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徐湘+馬曉蓉
摘要: 在如何達到知識融會貫通的方法和路徑上有著精通和博通的區別。古典博雅教育強調以古希臘文和拉丁文閱讀經典的文史哲名著,通過深度的閱讀與解讀達到“自由人”的修養,此為精通模式;現代博雅教育主張教育內容不僅限于文史哲知識,所有知識都具有博雅的價值,通過兼容文理科的課程體系來達到博雅教育的目的,此為博通模式。哲學家甘陽在中山大學的博雅教育改革主張回到古典博雅教育,物理學家錢致榕在臺灣政治大學進行的博雅教育改革主張回歸現代生活,這是現代精通與博通模式的案例。精通與博通路徑不同,一個在于“精”,一個在于“博”,其共同點在于“通”;無論是精通還是博通,它們的共同歸屬是其教育理念與方法都需要回到“自由教育”的原初意義,即教育是為了人的自由發展,所教的知識應成為學生的“自由知識”和“個性化的知識”,并合理建構其知識結構。
關鍵詞: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古典博雅教育;現代博雅教育;精通模式;博通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6)06-0050-07
古典博雅教育與現代博雅教育并不只是名稱上的差異,在知識的融通方式上,兩者之間區分明顯。從歷史的發展來看,博雅教育產生于古希臘的“自由民”以上的教育,留給后人“自由知識”的理性傳統與教育方式,主要體現在文史哲知識的原著閱讀與深刻理解上,我們稱之為“精通”教育模式?,F代博雅教育產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隨著自然科學知識也成為“自由知識”和“自由學科”,隨著現代知識爆炸的挑戰,知識之間的融通與貫通成為時代的主題,在課程與教學目標設計與實施上,各學科知識之間的融通成為努力的方向,我們稱之為“博通”教育模式。本文主要從歷史與現實的角度探究兩者的不同路徑與共同歸屬。
一、精通與博通的歷史考察與不同特征
古典博雅教育和現代博雅教育在培養路徑與課程體系上,呈現出不同的模式,其一是精通模式,其二是博通模式。精通模式強調課程的少而精,表現為文史哲知識為核心的體系,教學主張經典著作的閱讀和解讀;博通模式強調課程的博與通,表現為文理兼備的融通體系,教學強調廣泛的閱讀。從表面上看,精通與博通僅僅是知識融通路徑的不同,但實質上兩者之間存在價值取向、知識追求等方面的差異。因而,我們有必要上溯歷史的長河,從博雅教育發展的過程中考查兩種不同融通方式并分析出它們不同的特色。
古典博雅教育源于古希臘,當時的“七藝”即博雅教育課程,“七藝”也稱之為七種“自由藝術”或“自由知識”。博雅課程蘊含了人與知識之間自由關系問題的探討,亞里士多德對此作了詳細的論證。他認為所謂自由,就是免于實用性的束縛,“不論現在,還是最初,人都是由于好奇而開始哲學思考,……如若人們為了擺脫無知而進行哲學思考,那么,他們是為了知而追求知識,并不以某種實用為目的。”[1]什么樣的人享有這樣知識追求的自由呢?那只有自由民以上的人。亞里士多德認為知識對應于相應的人類層級,比如思辨科學對應于哲學家,實踐科學對應于自由民,創制科學對應于技師[2]?!白杂芍R”或“自由藝術”是少數人享有的,博雅教育有著“高貴的”意義。
正因為如此,經過中世紀對于人的身份的強化,十八世紀英國的博雅教育又有著“紳士的”意義。盡管十八世紀的英國已經告別了奴隸社會,但是奴隸與自由民相區別的觀念卻流傳下來,于是,就有了紳士教育首先是對貴族的教育,而所謂自由指的是:“不被奴役的;不被強迫的;不受限制的;被許可的;被允許的;開明的;率直的;坦白的;沒有保留的;慷慨的;不節約的”[3]??梢?,這種自由是一般平民無法享受到的,依然有著等級觀念的英國博雅教育只能是少數人才能享受到的,它有著“適合于紳士的”、“慷概的”、“文雅的”等意義。
從教育學角度而言,精通模式體現出以下特征:首先,課程體系體現人文學科的價值。按古希臘人的理解,“七藝”都是人文學科,是為了人本身的自由發展而設立的,即使像數學這樣與當今自然和社會科學應用極其相關的學科,古希臘人也認為是為了人本身的。所以,畢達哥拉斯明確地說“數學是智慧的體操”。古典博雅教育強調以古希臘語和拉丁語閱讀經典著作,而古希臘語和拉丁語除了能訓練心智之外,并不能適應社會的職業要求,可見為了人本身的心智發展,養成人的自由德性是精通模式追求的價值,人文學科追求的就是人本身的目的,而不是其他實用目的。
