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妍
摘 要:危險廢物貯存對于環境有著一定的影響,我們在生活的過程中必須要重視對于環境的保護。因此,必須要重視危險廢物貯存環境影響后的評估工作,這樣才能夠充分的保護環境,使危險廢物對于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本文是以某市的危險廢物貯存環境后評估工作為例進行相應的分析,對于其中的工作要點進行闡述。
關鍵詞:危險廢物;環境影響;工作見解
環境保護部門對于廢棄物的貯存有著相關的規定,必須要根據具體的環境評價標準來確定危險廢物貯存環境的影響,對于貯存的位置與人群的距離進行相應的分析,保證其對環境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也不會影響周圍人民的生命安全。本文是對某市的危險廢物貯存環境影響后評估工作為具體的實例來進行相應的分析,為環境保護工作作出貢獻。
1 環境影響后評估工作存在的問題
1.1 技術標準不完善
國家法律法規對于環境影響后評估并沒有明確的規定,也不屬于環境影響評價法中的內容,相關的制度在建立的過程中,忽視了環境影響后評估工作的重要性,而且環境影響后評估工作還存在著嚴重的違規行為,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難以開展相關的工作,而且這一工作在開展的過程中,必須要明確環境影響后評估工作的重要內容,在這樣的情況下,才能夠充分的保證環境影響的科學性與準確性,在工作的過程中,必須要充分的保證整個工作的科學性,但是技術標準不規范卻像是其中難以解決的問題,也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內容,必須要加以重視。
1.2 后評估報告評價的對象混淆
一般的情況下,后評估報告評價對象主要是對已經建成的項目來說的,而且利用現有的法律對于整個運行項目的審批、運行以及環保驗收等環節進行充分的分析,在分析的過程中,一定要明確這一過程的科學性,除此之外,還要對現有的項目進行相應的調查,充分的保證周邊環境的質量使得危廢企業環境防護距離有著明確的標準,在環境建設的過程中,必須要根據具體的標準對整個環境的運行情況進行充分的分析,但是在實際的評價工作中,有很多的環節都不符合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標準,尤其是在項目建設與運行的過程中,這樣就必須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來解決,對環境可能受到的影響進行預測與評估,從而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但是在環境影響后評估工作進行的過程中,極容易產生混淆的現象,出現不必要的預測環節,產生了一定的經濟損失。
1.3 企業對于后評估工作的目的不明確
對于一些從事危險廢物經營活動的相關企業必須要進行環境影響后評估工作,在評估工作進行的過程中,一定要對貯存環境的防護距離進行科學的分析,保證防護距離不會威脅到周邊人民的生命安全,在經相關部門進行審批得到相應的備案意見之后才能夠申請廢物經營許可證,這一環節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要對環境防護距離進行確定。但是目前有很多的危險廢物經營企業并不了解這一環節的基本目的,這樣就與后評價環境工作混淆,認為只要進行后評估工作就能夠將環保問題全部解決,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將企業開展后評估工作的根本目的進行了曲解。
2 環境影響后評估報告的技術性評估要點
2.1 企業現狀的回顧性評價
2.1.1 企業的概況
主要包括企業的平面布置、地理位置、發展歷史、環保驗收情況、現有項目的環評審批結、核準經營的范圍、類別、批復的內容和歷史環評批復的情況等,還要對近三年來的產品實際處理情況進行相應的分析。
2.1.2 現有的污染源以及污染防治措施的分析
廢水主要包括生活污水。生產廢水和初期的雨水等,要對近三年的廢水監測情況進行詳細的分析,尤其是排水管網無法接駁的相關地區,是否達到了某市污水排放的相關標準。某市的廢水污染源主要包括無組織的廢水源和有組織的廢水源,這些廢水源在按照相關的要求進行處理之后,必須要經過15m以上高度的排氣筒進行相應的排放,在排放的過程中,也需要進行一定的監控,否則就會出現極大的問題,如果是無組織廢水,那么就要按照相應的工序來進行排水。
噪聲主要來源于機械生產設備,設備須布置在專用的設備房內并進行吸聲、隔聲及減震等治理措施,確保廠界噪聲達到《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2008)要求。
2.1.3 存在的環境問題
通過工程分析,找出企業現狀廢水、廢氣、噪聲和固體廢物處理中存在的問題及環境風險,提出整改措施。例如,企業生活污水經三級化糞池預處理后直接排入已超標無容量的河涌,則應改進污水處理工藝后,確保生活污水達到某市《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一級標準后排放,或者企業內部利用不外排。
2.2 環境防護距離的確定
2.2.1 大氣環境防護距離
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大氣環境》(HJ2.2-2008)推薦模式中的大氣環境防護距離模式計算各無組織源的大氣環境防護距離。計算出的距離是以污染源中心點為起點的控制距離,超出廠界以外的范圍,即為現有項目大氣環境防護區域。當無組織源排放多種污染物時,應分別計算,并按計算結果的最大值確定其大氣環境防護距離;對于屬于同一生產單元的無組織排放源,應合并作為單一面源計算并確定其大氣環境防護距離。
2.2.2 衛生防護距離
根據《制定地方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技術方法》中的公式計算衛生防護距離,確定在正常生產條件下,無組織排放的有害氣體自生產單元邊界到居住區滿足GB3095與TJ36規定的居住區容許濃度限值所需的最小距離。
2.2.3 環境防護距離及其可達性
由大氣環境防護距離、衛生防護距離、事故風險防護距離組成的最大包絡線范圍即為企業危險廢物貯存的環境防護距離,后評估報告須說明該包絡線范圍內是否存在常住居民居住場所、農用地以及其他環境敏感對象,明確企業廠界到最近居民點的直線距離,并提出規劃調整的建議。需注意環境防護距離是從污染源中心點算起的最大包絡線范圍,不是從企業廠界算起。
3 技術評估工作程序
主要工作程序為技術初審——專家評審——報告修改——技術審查合格后出具意見。其中,技術初審針對企業現有項目否有重大環境制約因素;專家評審需到企業進行現場踏勘,專家現場進行提問并出具專家組意見,專家涉及廢水、廢氣、固廢、生態及綜合評價等專業;技術審查重點包括工程分析內容是否清楚、環境現狀評價及環境防護距離計算是否符合環評技術導則要求、環境防護距離是否可達等。
4 結論
對危險廢物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已經成為當務之急,雖然我國在這一方面已經取得了不少的成績,但也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因此,必須要重視環境影響后評估工作,為后期的治理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李杰文.危險廢物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引入環境監理的探討[J].綠色科技,2013,20(1):77-78.
[2]王琪,黃啟飛,閆大海,李麗.我國危險廢物管理的現狀與建議[J].環境工程技術學報,2013,3(1):1-5.
[3]彭波,王潤群.危險廢物的環境評估及處理技術現狀[J].現代農業科技,2009,23(8):269-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