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公共精神:大學生公民教育的價值依歸

2017-03-17 08:47:53敖潔艾楚君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 2016年6期
關鍵詞:大學生

敖潔++艾楚君

摘 要:基于社會發展的需要,公共精神應當成為大學生公民教育的價值歸依,從這一視域出發,需要對大學生公民教育進行科學的界定。公共精神與大學生公民教育存在著客觀社會條件、培育目標、價值訴求三方面的內在耦合。大學生公民教育的內容需要在意識性和主體性兩個向度上加以把握,從而構建起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媒體教育“四位一體”的大學生公民教育體系。

關鍵詞:公共精神;大學生;公民教育;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124(2016)06-0123-06

“教育與社會的關系”歷來是教育基本理論的核心問題,教育問題的相關研究應該置于不同的研究視域,采取多種研究視角,且將社會發展的需要作為著力點。縱觀社會發展和社會現代化的歷史進程,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和社會治理的各個方面以及由此衍生的社會共同價值、公共領域和公共精神,都對教育提出了相應的要求。究其原因,一方面,社會現代化和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蘊含教育價值取向,本質上就是要實現“人”的現代化;另一方面,教育作為影響人、改造人、塑造人的實踐活動,其價值承載就在于推動和實現“人”的現代化。這其中公民教育則是“人性完美、群性生成、社會和諧、人類文明的必經之途” [1 ]。在公民教育的有關理論探究和實踐操作的具體活動中,對大學生公民教育的關注尤顯迫切與強烈。因為人們普遍認識到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大學生,必將成為素質較高的現代公民,他們的公民意識、公民技能以及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能力的高低,關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實現,也關乎“中國夢”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

一、基于公共精神的大學生公民教育內涵界定

公民概念由來已久,公民教育和公共精神古已有之。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和現代公民社會的發育,公民教育和公共精神的內涵與外延得以不斷地豐富和拓展,學界對它們的相關界定更是見仁見智。因此,科學考察特定的社會條件和歷史背景,厘定公民、公共精神、公民教育等概念學理上的內涵,是科學界定公共精神視域下大學生公民教育的邏輯起點。

對“公民”一詞進行歷史溯源,學界普遍認為其最早出現在古希臘時期,公元前621年雅典的《德拉克法典》中首次使用了“公民”這一稱謂。依據詞源學考究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和《尼各馬科倫理學》發現,“公民”(polites)來源于古希臘“城邦”(polis)一詞,原意是“屬于城邦的人”,即城邦是公民公共生活的土壤,公民則是城邦的主人。這也是亞里士多德有關公民教育思想的基本邏輯出發點。亞里士多德認為城邦的追求在于最高最廣的“善”,并基于“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的基本觀念,對公民美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他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城邦的公共事務。這里蘊含著樸素的權利與義務觀。眼光回到現代,我們認為,“公民是在憲法和國家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具有一國國籍,享有該國相關的權利并能夠承擔相應義務的人” [2 ]。

近代思想家有關公民教育的理論體系分為自由主義、共和主義、社群主義和多元主義四種思想流派,雖然各流派各有自己的理論主張,但都普遍認識到公民教育必須對人的自我發展和主體性予以足夠的關注與重視,并將提升作為社會主體的公民參與現代社會公共生活、維護社會正常秩序的能力作為終極價值,強調公民教育要在公共事務的言說和實踐中加以體現。如凱興斯泰納(Kerschensteiner Georg,1854-1932)主張教育的本質是培養有用的國家公民,認為公民教育的目的是使公民獲得國家意識,而“獲得國家意識不外乎是兌現道德的國家理想,時刻準備著,用自己的行為參與發展現有國家,使其向著道德的國家理想邁進” [3 ]。霍姆林斯基則直接提出“公民教育”的概念,并指出“學校的理想是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即既有益于社會,又獲得個人幸福的積極公民” [4 ]。

