矛盾沖突。此外,也將視角對準了新成長起來的“80后”,勇敢的打破了中國人長久以來的精神桎梏,走進節目解決一個又一個家庭瑣事、愛情背叛、友情難題,毫不顧忌的將“家丑外揚”,更節目更具特點和個性,自然產生強大的社會沖擊力。
(三)節目話題有討論性
在談話節目中,節目中參與者基本上都是以話題為中心的,所以,在話題的選擇很關鍵,應該具有可討論性,如果沒什么可以討論,或者值得討論的點,那么,談話節目也就無法繼續。話題要想具有討論性,自然離不開受眾感興趣這個基本點,所以,從聽眾出發,萃取最新鮮、最受關注、最有爭議、最貼近生活的民生話題自然就會更受到受眾青睞。但凡引起聽眾興趣并積極參與的節目,其選題無一例外都是有社會現實意義的。牛肉干有嚼頭,吃后依然唇齒留香。一檔有誘惑力的談話節目應該像牛肉干一樣讓人回味無窮。讓人留有余味的談話節目關鍵在于話題的多元化挖掘和延伸,而這需要多方了解事件的人物,進行多元化的觀點碰撞、思想交流。談話節目——《一虎一席談》,首開群口談話節目之先河,節目中,不僅有當事人、各界學者、專家甚至還有名人嘉賓、普通觀眾,每一個話題,都能有6種不同身份的人,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開掘,讓人酣暢淋漓,痛快異常。
(四)選擇與討論話題“匹配”的節目嘉賓
匹配,一般指配合或搭配。為何要選擇與討論話題相匹配的嘉賓呢?嘉賓的出現對于活躍氣氛、豐富內容、增強節目的權威性有很大幫助,好的嘉賓能使節目事半功倍。在選擇“匹配”的嘉賓時要注意幾點:首先是嘉賓所在領域要切合話題內容,以便他們一展所長,自如發揮,優先選擇事件當事人,或者對話題很了解、見證或親歷者,其次,嘉賓應該是說話有條理、思路較清楚、吐字算清晰的,如果是電視談話節目,還會適當考慮容貌等方面,但容貌并非絕對因素;還有一點也很關鍵,那就是嘉賓的表達方式,有些嘉賓知識淵博平常也能侃侃而談,但是一進電臺直播間或電視錄影棚就會因為環境生疏而表達不暢;有些嘉賓在表達自己觀點時如同大學課堂傳授知識,沒有口語化的表達,甚至于觀點過于極端和前衛的嘉賓都會影響節目整體風格。
所以,在節目嘉賓的選擇方面,不妨多考慮知識淵博,閱歷豐富,還能做到口齒清晰、深入淺出、引經據典、風趣幽默的嘉賓。
(五)節目可實現多途徑銷售
俗語有云:“酒香不怕巷子深”。一個真正具有“誘惑力”談話節目不僅在播出時“有看頭”,播出后還“耐人尋味”,即可以加工成可放在網絡、手機、微博、iPod等數字媒體上傳播的成品,不過,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制成音頻、視頻節目,應該將節目的最精華的部分剪輯包裝,一般音頻節目時長3到10分鐘為宜,而視頻節目以半小時內為最佳。從2005年起12月12日起,美國著名廣播節目制作公司——杰出廣播公司向具有視頻播放功能的iPod一級個人電腦提供著名談話節目《拉什·林鮑》60秒的視頻片段。[2]而佛山傳媒集團屬下的佛山電視臺,將收視不錯的紀錄片《佛山故事》、談話節目《飛鴻茶居》制作成VCD、DVD等。
而佛山人民廣播電臺不僅在2008年成立了珠江聲音網,將全臺所有精品節目收錄其中,還將收聽率比較高的節目進行重新剪輯和編排后制成CD、視頻等,這些實效性不強、有價值、原創的節目加工被制成新媒體節目,一方面可以擴大節目主持人的影響力和品牌號召力,另一方面與新浪、搜狐等網絡媒介、移動、電信等通訊運營商開展合作傳播,也可創造節目剩余價值。
三、談話節目的“誘惑力”還源于主持人的“誘惑”力
(一)主持人要有積累
