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禮記·學記》中“學”的意涵及現代啟示

2017-03-17 08:21:04馮丕紅
大學教育科學 2016年6期

馮丕紅

摘要: “學乃教之本”是理解《學記》主旨的正確進路,《學記》中“學”的內涵要在該語境中才能被準確把握?!吧茖W則逸教”是《學記》中“學”的基本意涵。“善學”有條件,“逸教”也非無“教”,而是指教師應為促成或保持學生“善學”狀態而積極作為。針對時下“以教代學”亂象,《學記》中“學”給予我們三方面啟示:首先,理性認識“教”與“學”的關系,樹立“因學論教”的教育理念;其次,“教”應服務于“學”且以“長善救失”為宗旨;最后,國家、學校及教師當為學生“善學”創造良好的條件。

關鍵詞:《學記》;學乃教之本;善學逸教;長善救失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6)06-0093-06

《禮記·學記》是“歷史上第一個把‘學字從‘教字中分離出來,作為獨立教育范疇”的經典文獻[1]?!秾W記》二十章,言“教”16見,言“學”49見,通篇言“學”之處未必論“教”,但論“教”之處必定言“學”,“學”之重要性可見一斑。然而,人們傾向于從“教”的視角論敘《學記》意涵,對其“學”之維度多有忽視,故深究《學記》中“學”之意涵,其意義不言而喻。

一、學乃教之本:《學記》中“學”的論說語境

澄明“學”、“教”關系是理解《學記》主旨的關鍵。邏輯上,兩者存在三種相關關系:教是學之本、學乃教之本、教與學相互為本。這也是理解《學記》主旨的三種進路。

“教是學之本”或“教本論”存在邏輯謬誤、理論風險且與《學記》文本相抵牾,不是“學”之論說語境?!敖瘫菊摗闭J為教人為師是《學記》的主旨,如鄭玄所言“名曰《學記》者,以其記人學教之義”[2](P1050)。以此理解《學記》盡管與儒家“教化立國”主張高度吻合,但仍未把握《學記》本意。有三方面原因:首先,“教本論”基于“教”之立場確信“教乃國之本,師乃學之本”[3],看到了“教”對于“學”的促進作用,肯定了教師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但忽視甚至消解了《學記》中竭力闡揚的學習者的主體性以及“學”之自發性、主動性。《學記》在論述如何“教而為師”的過程中充分揭示了“學”相對于“教”所具有的本體論上的優先性。教師之“教”有且只有通過學生之“學”才能產生效果,“教”是為達到“學”之目的而采取的外在引導手段,“教”本身不是目的,“學”且“學好”才是目的。沒有教師之“教”學生照樣可以自學——“退息有居”(《學記·第六章》),但若無學生“學”,教師之“教”就會喪失存在價值和意義。從發生學視角看:學生之“學”是教育發生的內因,教師之“教”是外因,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起作用。《學記》“教”之文字論說背后均潛藏著“學”的影子,“教本論”顯然未能把握此種意涵。其次,教本論高估或過分強調了教師的主導性,易陷入單向度“教”的泥沼,存在扼殺學生主體性及學習興趣的可能,與《學記》所闡揚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理念相背馳。第三,針對“教本論”,立足《學記》文本還可追問“教之本又是什么”?不難發現“教”非但不是“學”之本,反而以“學”為本。因此,即使從文本看,“教本論”對《學記》的理解也與文意不符。

再看,“教與學相互為本”的理解進路。“教與學相互為本”即教是學之本且學也是教之本。因“教是學之本”存在邏輯謬誤,故“教與學相互為本”是假命題。時下仍有學者循此進路理解《學記》主旨,并把“教學相長”等文字論說作為其合理性論證的鐵證,這是對《學記》內涵的誤解。其一,“教學相長”并不必然等同于“教與學相互為本”。所謂“教學相長”是指“教”可助力“學”,“學”亦有益于“教”,二者可相互促進,由此并不能判定二者相互為本;其二,對《學記》中“教學相長”的理解存在論說語境問題。未能準確把握“教學相長”論說語境,冒然將其等同于“教與學相互為本”,只能導致誤讀。