縱觀公共精神的演進歷程,公共精神的內涵大致經歷了兩個途徑:原始社會自發的、本能的公共認同意識——城邦社會追求城邦最高最廣的“善”的公共參與精神;中世紀時期虛假的、抽象的意識形態——市民社會的積極參與和理性探討公共生活及公共事務以實現社會整體利益。那么,何為現代意義上的公共精神?民主理論研究者羅伯特·D.帕特南認為:“公共精神是孕育于公共社會之中的位于最深的基本道德和政治價值層面的以公民和社會為依歸的價值取向,它包含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負責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價值命題。” [5 ]美國學者喬治·弗雷德里克森則認為,現代公共精神既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能力。作為一種理念,主要指公民的公共精神,它意味著所有的人們,為了公共的利益而不是出于個人或家庭的目的才走到一起;作為一種能力,主要指公共行政人員的公共精神,意味著為了公共利益而在一起工作的一種積極獲取各種信息的能力 [6 ]。通過對公共精神經典理論的詮釋,并結合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顯而易見,現代公共精神的內涵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作為“理念”的公共精神,包含個體的主體意識及民主參政意識、公民之間的團結協作態度及寬容、信任與批判精神等;二是作為“能力”的公共精神,包含追求權利和履行義務、掌握公民技能、參與社會實踐和維護公共利益等。

近年來,一些學者也開始將公民教育置于公共精神視閾下研討,如任仕君認為公民教育的主旨就是培養公共精神 [7 ];袁祖社指出“培育民族精神中的公共精神品質的關鍵,是發育中國的公民社會,培養民眾的公民意識” [8 ]。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大學生公民教育是根據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著眼于大學生能在公共社會領域扮演好“公共人”的社會角色,彰顯公共價值、維護公共利益、維持公共秩序,有組織有計劃地將大學生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需要的具有公民意識、公民技能的合格公民的教育活動。

二、公共精神與大學生公民教育的內在耦合

社會在邁向現代化的發展歷程中,必然尋求從傳統的單主體和單向度局面向合理多元的開放格局轉變的途徑。社會轉型的順利完成依賴于“公共領域”的裂變、公共秩序的更新以及由此催生的公共價值觀和公共精神的踐行。但是,轉型的過程中,文化交融、文明碰撞、價值取向多元化、人的主體性不斷凸顯等問題給公共精神的培育和踐行帶來挑戰,這就對公民教育提出了價值性訴求。公共精神是公民教育的內核性價值訴求,公共精神與公民教育二者的內涵、表征,與社會的變化發展以及由此帶來的價值體系的轉型相伴相生。據此,我們就可以發現,公共精神與大學生公民教育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三個方面的內在耦合。

1. 現實基礎的同頻

伴隨現代社會政治經濟生活、思想文化和價值理念的發展變遷,社會公共精神培育與大學生公民教育在客觀社會的現實基礎上存在著一致性。首先,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和完善,各種不同的市場主體不斷出現并日益擴大,打破了原有單主體構建的公共空間和公共格局,催生出新的公共領域。而新的公共領域必須以異于原有公共格局的價值訴求和支撐體系倡導新的公共精神,并對大學生這一公民主體在公共領域和公共秩序中的公共行為和公共責任提出新的要求。其次,社會以及市場經濟的發展,涌現出越來越多功能完備影響力大的非政府組織、民間團體和社團組織,將公共領域的拓展推入縱深,加速著社會的現代化進程,與之相伴相生的公共精神和大學生公民教育自然需要同步的適應性調整。再次,數字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勢不可擋地將社會推入了下一個時代——互聯網+時代,新興媒體和自媒體的高度普及和廣泛運用,顛覆了傳統的公共領域格局,營造出具有高度相對獨立性的全方位立體化虛擬人際社區。網絡社區雖然是虛擬的,但參與人是真實的,和諧的虛擬人際社區呼吁健全的網絡公共精神,而大學生作為網絡社區的主要成員,網絡參與以及使用素養理所當然是大學生公民教育的應有之意。

2. 培育目標的趨同

不論是公共精神還是公民教育,其目標的指向具有同一性。“培育公民個體的公共精神有助于實現公共生活領域的有序發展,使得公共利益與公共價值得以維護,從而構建起一個和諧的社會氛圍。” [9 ]公共精神無疑是國家和社會治理能力中最為能動的要素。當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是全社會的共同愿景,而社會現代化和社會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是實現這一宏偉藍圖的必要條件。這一方面需要從戰略上籌劃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通過頂層設計來推動國家治理制度、方式、手段的革故鼎新。另一方面也需要普及公民教育以厚植公民文化土壤,使社會民眾在公共精神的指引下參與社會事務和國家管理。公共精神培育的目標就是使公民個體在享受公共權力和公共利益的同時,能承擔起公共責任、履行公共義務,保證和維護公共秩序的良性運行,并最終推動現代社會的發展,推進國家社會體系和社會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同時,大學生公民教育的主旨和目標就在于培養其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公民意識、現代觀念與公共精神。