其次,課程內容主要以文史哲知識為主。古希臘的“七藝”都屬于那個時期的哲學,哲學即探究事物根本原因的學問,也稱之為“自由知識”或“自由學術”。亞里士多德率先提出“自由學術”的觀念,他說,人“探索哲理只是為想擺脫出愚蠢,顯然,他們為求知而從事學術,并無任何實用目的”。“只因人本自由,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所以我們認取哲學為唯一的自由學術而深加探索”[4]。在亞里士多德看來,物理學依然屬于哲學,那就是自然哲學。后來,這一觀念一直延續到18世紀。直到自然科學迅速發展,獲得了完全獨立的地位以后,自然哲學才只是專門研究科學與技術的哲學問題。很長的一段時期內,博雅教育只關心文史哲知識,即使是自然科學的問題,也是以哲學知識的觀念存在的,博雅教育課程主要以文史哲知識為主。
再次,以古希臘語和拉丁語閱讀與解讀經典為主要的教學方法。對于文史哲知識的學習,經典著作的閱讀才是最重要的。古典博雅教育認為對于經典的閱讀離不開經典作家原有的語言形態,即古希臘語和拉丁語,“到十九世紀末為止,美國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主要掌握在希臘語和拉丁語教師的手中?!盵5]經典著作本身蘊含了人類的智慧,與經典作家也就是智慧之人的交流只有通過名著的閱讀才能完成。經典著作的閱讀,不僅獲得文字材料,還養成理論修養:不僅獲得結論,還收獲思維的方法。正如恩格斯強調的,學習哲學并沒有什么捷徑,只有在經典著作的閱讀中才能獲得其理論修養。
最后,課程與教學目標和職業無關。文史哲知識由于是以人本身為目的的,所以它不關心職業的要求。古希臘的博雅教育就是培養自由民的教育,十八世紀的英國博雅教育以培養紳士為目的。無論是“七藝”課程還是紳士教育課程都不關心職業的要求,因為按照亞里士多德的知識分類,理論知識研究事物的根本原因,實踐知識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技術知識是關于操作性的知識。他認為最為重要的是理論知識,“學園”里教導的主要是理論知識,研究理論知識的人是“哲學王”,它們遠離以技術為主的職業要求。事實上,職業教育“最初采用學徒制,19世紀隨著工業的發展,一些歐洲國家開始采用學校教育形式,一般設立中學階段的職業教育和職業補習學校。”[6]很長一段時間內,博雅教育課程目標與職業和職業教育無關。
直到十九世紀末,古典博雅教育一直在歐美延續,但是悄然的改變率先發生在美國,現代博雅教育在美國萌生。首先,現代博雅教育不是“高貴的”教育,而是普通人都需要接受的教育?!笆艿絾⒚傻墓駥⑹亲钫鎸嵰饬x上的自由人。他知曉自己的權利,也理解他人的權利;他知道,他自己的利益與那些權利的保存密不可分,因此,他將如同保護自己的權利一樣保護別人的權力?!盵2](p252)可見,這里的自由是每個公民都享有的,而不是古希臘時期僅僅只為自由民享有的權利?!熬窒抻谏贁等说慕逃^念已經失去了任何可能的正當理由,事實上,這種觀念正在消失,……liberal education不可能再是少數人的特權。因此,它必須向所有人開放,必須為任何文明的人類社會的成員所共享”。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美國興起了一項“自由教育”和“通識教育”運動,代表人物赫欽斯等人認為在民主社會中,每個人都是“自由和平等”的,顯然這種教育是基于公民平等與政治自由的。其次,自由、解放成為現代博雅教育的目標。在論述自由技藝時,赫欽斯等人也總是將其與自由、解放等觀念相結合,自由、解放成為博雅教育的最高目標。新托馬斯主義者雅克·馬里坦指出,“教育,尤其是自由教育,在本質上是培植、解放、形成、裝備理智,即為理智德行做準備”[2](p254)。馬里坦已經認識到,對自由教育做“高貴的”、“適合紳士的”理解是不合理的,現代社會是民主社會,每個人都享有博雅教育的權利。于是,古典博雅教育的精通模式向現代博雅教育博通模式轉型。
從教育學的角度加以總結,博通模式體現出以下幾個特征:首先,古典語言失去了課程中的壟斷地位。美國開國元勛本杰明·富蘭克林在《有關費城青年教育的建議書》中開始設想完全不教授古典語言的學校。但是,他的設想遭到“有錢人,有學問的人”的反對,在做出妥協后,富蘭克林轉而主張將古典語言與實用學科結合起來[7]。后來,一些學院采用選修課制度將古典語言作為選修課程來對待,1869年斯沃莫爾學院徹底貫徹了選修課制度,學院規定藝學士學位只需要兩年的拉丁文,希臘文則完全是選修;1914年,賓吉法尼亞大學全體教師討論通過同意將“藝學士”授予那些沒有選修古典學的學生[2](p256-257)。這樣,就使得作為博雅教育靈魂的古希臘語和拉丁語失去了其核心地位。