與“教是學之本”、“教與學相互為本”相比,“學乃教之本”具有邏輯合理性。那么,“學乃教之本”是否就是理解《學記》之“學”的正確語境?需立足文本進一步分析。從文本看,《學記》從治國理政與安身立命兩方面強調了“學”之重要性,并指出設“教”是為了“學”以治國,且“教”之興廢皆導源于“學”,足證學乃教之本。

首先,“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學”是治國理政的必由門徑?!熬印庇袕V、狹義之分。狹義“君子”是對古代統治者和貴族男子的通稱,意謂“天子諸侯及卿大夫”等治國理政者“欲教化其民,成其美俗,非學不可”,“學則博識多聞,知古知今,既身有善行,示民軌儀,故可以化民成俗”[2](P1050)。廣義“君子”即有德者,意指人只有通過學習才能成為有德者,從而投身到以“化民成俗”為表征的治國理政實踐中去,故“學無當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學記·第十八章》)。不論是廣義還是狹義君子,欲國治民安,則須“學”?!秾W記》首章從“謏問”到“動眾”再到“化民成俗”實質是一個從“修己”到“安人”再到“安百姓”的過程,也是個體從修身養性走向參與國家治理的過程,該過程的每一次升躍都需要“學”,不論“發慮憲”、“求善良”還是“就賢體遠”,都是“學”之體現。

其次,“人不學,不知道”,“學”是個體安身立命之本?!皩W為眾事之本”[2](P1071),“所學者,圣人之道在方策”[4](P956)?!皩W”知“善道”,行以為人。無論何人,若不“學”,那么,縱有過人天資亦不足以安身立命,更遑論“化民成俗”,故曰“人而不學,雖有美質,不可恃也”[4](P957)。“人性固善必導之以學”[5](P780),“雖有善道,弗學,不知其善也”(《學記·第三章》)。“學”作為一種實踐需躬行而不可替代,如不親自“學”,那么,縱有善道置于眼前,亦難知其善之所善。故《學記》中強調“學”可知“道”,且當躬行。

最后,“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之興廢皆源于“學”,學乃教之本。據《學記》第一、二章論述,國家治理要取得積極成效,離不開知道且明德之人,如何才能讓人知道明德以求國治?“學”是必由之路。故國家“內則設師、保以教,使國子學焉;外則有大學、庠、序之官”以輔,君王則“盡乎修己治人之道,又以為化民成俗非一人之所能獨為,故立為學校以教人;而使人莫不由乎學”[4](P957)。這是“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之根由所在。古之王者深諳“學”對于國家治理的重要性而設“教”,設“教”是為了君、民更好地“學”以治國。這從設“教”之目的視角論證了“學”乃“教”之本。再看第八至十一章關于“教”之興廢的論述。第八章講教之興是因教師在“教”的過程中遵循了“豫”、“時”、“孫”、“摩”等學習規律;第九章指出違背上述規律教之則廢。從第八、九章的正反對比中可知:學之規律是教之興廢的依據和根本。這從“教”之成效及依據視角論證了學乃教之本。再看,第十一章“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學者之失,教者何以必知之?只因“教”以“學”為根據和轉移,故不得不知,再次確證了學乃教之本。此外,《學記》末章以三王祭祀為喻,亦委婉地強調要務“學”之本。

如上所論,從邏輯看,“學乃教之本”具有合理性;從文本看,“學乃教之本”貫穿《學記》始終。因此,它是理解《學記》主旨的正確進路。《學記》中“學”的內涵要在“學乃教之本”的語境中才能得到準確地把握。

二、善學則逸教:《學記》中“學”的基本意涵

《學記》中“學乃教之本”的論說語境決定了“學”能對“教”產生直接影響:“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學記·第十五章》)。在此鮮明對比中“善學則逸教”的理想教、學狀態得以彰顯,這也是《學記》中“學”的基本意涵。