3. 價值訴求的一致

公共精神是公民個體的一種公共品性、共生精神和大同情懷,是公共領域內和社會共同體中每一個體的精神內在自覺。無疑,市場經濟發展和公共領域的存在,會引發人們價值觀念、倫理道德和公共精神的嬗變。但是,公共精神和大學生公民教育的現實客觀性,從二者的價值訴求上來看,公共精神的生成是社會現代過程中市場經濟的不斷壯大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公民社會的發育,也是我國現代化的現實訴求。“在現代社會結構中,存在著一個既不同于國家權力系統又不同于個人和經濟系統的中間結構。就叫公共領域。” [10 ]這個公共領域就是“在市場經濟和現代民主政治條件下,依托市民社會又獨立于政治國家、介于國家政治權力和市民社會之間并聯結溝通二者的社會中間地帶” [11 ]。市場經濟的發展為公共精神的孕育提供了可能,而市場經濟的有序運行和不斷成熟又需要培育公民社會予以支持,從而對大學生公民教育提出了內在需求。簡單地說,大學生公民教育的價值訴求在于培養其公共責任和公共精神,于個體層面是一種精神品性的修養,于公共領域則是一種風尚和面貌 [12 ]。可見,公共精神和大學生公民教育在價值訴求上,均在于培育與公共空間和公共領域休戚相關的公共精神。

三、大學生公民教育的內容確定

從現有的文獻資料來看,中西方公民教育的理論和有關實踐主張對大學生公民教育的內容有一個基本的共識,即大學生公民教育內容主要包括公民知識教育、公民意識培養、公民技能訓練、公民道德教育、公民參與實踐等方面。中西方大學生公民教育都設置了以綜合課程為主的常規課程,形式也漸趨多樣且廣度和深度不斷加強。但是,中西方大學生公民教育在群體價值和社會價值觀上存在差異,中方重正面傳授、西方重價值澄清,中方的道德熏陶意味重、西方的社會實踐技能時效性強等。筆者認為,公共精神視域下我國大學生公民教育內容要在我國的客觀實際基礎上著重把握意識性和主體性兩個向度。公共精神視域下大學生公民教育的內容之一是意識性教育。

1. 民主自由下的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精神

自由與平等的民主思想,是民眾對于社會民主制度、民主參與活動、個體民主權利的認識以及對平等觀、責任感的總稱。其中,自由思想是以平等思想為前提,而從另一角度來看,平等和自由又是民主意識的基礎和核心。毋庸置疑,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精神是民主社會中自由人的高貴品質,民主自由的社會氛圍也會不斷滋養自由人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精神,二者相輔相成,休戚與共。在公民教育中培養大學生的民主自由意識,就是培養學生對民主自由本質的理解和態度,在民主自由的觀念下注入國家觀念和民族精神,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精神。當然,在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精神教育的同時,還需要結合以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為核心內容的社會主義教育和以熱愛集體、奉獻社會為主要內容的集體主義教育等。

2. 法治前提下的權利追求與義務履行意識

在當代社會文明進步和現代化發展的進程中,公民的權利意識和義務意識是其中重要的觀念。法治原則強調,公民的權利和義務辯證統一、互為前提且不可偏廢。長此以往,大學生公民法治教育傾向法制教育,只把學生當成遵守規范和紀律以及主動履行責任的客體,而忽視大學生在本質上作為公民主體所被賦予的自由和權利,法治教育停留在遵法、守法的公民義務層面,而作為“特定的社會成員對自我利益和自由的認知、主張和要求,以及對他人認知、主張和要求的社會評價的權利意識” [13 ],則受到法制教育的冷落。公共精神視域下的大學生法治教育以尊重和保護社會成員基本權利為前提,將學法、用法的公民權利落到實處。它強調學生作為公民主體的價值,特別要求學生用公民主體的身份去理解和感悟國家的各項法律、法規,進而形成法治意識,并內化為自覺行動;它引導大學生既要遵法守法,又要學法用法,培養現代化社會需要的權利與義務統一的法治公民。

公共精神視域下大學生公民教育的內容之二是主體性教育。《大學》一書有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撇開大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談公共精神是不現實的,公共精神視域下的大學生公民教育本質上就是要培養大學生獨立之人格,發揮其參與社會公共政治和公共事務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