其次,自然科學等現代知識成為核心內容。1858年,托馬斯·希爾在母校哈佛學院發表“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主題演講。他認為博雅教育應當包括五大分類:神學、心理學、歷史學、自然史、(包括化學和機械科學、生物學、植物學)、數學,古典學不能代替自然科學的學習,完全建立在古典學基礎上的教育肯定是有缺陷的[2](p257-258);大學應該向人民提供“博雅文化”,而這種文化并沒有階級和階層的意義,主要是指一種百科全書式的寬廣文化。20世紀的美國,近代自然科學名正言順地成為“自由學科”,在教育實踐中,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成為博雅教育的內容。芝加哥大學將全部知識分為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生物科學、自然科學四大領域,并按照四大領域設計博雅教育課程,這成為美國大學博雅教育的典范[2](p259)。
再次,各科知識的融通成為現代博雅教育的目標。為了達到對世界的整體認知,需要將知識融通為一個整體?,F代社會最大的挑戰之一便是知識的分化與爆炸,為了達到對知識的統一理解,各科知識之間的融通就成為教育學研究的主題。一方面追求各科知識的基本結構,就像教育改革家、心理學家布魯納強調的一樣;一方面追求教育方法的變革,如在實踐中學習,將知識綜合應用于問題解決的過程中。英國大學的學院制教學將不同學科的學生混合編排在一起,并指定名師指導其學習,就是現代知識融通教學方式的實踐。多方面的探究都是為了達到知識融通的目標。
二、精通與博通的現代案例與實踐反思
精通模式承襲著古典博雅教育的理念,博通模式則堅持現代博雅教育方略,兩者之間有著明顯的區別。在現代大學博雅教育改革中依然有著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其一是堅持精通的取向,認為只有在古典語言的學習中,通過經典名著的閱讀才能達到博雅教育的目標;其二是博通的取向,認為必須融通文理科的整體內容,才能達到博雅教育的修養。
哲學家甘陽在中山大學的博雅教育改革就主張回到古典的博雅教育中去。而物理學家錢致榕在臺灣政治大學的博雅教育改革則堅持現代博雅教育的博通路徑。這是兩個現代社會背景下的精通與博通教育模式的案例。在此,我們對兩個案例進行實踐反思與分析。
中山大學博雅學院隸屬于高等人文研究院,作為中山大學博雅教育改革的試點單位,2009年,博雅學院開始招生,“博雅學院本科學制貫徹跨學科跨領域的精英教學方式,著重培養具有寬厚人文社會科學綜合基礎并有較強適應能力的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素質人才?!薄皩W院的教學方案參考國外博雅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 )的經驗,課程設置貫徹“少而精”的原則,每學期主要課程一般為4~5門,但每門課均有大量閱讀和作業。學生在四年本科期間將廣泛深入地研修中西方文明傳統及其經典著作,必修古漢語、古希臘語與拉丁語等古典文明語言,兼修藝術理論及其技能。”“首屆與第二屆畢業生大部分進入國內外名校攻讀研究生,其中近半獲‘直博生資格。他們攻讀的學科領域分布非常廣泛,包括: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中國史,世界史,中國文學,外國文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等?!盵8]從課程體系來看,博雅學院的課程中,文史哲知識占課程的絕大部分。除了公共課的大學文科數學以外,幾乎看不到任何自然科學的課程[9]。可見,該學院依然遵循著古典博雅教育的辦學理念,并沒有考慮現代美國的一些博雅學院沒有把古希臘語與拉丁語作為必修課,并沒有兼顧自然科學也是博雅課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這一事實。