何為“善學”?釋其內涵需回答:“為何而學?”、“學什么?”、“如何學?”。

“為何而學?”,“學”當為國效力。“《宵雅》肆三,官其始”(《學記·第五章》),這是以“入官之道示之于入學之始,所以擴充其志意,使知學之當為用于國家也”[4](P961),是在“勸進學者蒞官事上”[5](P874)?!皩W”之過程從“小成”到“大成”以至“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學記·第四章》),其主旨都是:“學”應以治國理政為鵠的。

“學什么?”,“離經辨志”、“敬業樂群”、“博習親師”、“論學取友”……這些內容無外乎“德”、“智”兩個層面且據個人“學”之程度被分為“小成”、“大成”兩個階段,不同階段“學”之內容不同。

倘若“為何而學?”、“學什么?”是對《學記》中“學”之目的及內容的追問,那么“如何學?”則是對“善學”條件的求索?!秾W記》第五至十七章均在回答如何才能“善學”。

“學”應尊師敬道。“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學記·第十四章》),尊師敬道意在讓人以嚴肅的態度對待學習,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按髮W始教,皮牟祭菜,示敬道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學記·第五章》),前者以隆重的禮儀祭奠先圣先師,意謂學當敬道;后者讓日常學習充滿了儀式感,強調學應恭遜。

“學”當“存其心”?!皶r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學記·第五章》)?!皩W”之目的不僅在于知且賴于行,知、行均需學習者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養成用心思考、主動鉆研、積極求索的習慣,即“存其心”。“存其心”需學習者自身努力,也離不開良好的外部環境。一方面,教師或考校者,要時時考量學習者的學習狀態及效果,以外律方式督促其進學且不可間斷,故謂“時觀”;另一方面,外力督促并不能取代學習者本身的用心思考與主動鉆研,更不能扼殺其求知欲,故需為學習者自主求索創造寬松的環境,讓其培養并保持求知欲。外律進學之“時觀”不可或缺,但應以學習者“存其心”為前提,既要有所為,在思而不得、學而不解時給予必要的點撥和引導;更要有所不為,不可不語而語之,不告而告之,剝奪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

“學”須持之以恒。在“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的前提下,“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學記·第六章》)。要“念終始典于學”(《學記·第二章》),要如“蛾子時術之”(《學記·第四章》),要“敬孫務時敏”《學記·第六章》,均強調學習要堅持不懈。

“學”要遵循“豫”、“時”、“孫”、“摩”等規律?!敖谖窗l之謂豫,當其可之謂之時,不陵節而施之謂之孫,相觀而善謂之摩”(《學記·第八章》),這是學習者學習的規律,也是施教者施教之依據,故可決定教之興廢?!霸ァ敝笇W習要棄惡揚善,防微杜漸?!皩W初為積漸,后為圣賢也”[2](P1072),學習者除學智識技藝外,主要學如何做人,“豫”與學習過程中棄惡揚善之價值觀引導相關,是學以成人不可或缺的維度。如學而無“豫”,“發然后禁,則捍格而不勝”(《學記·第九章》)。“時”謂學習要講究時機和狀態。學習時機和狀態與學習者年齡及接受度相關。若心智未熟就學習艱深的內容,只能徒勞無功;該學時不學,“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學記·第九章》);此外,學習者資質不同,對學習內容的接受度各異,如強求劃一,不考慮個體差異性,則難免“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學記·第七章》)。故學習者要對自身心智及學習效果進行及時評估,并以此調整學習狀態,教師則應在評估學生資質、學習狀態的前提下因材施教?!皩O”指學習要由易而難,循序漸進?!坝讓W聽而弗問,學不鬣等也”(《學記·第五章》)。聽和問都是重要的學習方法,但從“孫”之視角看,耐心傾聽比動輒發問更重要,因聽可保持所學知識的連貫性、漸進性,問而知之則難免會導致所學內容的碎片化。故船山先生云,“學積則自通,遽于問答,將強知其所未及者而忽于進矣”[5](P875)。教師亦當遵循學之“孫”的規律,做到“教不陵節”,否則,“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學記·第九章》)?!澳Α敝^學習應開放互動,取長補短?!叭诵斜赜形規熝桑粨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即是“摩”之必要性的經典表達。良友互動與師生問答是“摩”之重要形式,“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善待問者,如撞鐘,扣之以小則小鳴,扣之以大則大鳴,得其從容,然后盡其聲”(《學記·第十五章》)。在《學記》中“不摩”體現在兩方面:其一,封閉孤立的學習,“獨學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學記·第九章》);其二,有友亦不獨學,但其友是“燕朋”——“私褻之友,所謂損者三友之類”[6](P541),與“燕朋”交即“燕辟”,“燕辟無益于學,而友有所害”[6](P541)。概觀之,“豫”、“時”、“孫”、“摩”于“學”是個整體,其中任何一者的缺失都于學無益。