具有誘惑力的談話節目主持人會像一個魔法師一樣,控制著受眾不由自主的定時調頻,收看(收聽)這檔談話節目,節目中,主持人就某個熱點或某個事件針砭時弊,侃侃而談,讓受眾大快朵頤,如饑似渴的品嘗著思想盛宴,這一切,從何而來?當然來自主持人豐厚的知識。
談話節目主持人敏捷的思維與應變能力來源于知識的儲備。日本最著名主持人之一的筑紫哲也不僅擔任了TBS電視臺(株式會社東京放送)《筑紫哲也新聞23:00》的節目主持人、總編,還擔任了《周刊星期五》的編輯委員,他能身兼這兩項重擔,與他不斷積累知識和專業技能密不可分,所以,掌握必備的專業技能和基礎知識,才能使主持人具備理解、分析、判斷、洞察力,在節目前期做好話題策劃、資料搜集、訪問素材整理、編輯等方面的準備,在節目的主持過程中才能運籌帷幄,心中有數、以不變應萬變。
博學多才和智慧是相輔相成的,這也需要主持人在生活中有積累。央視主持李詠在他主持的談話節目《詠樂匯》里,主持中經常會出現由一個領域到另一個領域的橫向對比,正因為他涉獵藝術、文化甚至飲食等各方面領域,成為名副其實的雜家,才能厚積而薄發,給觀眾以豐富的聯想,也體現出李詠淵博的知識和睿智的溝通能力。
(二)主持人要當好傾聽者
談話節目,以說為主,并不意味著主持人說得越多越好,如果主持人不會說、而是找話說,那么,主持人則會說的越多,越容易讓嘉賓和觀眾產生不想說、不敢說、不會說的逆反心理。“好的節目主持人,更重要的是溝通作用,表現在他本人同觀眾之間的溝通,有時并不在于他自己講很多話,更重要的是一種心理上的溝通。”[3]上海東方衛視的主持人陳蓉在主持《幸福魔方》時,更多的是在傾聽故事,聽明白了事件的當事人在說什么,為何這么說,才知道要推進節目向縱深發展,該問什么問題?什么時候問最合適。所以,談話節目主持人要想取得人與人之間順暢、愉悅、有意義的溝通,首先要懂得傾聽,不是單純的聽,而是從對方的話語中聽出對方的需要。在佛山,無論是老佛山人,還是一些新加入佛山的外地人,都愛聽佛山電臺新聞頻率FM94.6的一檔叫做《今夜情為證》的夜間情感類談話節目,不是因為主持人邱靜的聲音有多好聽,也不是因為邱靜容貌有多迷人,有的人聽節目中的故事,有的人聽邱靜的處事哲學,還有的人愿意將自己遇到的人生困境與她分享。邱靜坦言,學會傾聽,會讓自己與聽眾之間貼的更近;學會傾聽,才會讓自己擁有了隨時把控話題方向、節目快慢節奏、交談分寸的基礎。
(三)主持人要善于觀察
人類學家阿爾伯特·麥洛賓對人際傳播中信息表達的情況作出研究后,得出結論,人們在交談時,傳遞一項信息的總效果=言語(7%)+聲音(38%)+面部表情(55%)。[4]所以,在談話節目中,非語言溝通技巧作為語言溝通技巧的輔助,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非言語信息,包括人體語言,身態語言,形體語言,行為語言等等。
在談話節目中,主持人不僅需要利用好自身的非語言信息表達自己,還應該讀懂嘉賓和觀眾的非語言信息,并善用這些非言語信息。這需要主持人善于觀察。所謂觀察,是指察言觀色。主持人在談話節目中要善于觀察嘉賓、觀眾的任何細微變化,包括衣著、言語、態度、神情、表情、行為、動作等細節,讀懂這些微表情,可以幫助主持人在談話節目更好的與現場嘉賓、觀眾進行交流,從而實現彼此在心靈、話題、事件等方面產生共鳴。
楊瀾曾說,“那些經得起反復回味的片段往往與成功結果無關,而是與過程相關的一個個困境,期待與現實的落差,當事人的彷徨無助,以及在苦捱中體味的細微溫情,這些才是人性的相通之處?!盵5]楊瀾之所以能與節目嘉賓產生良性互動,順暢溝通,并挖掘出一個個不為人知的故事,與她善于觀察細節,善于發現細節,善用非語言信息有著直接關聯。
(四)主持人要當好導航者