甘陽模式幾乎是在恢復古典的博雅教育課程與教學模式,由于他強調博雅學院是為了培養無專業的精英,因而引來一些社會爭議:一方面對課程設置中極為罕見的古希臘文和拉丁文的出現表示不理解,一方面對培養無專業的精英也無法完全接受[10]。其實,完全的古典博雅教育即使在西方也已經有所變革?,F代美國博雅學院的課程中也并沒有把古希臘語和拉丁語作為必修課程,而僅僅是作為選修課程,他們認為這些古典語言僅僅只是作為學術研究的一個方向,并不能作為博雅教育的必然選擇。
由此可見,甘陽模式特別強調回歸到古典的博雅教育,對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其“少而精”的課程與教學方式也對學生的學術修養十分重要。但是,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自然科學知識已經成為現代人必備的學養,如果在本科階段就采取只重人文科學課程與教學的精通模式,必然使學生過早地偏向于文科而對理科的知識了解甚少,不利于學生全面知識的修養。甘陽模式特別強調培養做學術的精英,從兩屆畢業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來看,的確達到了培養目標。但是,考取的研究生主要是人文和社會科學方向的,并沒有自然科學方向的,而且純粹學術人才的培養按照現代大學教育的慣例應該到研究生階段才加以實行,在本科階段就要求學生成為學術人才,無疑只能犧牲他們寬厚知識的教育和修養。
物理學家錢致榕教授在臺灣政治大學博雅書院作為總導師主持了博雅教育改革,該項改革借鑒了西方現代博雅教育改革的經驗?;诂F代科學技術知識發展,技術的變化越來越快,一些學校把術科知識作為追求的目標,導致學生畢業即知識老化的現實,錢致榕認為應該加強學科基礎知識的學習,養成學生自學能力以及創造能力等優良品性?!艾F代社會瞬息萬變,錢致榕擔憂,術科知識容易被取代,往往大一學習的知識,畢業后已經落伍。他認為,推動博雅教育能讓同學們兼備文理學科知識,同時培養自學能力、創造力,如此從學校畢業之后,才能不斷自我學習,成為‘50年不落伍的人才?!睂τ谡髸簭娬{的“博雅教育”,錢致榕有自己的解釋:“所謂博雅教育是一種教育理想,博是指廣博的知識,而雅則是高雅、高品味。”這樣,他明確主張兼通文理的課程體系,并強調教學應該將知識體系與方法很好地結合起來?!皩W科基礎知識具備不易改變之核心價值;術科應用知識則應符合產業需求,兩者不可偏廢。教師在通識課程教授的是‘宏觀知識框架,從大方向討論各種基礎學問,如物理、心理、社會、政治等,幫助學生在知識領域縱橫四方;‘文理并重,才能兩條腿走路,才能走得瀟灑、走得遠”[11]。
在課程實踐中,政治大學倡導先導性課程,強調“社群教學”概念,即一門課程由相關院系的老師共同開設,教師混搭,學生也是混搭的,希望以此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同時落實“大班授課,小班討論”。2008年成立政治大學博雅書院,2009年成立“博雅榮譽實驗班”,從學生的書寫表達、思維辯證與批判思考等方面設計課程,融入書院“活動導向學習”理念,由學校補助選送至國內外進行專題研究,學生須在大三前完成田野調查、撰寫論文,以養成學生運用知識、創造價值并關懷社會的政大特色。
應該說,錢致榕在臺灣政治大學的博通教育模式,試圖打開文理之間的隔閡,努力使學生獲得學科基礎知識的寬厚修養,是現代博雅教育改革的一個很好的嘗試。從課程設計與安排來看,“先導型課程”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因為這些課程強調打通學科之間的界限,一門課程由不同院系的老師來完成,“大班授課,小班討論”。在討論過程中,不同院系學生也是混搭在一起的,這樣可以使不同學生達到博雅教育之修養。在這個意義上,博雅就是博通。而其博雅書院“博雅榮譽實驗班”的學員,則從學生的書寫表達、思維辯證與批判思考等方面設計課程,融入書院“活動導向學習”理念,通過課題研究,完成田野調查、論文撰寫等任務,突出學生反思與社會關懷的特色。任務型課程與教學設計,則主要為了學生內化自己所學的知識,使學生養成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但是,該模式實施起來的難度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課程組織與師資培養。首先,從課程組織來看,一門課程由不同院系的教師來上,會帶來課程組織與整體協調的問題。畢竟,一門課程的整體性需要保障,至少應該在一個邏輯主線和理念下進行,不然也會給學生的知識和邏輯組織帶來挑戰。討論的主持和組織也并不輕松,無論怎樣,討論需要回到它的主題,而不同系科學生在一起討論問題時,不同知識背景可能使他們在討論過程中不在一個問題域中發表自己的看法,由此使討論的議題不集中,因而很難達到討論的目的。其次,從師資的培養來看,課程的實施需要對教師進行相關的培訓,教師之間需要了解博雅教育的目標,需要了解自身教學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地位,需要教學中的協調與合作,這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三、精通與博通的不同選擇與共同歸屬