“學”還應避免“多”、“寡”、“易”、“止”四種失誤。“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學記·第十一章》)。“有人才識淺小,而所學貪多,則終無所成,是失于多也。或有人才識深大,而所學務少,徒有器調,而終成狹局,是失于寡少也。至道深遠,非凡淺所能,而人不知思求,唯好泛濫外問,是失在輕易于妙道……人心未曉,而不肯咨問,惟但止住而自思之,終不能達其實理,此失在于自止也”[2](P1064)?!皩W”不能貪多而不求甚解,而應量力而行;不能寡專而不思廣博,理當精專與博采相得益彰;不能輕浮而急于躁進,而應腳踏實地;不可自滿而不思進取,理應學而不已。

按《學記》理解,“善學”是有條件的。若學習者學以“化民成俗”,且在學習過程中尊師敬道,“存其心”,能持之以恒,遵循“豫”、“時”、“孫”、“摩”等規律且避免“多”、“寡”、“易”、“止”四種失誤,則謂“善學”。“善學”是學習者自身努力的結果,但也離不開國家提供的硬件及制度保障。“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學記·第四章》)?!佰印薄ⅰ扳浴薄ⅰ靶颉?、“學”是古之教育機構,是國家為“學”提供的硬件保障?!氨饶耆雽W,中年考?!笔菄覟椤皩W”提供的制度保障。此外,《學記》中還提到了“未卜禘不視學”(《學記·第五章》)的視學制度。這些都是“善學”不可或缺的條件。

“善學”可“逸教”,但“逸教”并不等于可以無“教”或無“師”。“教”之價值在于“長善救失”(《學記·第十一章》)。不管是為了“善學”狀態的實現還是保持,教師都應積極作為。

首先,積極引導,具備真才實學。“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學記·第五章》),用茶枝和荊條鞭撻態度惰慢的學生幾于體罰,不予提倡,但不可否認這是引導學生端正態度的一種方式。此外,“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學記·第十六章》)。“‘記問者,無察識之實,懵于次序,述誦以教人,傾盡而止。唯己學己明,則審知學者所至之深淺,聽其所問之語而因量以善誘之也”[5](P883)。教師只有具備了真才實學才能準確衡量、客觀評估學習者的學習狀態和水平,從而為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習者“學”奠定基礎。

其次,遵循學習規律,開展啟發式教學?!熬蛹戎讨膳d,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人師。故君子之教喻也,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導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學記·第十章》)。對學習規律有深刻認知,故可為師。為師應尊重并遵循學習規律,以學習者為主體,對其進行曉喻、引導;嚴格要求學習者,但不可抑制、扼殺其學習興趣、積極性或個性;應啟發開導學習者,但不能代勞而剝奪其求索機會與主觀能動性。這其實就是啟發式教學。啟發式教學尊重學習者的主體性,遵循了學習規律,可讓師生和諧相處,學生不害怕學習且能養成獨立求索的能力。所謂“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藏,罕譬而喻”(《學記·第十二章》)即是其具體表達。