在談話節目當中,話題如同一根線一樣,讓場內的嘉賓、場內外的觀眾串起來。那么就需要主持人有一定的技巧將這幾個關系巧妙連接起來。談話節目現場由主持人、嘉賓、觀眾三方共同支撐,主持人應作為“導航者”。[6]
這種技巧表現為,首先分清楚誰在前、誰在后,其次弄明白誰是主、誰是輔,不能喧賓奪主,做到適時提出或結束話題,讓討論根據適時深入推進或淺嘗輒止。那么談話節目主持人需要從選題的角度、嘉賓表達方式、觀眾觀點、話題談論的進度等方面進行把握,在避免討論可能出現的引發矛盾沖突甚至法律糾紛的問題的同時,還要能使談話各方直抒胸臆,當兩者發生矛盾的時候,主持人扮演的導航者的角色就很重要了。以嘉賓談話方式為例,主持人要做好“導航者”,首先要知道每期嘉賓談話方式的強項和弱項,一般善于歸納總結的嘉賓會使節目聽起來條理清晰,但可能會稍顯枯燥;而善于鋪開講、隨性發揮的嘉賓會令節目生動有趣,但是會給人主題不明的感覺。那么主持人,要根據話題的推進節奏,對需要發散的話題,實時引導善于發揮的嘉賓先行展開探討;而遇到政策性強的話題,而應該引導善于總結歸納的嘉賓做適合有條理的分析。主持人想當好嘉賓的導航者,可以對他的表達特點、語言風格、研究領域、麥前狀態等方面做一定記錄,建立相應的數據庫,定期進行總結、更新、調整,以便在今后的節目中有目標地選擇。那么,主持人做到在談話中穿針引線、因勢利導,又巧妙控制和調節現場氣氛,豈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了。
(五)主持人樹立獨具個性的口語化語言
口語化,即:口頭語言化。每個主持人都會有自己的口頭語言,它能反映出每個主持人的個人魅力和個性風格,也是主持人思維能力,知識水品的展現。我們之所以要強調,主持人在主持談話節目時要口語化,一方面可以拉近與嘉賓以及觀眾之間的距離,消除陌生感,產生親近感,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樹立主持人的個人品牌以及風格,幫助談話節目樹立節目品牌,讓節目更具“誘惑力”。
在廣東,有一個家喻戶曉的主持人陳揚,長相普通,個頭不高,但卻以犀利的言辭、敢說敢言,作風強硬、平民化、獨特的個性魅力受到市民熱捧,陳揚受熱捧,與他擅長用粵方言拉家常道理短分不開。正因為他的品牌號召力,其后擔綱主持全國唯一直播的電視生活題材談話類節目《求其但是 生活空間》,僅一個月的時間就創造出廣東地區超過3點的收視率。
四、結 論
一檔具有“誘惑力”的談話節目,需要策劃團隊和主持人共同努力,它主要體現節目形式有創新,節目題材選取有突圍、話題有討論性,應該選擇與討論話題“匹配”的節目嘉賓,實現節目可多途徑銷售,選擇知識豐富、專業技能扎實、善觀察、樹立個性語言的主持人等。
參考文獻:
[1] 葉家錚.視傳播的藝術[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88.
[2] 傅珊珊.廣播節目運營實務[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8(1).
[3] 艾豐.載話說節目主持人[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
[4] 周靖.語言交際的藝術[M].北京:華文出版社,1995.
[5] 楊瀾.楊瀾訪談錄2007[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6] 陳虹.節目主持人傳播[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