歷史的追溯與現代的案例告訴我們:在知識融通和人的素質養成上,有著精通與博通兩種不同的路徑和模式。所謂精通,就是以少而精的課程,深層次的閱讀達到融通的教育目標;所謂博通,就是以多而廣的課程,廣泛的學習,達到融通的追求。兩者之間雖然路徑不同,但他們都有著共同的目標,那就是“通”,就是使知識成為人們內在的整體性修養,“天地萬物通盤予以考慮”的形而上學情懷依然是我們的理想。
精通與博通模式的歷史考察讓我們明確:第一,古典博雅教育與現代博雅教育都發端于古希臘時期的“自由教育”。兩者恰好表現了西方的理性傳統與教育文脈。博雅教育是從“liberal education”(自由教育)翻譯過來的,而現代博雅教育則是在繼承古典博雅教育精神的基礎上完成了知識教育面向普通大眾的轉向,這是西方理性傳統與精神在教育上的體現。第二,古典博雅教育與現代博雅教育主張的精通和博通教育模式符合歷史的必然。古典博雅教育選擇精通模式依賴于人類知識總量不大,知識并沒有分化,教育目標是培養少數社會精英,經典閱讀就可以解決整體人文修養這一事實?,F代博雅教育采用博通教育模式則因為人類知識總量爆炸式增長,知識分化明顯,教育目標是培養杰出的公民,文理兼通成為現代人的素養與要求。第三,古典博雅教育與現代博雅教育課程與教學模式的合理性。精通模式課程的少而精原則,是因為古典時期知識內容總量不大,經典著作即可以涵蓋總體內容框架(如七藝,六藝,四書五經)。采用古典語言進行深層次的閱讀與解讀的教學方式,則是因為文史哲知識在于把握思維方式形成人文修養,而思維方式與人文修養最好的學習方式是與原作者在相同的語境下的精神對話(恩格斯一再強調哲學的學習是原著的閱讀)。博通模式課程的廣博原則,是因為現代知識總量擴大,要達到對知識總體的理解需要廣博的知識構架,現代著名的哲學家往往也是科學家,康德、馬克思、愛因斯坦都是這樣的理論大家。文理兼通的教學模式,如文理兼通的學院制教學與管理模式從實踐上論證了文理兼通的可行性。
精通與博通模式的現代案例則讓我們困惑:為什么在現代已經沒有古代社會精通教育模式條件的情形下,依然還有人堅持古典博雅教育精通模式呢?在現代社會,怎樣的教育方式才能讓學生達到精通要求呢?雖然甘陽先生遭受到各種批評,但他堅持認為“文理兼通”是一個偽命題[12],他對現代博雅教育的博通模式持懷疑態度,認為文理兼通的標準是什么并沒有一個說法。在現代社會如此浮躁的生存狀態下,閱讀經典才能使人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成為有獨立人格與意識的人。錢致榕先生的博通教育模式取得了很好的經驗,但博通教育模式的困境依然清晰可見。怎樣的教育程度才可稱之為“博通”,怎樣的課程體系與課程組織才是有利于博通的?尤其在文理兼通上,課程的組織與教學的進程還需要接受各種挑戰。
博雅教育一直是人類的理想,是那種“天地萬物通盤予以考慮”的勇氣和智慧的訴求。現代人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學科知識發展迅速,導致人們很難在知識面前達到相互通達和理解。具體表現為文科學生對理科知識幾乎不能理解,而理科學生則因為知識的限制,缺乏人文修養。所以,現代博雅教育還是想通過教育教學的努力達到學生素質的提升,達到對世界的圓融理解,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社會擔當、有豐富理解力和自學能力的人。
甘陽先生認為文理兼通是一個“偽命題”主要是從文理兼通的標準無法落實,實踐起來十分困難來說的。但從時代的要求看,文理兼通卻是十分自然的,因為,“天地萬物通盤予以考慮”在現代就必然表現為文理兼通,沒有文理兼通,現代人無法理解科學日益發達狀況下的現代知識體系,無法理解縱橫交錯的理論構架。現代知識,從宏觀的理論建構到微觀的應用解釋,從方法論的形成到各種方法的靈活應用,哪里能離開文理兼通呢?