第三,長善救失,因材施教。“教也者,長善而救失也”(《學記·第十一章》),長學習者“豫”、“時”、“孫”、“摩”之“善”,救“多”、“寡”、“易”、“止”之“失”,此乃教師本分?!伴L善救失”是“學乃教之本”語境下“教”之所以存在的價值依據,它以尊重學習規律為前提,以了解學習者進學之深淺難易、本身資質優劣美惡為基礎?!爸乐蚨M人之材;則因機設教而人無不可喻者矣”[5](P881),故“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為師”(《學記·第十三章》)。老師應秉持“長善救失”理念,充分了解學習者進學的深淺次第及個人品性材質,然后因材施教。

倘若學習者“善學”,且教師能以真才實學進行積極引導,能循學習規律進行啟發式教學,長善救失、因材施教,那么,“善學”之狀態就能實現或保持,“逸教”亦順理成章。

三、勿以教代學:《學記》中“學”的現代啟示

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學記·第七章》),這既適用于古代,也是當下“以教代學”亂象的寫照。尤其在部分大學課程教學中,一些教師顛倒“學”與“教”的關系,只知照本宣科,搞灌輸、填鴨式教學;課堂上,只求教學進度和速度,而不顧及學生接受程度和學習效果;只看重教師的主體性和“教”之主導性,而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和“學”之主觀能動性;在“教”的過程中,缺乏應有的引導與互動,不去發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才能,而把單向度地“填灌”當成“教”的全部內容;懸置學生“學”之實際于不顧……如此,學生只能“學”而“不安”,教師非但不能讓學生學“由其誠”、“盡其材”,反使之喪失興趣,甚至以學為憂。學生畢業,所學知識很快被遺忘,最終學無所得。上述亂象降低了大學教學質量,剝奪了學生學習權利,破壞了教師“傳道授業”的形象,也敗壞了大學名聲,故應給予必要的關注且當根除?!秾W記》中“學”之意涵對此具有矯治作用,能給予我們以下啟示。

首先,理性認識“教”與“學”的關系,樹立“因學論教”的教育理念。因受儒家德治主義傳統影響,中國人素有“以教為本”的思想傾向,以致在“教”與“學”的關系認知上出現重“教”輕“學”的畸偏。實踐上表現為:不少高校,不管教學安排還是教學實施、教學改革,甚至教學評估“都把主要的著力點放在教師如何有效地‘教,而非學生如何有效地‘學上”[7]。“以教代學”亂象即濫觴于此。事實上,按《學記》“學乃教之本”的理解,“學是教學活動的本源、基礎和條件;或者說學為教的根本,學是教的前提,教必須立足于學……一切教的內容、過程、原則、方法和措施,必須以學生及其學生的學習為歸宿,都必須以學生及學生的學習為依據和出發點,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和實際需要;而對于教的效果的衡量和評價,也必須以是否達到學的目的為標準”[8]。因此,對“以教代學”亂象的矯正首先要打破傳統思維定勢,理性地分析“教”與“學”的邏輯聯系,明晰“教是因學而教,學是因教而進,學是教的依據”[9],樹立“因學論教”的教育理念,這是《學記》給予我們的最明確的啟示。

