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靜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我國在世界政治、經濟、文化舞臺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此,我們亟需各種高素質的英語人才,特別是高素質的英語聽說人才,這就對我國英語教育提出了更加嚴峻的挑戰。信息化社會中,互聯網的普及與發展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學習和生活,英語學習也是如此。英語學習的歷史性變革主要表現在教學方式上,教育模式從單純傳統印刷時代步入信息時代,一些全新的具有創造性的多媒體教學形式將語言和文化兩種教學生動地有機結合,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使學生跨文化交流使用語言能力獲得培養。互聯網作為一種跨越世界物理空間的交流工具,英語教師可以很好地利用它及時了解世界上英語教學的發展動態以及一線更新的相關素材與科研成果。同時,可以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引導學生更好地進行國際交流,或是相關素材的查詢。因此,將網絡與英語教學相結合已經成為時代的選擇。《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理論與實踐》(陸巧玲、周曉玲,主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一書收錄50篇研究文章,圍繞大學英語“TPA”教學模式和“415制”考核體系進行積極探討,本書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論述角度多元化。該著收錄的研究論文從教學平臺、教學法、教學模式、教學改革、跨文化交際、學習策略以及測試與評估等方面對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聽說教學進行詳細論述,呈現出多元視角的特點。例如,《基于大學英語教學平臺的口語訓練系統的研發與應用研究》一文,在闡明大學英語教學平臺的口語訓練系統構建背景的基礎上,對口語訓練系統做了創造性的構建,并列舉了口語訓練系統在教學中的實際應用,指出了口語訓練系統在實際使用過程中要解決的問題。《任務型教學理論指導下的實用英語聽說課堂設計改革》以威利斯提出的任務型教學模式為理論依據,以西部地區高職層次學生為研究對象,結合實用英語聽說教學實踐,從理論上初步探討任務型教學模式在提高學生英語聽說學習積極性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方面的基本應用。《試析認知結構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策略應用》一文則重點分析了認知結構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作用。該著提及的“雙元結構”是由尹德謨教授提出,他認為,外來刺激沒有適量而又可理解,是不可能發生語言習得的;也強調知識的同化作用。因此,我們應該建立起過去經驗與當前學習的聯系,盡可能地增加聽力材料的輸入。第二,本書較好地適應了中國英語聽說教學發展的需要。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大學英語教學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有了顯著提高。在新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施行之后,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培養成了一個焦點。雖然,中國大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著嚴重的問題。比如,大學英語聽說教學應試傾向明顯。大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性很強,除極少數學生出于興趣而學習英語外,大多數學生是為了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的聽說教學自然受到來自考試的壓力,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能力為目標的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任務的完成,必然大打折扣。此外,大學英語聽說教學方法單一,也是目前我國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存在的比較嚴峻的問題。通過相關調查顯示,我國英語聽說教學仍然以“語法翻譯法”為主,“語法翻譯法”在課堂上的運用主要表現為,以教師對語言知識的講解為主,伴隨著對英語句子的漢語翻譯,學生聽教師講解,做筆記。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我國大多數從事英語教學的教師都是非師范院校畢業的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教育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的知識相對欠缺。再加上由于承擔教學工作量大,進修機會少,英語知識和英語教學理論更新緩慢,是的教學方法不能得到更新。針對這種情況,《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理論與實踐》提出了一系列的解決方法,比如建立互聯網英語教學平臺,這樣不僅可以通過多元化的學習模式激發學生提高英語聽說能力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還可以及時更新教師的教學知識,豐富英語教師的教學方法。第三,實證研究為主,實踐與理論的緊密結合。本書中的論文有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實踐調查的基礎之上的,這些論文是在進行了大量的實際調查,并結合相關理論進行分析之后寫成的。比如,《關于學生對大學英語網絡教學平臺需求的調查研究》是以廣西師大教學平臺為研究對象的;《大學英語教材文化選材調查研究》是以廣西師范大學英語教材的選用為研究對象;《基于大學英語網絡教學平臺的自主學習質量監控探索與實踐》也是以廣西師范大學學生的自主學習狀況為基礎進行研究的;《英語寫作策略研究》則是以桂林理工大學博文學院在校本科生為樣本進行研究的。這種在實際調查的基礎上進行的研究,不僅使文章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而且能增加文章的可讀性,激發讀者的閱讀欲望。
良好的英語聽說能力是高素質英語人才的一個重要標志,是當代大學生能否適應國際舞臺的關鍵因素,更是我國高校英語教學需要關注的對象。想要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建立英語聽說教學的網絡平臺,發揮互聯網在英語聽說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系長江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