雖然甘陽模式受到批評,但他堅持在現代博雅教育背景下的精通路徑還是引起我們深思:知識的融會貫通不僅僅只有廣博的路徑,現代博雅教育實踐中的博通模式,是不是有偏頗之嫌?在現代博雅教育背景下,精通也是一種必備的要求?,F代博雅教育的內容,如果沒有一定的深度,沒有一定量的閱讀,而僅僅只是強調廣博的標準,是不是很難達到融會貫通的要求?在現代博雅教育改革的語境下,我們不僅面臨知識的廣博構架問題,還面臨知識的深度挖掘問題。而深度的挖掘是現代博雅教育實踐中比較忽視的。
古典博雅教育采用精通模式,現代博雅教育采用博通的模式,它們的不同之間處,一個在于“精”,一個在于“博”;它們的共同點是“通”。知識融通、人格健全、個性全面自由發展依然是“通”之主題。拋開古典精通路徑中把人分成不同層級的做法①,精通和博通的博雅教育都是想通過知識的融會貫通達到健全人的修養,都是為了人本身的發展。怎樣達到“通”的要求呢?從理論上來看,要達到“通”的要求,精通與博通的路徑都需要回歸到“自由教育”的理性傳統,回歸到“自由教育”的本意,這是精通和博通模式的共同歸屬。在此,我們也不能提供一個普遍性的解決方略,而是從人與知識的關系角度對這種共同歸屬加以說明。
第一,讓知識成為“自由知識”?!白杂芍R”思想來源于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雖然“自由知識”或“自由學術”主要指自由人才能享有的知識,但是他論述“自由知識”的本性,及其與人本身的關系的觀點卻值得我們很好地借鑒。他認為,自由知識是關于事物的根本原因的知識,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原理性知識。自由知識以自身為目的,所以其價值是永恒的,不會因為外在目的或功利要求而失去價值。在自由知識的研習過程中,人們往往是專注的,表現為“為知識而知識”,“為學術而學術”,這樣的知識是最為養育人的。
但人們總會需要學習應用性或操作性強的一般知識,怎樣使這些一般知識提升為“自由知識”呢?那就是理智的作用,理智“滲透進知識”,“作用于知識”[13],所以大學的目的也在于理智的訓練。赫欽斯這位在20世紀使芝加哥大學一躍而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校長強調道:“理智訓練以及大學教育的真正而且充分的目的不是學問或學識,而是建立在知識基礎上的思想或理智”,“正確地說,學院或大學的作用是嚴格意義上的理性作用?!盵14]
所以,無論是精通模式下的文史哲知識,還是博通模式下的文理兼通知識,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原理,學科的基礎,讓學生通過理智的訓練把一般知識提升為“自由知識”很重要。雖然我們已經進入博通的時代,但亞里士多德的自由知識思想的光輝依舊。為了應對現代知識分化與“知識爆炸”,教育家布魯納主張回到亞里士多德的理性傳統,他的學科結構課程改革強調學科的基礎,理論的價值,內在獎勵的力量。讓學生擁有“自由知識”的自我轉化能力,擁有辯證思維與批判思考能力十分重要,博雅教育實踐中我們應該強調學生們對所學知識的批判與反思,體驗與升華。通過這樣的心智訓練,才能把那些原來零碎雜亂的知識變成為整體性邏輯性強的知識,成為原理性的“自由知識”。
第二,讓知識成為“個性化知識”。哲學家化學家波蘭尼認為知識在其發生上是“個人知識”。他從認識論上批判了西方科學哲學的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傳統,認為知識本身就帶有個體性、緘默性。我們需要從波蘭尼科學哲學的“個人知識”概念轉化為教育學中的“個性化知識”概念[15],需要研究和掌握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并與自身原有知識聯結的規律,需要讓知識成為學生知識體系中活態化的知識,即與其信念、興趣、審美情趣很好地結合起來。這樣的知識才是學生知識結構中真正的“自由知識”。
從精通的模式來看,經典著作的閱讀往往需要每個人付出很大的努力,需要戰勝各種困難才能達到與原作者的對話與交流。通過原典的閱讀,閱讀者往往能獲得理性的力量、心靈的感召。這個過程用審美的過程分析,乃是康德認為的莊嚴美,它使學習凝結成為個人意志努力、興趣養成、審美體驗的過程。從博通的模式來看,文理兼通意味著深刻理解各類知識之間的聯系,在更高的層次上理解它們為什么是一個整體,有時候還會感悟到各學科知識之間美妙的聯系。兩者對知識的融通都強調知識與個性之間的特殊的鏈接,即知識與個體的認知、情感、個性的有機結合,生成為個體內心知識的活態化狀態。這樣的知識才有內生性的原初動力,才有創造性的活力。所以,無論是精通還是博通,首先要看到活生生的人的存在,從他們的興趣與個性出發又回到他們獨特的個性,讓知識成為與每一個體相結合的“活知識”。