其次,“教”應服務于“學”且以“長善救失”為宗旨?!秾W記》在強調“學乃教之本”的同時,充分肯定了“教乃學之輔”。針對當下大學教學過程中只見“教”而未見“學”或只見“學”而不見“教”所導致的偏失,《學記》的可貴之處在于:從本體論層面指出“學”是“教”之依據,同時強調“教”應該在尊重學習者主體性、積極主動性以及遵循學習規律的情況下,為學習者更好地學習服務,亦即“教”當“長善救失”?!啊L善通俗講來就是發揚自己的長處、優點,而‘救失即要求教師糾正學生的缺失、過錯”[10]。如何才能“長善救失”?一是要擺正教師位置,認清教師角色。從《學記》中“學”之角度看: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助手。在“善學則逸教”視域下,教師是“教而知困”且不可或缺的引路人。以學生“善學”為中心,老師既要積極作為——為學生實現或保持“善學”狀態創造良好的條件,也要無為而治——不能強作妄為(如以教代學)剝奪學生的學習權利、自由和興趣。二是老師要不斷學習,具備真才實學,善于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知,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學記·第三章》)。老師要有識別學生及其“學”之“善”、“失”的真才實學,應加強學習,努力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在道德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為學生樹立做人的標桿和榜樣;在智識方面,努力求索,做到真知真懂,并能據學生資質和學習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此外,關注學生學習態度,及時評估學生學習效果,針對所發現的問題進行積極引導。教學過程中,要始終遵循豫、時、孫、摩等學習規律,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習為中心組織教學,并充分利用以考促學、師生問答、朋輩互動、課堂講解與課后自修相結合等方式開展啟發式教學。三要因材施教。對于不同資質的學生、不同難度的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對癥下藥。

最后,國家、學校及教師應當為學生“善學”創造良好的條件。國家在增加教學硬件投入的同時,應貫徹“學乃教之本”的理念,樹立“善學則逸教”的思想,在教育規章制度的制定方面秉持“學生導向”,尊重學生學習主體性,為其創造良好的硬件、制度環境。此外,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讓學生把自身學習與民族發展及命運聯系起來,學以致用,建設國家;學校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組織教師深入學習教學、教育理論,掌握學生的學習規律,理性認知“教”與“學”的聯系。在教學計劃的制定安排、課程教學的組織實施、教學效果的評估反饋以及教學改革方面應該把重點放在學生的“學”上,不再走以“教”為中心的老路。教師則應以“長善救失”為宗旨,為學生“善學”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

總之,作為教育學經典,《學記》中的 “學” 給予的啟示是多方面的,以上概括掛一漏萬,尚可進一步探討、挖掘。

參考文獻

[1] 高時良.學記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57.

[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 張自慧.從《禮記·學記》看為師之道[J].現代大學教育,2005(5):86-89.

[4]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

[5] [明]王夫之.禮記章句[M].長沙:岳麓書社,2011.

[6] [清]朱彬.禮記訓纂[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7] 邱德雄,謝武紀.“學”為中心:高校課程實踐變革的核心要義[J].大學教育科學,2015(1):48-53.

[8] 詹瑜.《學記》緣何名曰“學記”[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6):101-103.

[9] 丁念生.教與學之關系的本體論分析[J].教育學報,2006(01):36-42.

[10] 魏敏,張偉平.“長善救失”的現代教學論思考[J].教育科學論壇,2015(09):24-2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青青草视频| 久久国产乱子| 国产福利大秀91|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a国产精品| 日本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在线观看无码av免费不卡网站 | 日本国产精品|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四虎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手机在线|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日本午夜在线视频| 五月激情综合网| 欧美成人日韩| 色视频久久| 2020国产在线视精品在|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国产在线视频自拍|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韩国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宅宅| 亚洲免费黄色网| 亚洲av综合网|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 www亚洲天堂| 制服丝袜无码每日更新| 欧美高清日韩| 免费无码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无码中字系列|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一级小视频| 亚洲成肉网|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亚洲爱婷婷色69堂|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AV网站中文| 超碰免费91| 国产精品久久久精品三级| 亚洲天堂福利视频| 久久国产av麻豆|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下载| 中文成人在线|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2048国产精品原创综合在线|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不卡网|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三区五区| 538国产在线|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国产无码性爱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成人午夜免费观看| 国产丝袜啪啪|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色婷婷视频在线| 青青草a国产免费观看|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国产香蕉在线视频| 老司机aⅴ在线精品导航| 欧美日韩资源| 国产原创第一页在线观看|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亚洲男人在线| 欧美一道本|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666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大黄蕉|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级在线观看| 中国一级特黄大片在线观看| 在线另类稀缺国产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