第三,探究精通與博通的知識體系和方法。每一個人的知識結構都是獨特的、有差異的,即使是同一個專業、同一個班級的學生也會有知識結構的差異,這與它們的學習經歷和個人興趣相關。但對每一個個體而言,還有一個怎樣的知識結構是最佳的問題。英語學習中有精讀和泛讀之分,對于每一個個體而言,精讀和泛讀的量也是不同的。更為關鍵的是:精通與博通都有內在的方法,精通的方法在于掌握知識的深度,知識的邏輯性與結構性,博通的方法在于掌握知識的廣度,知識之間的聯系。當一個學生通過內省的意識反思到自己知識建構的特點并不斷地加以修正時,他才真正掌握了精通與博通的方法。
無論是課程設計還是教學,精通和博通都有一個度的問題。本科階段博雅教育應該有一個怎樣的度是我們必須認真研究的問題①。一般而言,只有精通沒有博通會影響知識理解的廣度,只有博通沒有精通會影響學生知識理解的深度,也影響布魯納所說的“原理的遷移”。所以,把握好精通與博通的“度”很重要。我們不僅僅要研究現代博雅教育改革的一般模式,還要研究鮮活的博雅教育改革個案,在實踐中不斷彰顯這個“度”的存在樣式和作用方式。只有豐富多彩的博雅教育改革實踐,才能夠解決精通和博通的“度”的問題,并不存在一個固定的模式。我們依然走在不斷探究與顯現博雅教育之本真的路上。
參考文獻
[1]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M].苗力田,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31.
[2] 沈文欽.近代英國博雅教育思想及其古典淵源:概念史的視角[D].北京大學,2008年博士論文.
[3] Samuel Jonson,John Waiker,Robert S Jameson. 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1928,297.
[4]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5.
[5] [美]赫欽斯.民主社會中教育上的沖突[M].陸有銓,譯.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69.
[6] 顧明遠.教育大詞典(增訂合編版)[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092.
[7] Lee T. Pearcy. The grammar of our civility: classical education in America[M]Waco,Tex. Baylor University Press,2005,50.
[8] 中山大學博雅學院2014年招生簡章[EB/OL].http://lac.sysu.edu.cn/zsxx/zsjz/129357.htm.
[9] 中山大學博雅學院教務信息[EB/OL].http://lac.sysu.edu.cn/tnews/index.htm.
[10] 中山大學通識教育培養“無專業精英”引爭議[EB/OL].http://learning.sohu.com/20091008/n267200292.shtml.
[11] 博雅政大 通識教育培育心靈思想廣博通達的自由人[EB/OL].http://info.nccu.edu.tw/epaper/enews_detail.php?AT_ID=201003150020.
[12] 甘陽.獨立思考從接觸原典開始[EB/OL].http://www.21ccom.net/articles/sxwh/shsc/article_2012080965394.html.
[13] [英]紐曼.大學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2
[14] [美國]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86.
[15] 劉徐湘.波蘭尼“個人知識”概念在教育學中的應用[J].教育評論,2007(5):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