3. 公共場景下的公民教育與技能訓練

合格的現代公民具備著負責任地參與公共政治和社會公共事務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公民技能。實踐表明,要做一位合格的公民,應掌握的公民技能并不應是單一的,而是與公民身份相適宜的權利和義務聯系緊密的多種實踐能力的綜合。換句話說,公民技能是多種能力的綜合體。學者寇研研究指出,高校大學生公民技能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文化的理解力,包括多樣性的洞察力和國際展望能力;第二,調解和談判技能,指向的是人的理性思維能力;第三,誠信、負責的能力;第四,尊重差別,協同合作的能力 [14 ]。據此,大學生公民教育,需要重視對公民技能的多元教育和訓練,從實踐層面出發,培養大學生的洞察力、理性思維能力、交際交往能力和具體社會實踐技能技巧,夯實大學生真實參與社會公共整治和公共事務的能力。

4. 公共事務下的公民參與與公民實踐

邁克爾·沃爾澤認為:“對公共事務的關注和對公共事業的投入是公民美德的關鍵標志。” [15 ]作為長期接受學校教育的大學生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們滿載著對理想社會的憧憬、對現實社會的批判,以及對當下社會的關懷和參與的強烈意識。對大學生來說,接觸和參與政治的渠道有限,但任何社會活動的參與都具有累積效應。因此,就目前而言,大學生可以從三個方面參與社會公共政治和公共事務:一是公民活動,如參加政黨、社團組織及社會實踐活動,從事社區問題的解決,參與志愿者服務、慈善募捐等公益活動,這是一種非常直接和有效的方式;二是政治選舉活動,如參與校園選舉和基層人大代表選舉;三是政治表達活動,如與學校領導和政府官員接觸,與大眾媒體(包括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電臺等)接觸。無疑,這些積極的公民參與實踐活動是大學生公民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

四、大學生公民教育的實踐路徑

大學生公民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家庭、學校、社會和媒體四個方面。家庭、學校、社會和媒體四個因素作為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情境,幾乎涵蓋了所有公共社會和公共生活中基本的價值、倫理和秩序,是大學生價值觀塑造、公共精神培育、個體行為糾差的重要場所。基于公共精神視域,本文擬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媒體教育提出大學生公民教育“四位一體”的培養路徑。

1. 把家庭教育作為公民教育的前沿陣地

家庭作為個人誕生后生活的第一個社會場所,承擔著大學生公民教育的啟蒙職責。因為對于大學生來說,家庭既能保證他們的基本物質生活,又能滿足其精神生活需求,更是他們進行文化信息傳播和交往互動的重要場所。可以通過家庭積極影響大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特征、思維習慣、行為模式、思想道德、價值觀念,夯實大學生公民教育的前沿陣地。

家庭教育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對大學生的遠程式的引導,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家長要依據子女的年齡著重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此外,還要注重對個人品德、法律道德、社會公德和優秀傳統美德的教育。這里主要有三方面內容:首先,家庭包括父母及長輩應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大學生尋找個體的志趣、人生理想和奮斗目標。其次,家庭成員正確扮演公民角色,傳授大學生基本的公民生活技能,引領大學生遵守社會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讓大學生在家庭群體生活和社會活動中體會寬容、信任的精神與團結協助意識。最后,家庭要積極參與對學校的民主監督和民主管理,積極探索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新途徑、新舉措,形成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合力,打造合作共治的新格局。

2. 有效發揮學校在公民教育中的主陣地作用

學校是社會公共生活和公共領域的縮影,學校中的各種生活場景形成的公共交往式的空間,為大學生公民教育提供了有利條件。學校作為一種基本的教育形式,其擁有著最有計劃、最有組織、最有效果的教育力量,這種教育形式的效率是無可比擬的。正因此,我們要把學校教育作為大學生公民教育的主陣地。

從公共精神的“理念”方面出發,開展大學生公共教育改革,建立一以貫之的大學生公民教育目標體系,并利用多層次、寬領域的公民教育課程來培育大學生個體的公共精神。從目前現狀來看,我國大學在公民教育上并未建立起獨立的、系統的公民教育課程,公民教育培養目標模糊、寬泛。大學生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接受的公民教育的內容還是很零碎。開展大學公民課程改革,就是要結合公共精神“理念”方面的需要,將個體的主體意識及民主參政意識、公民之間的團結協作態度及寬容、信任與批判精神融入對大學生進行公民教育的大框架中,進而依據大學生的專業、年級以及公民在不同階段的特質分階段、分步驟地實現對大學生的公共精神理念層面的培養。多元化的課程設置,就是指大學生的公共精神培育課程,不僅有供大學生選修的有關公民教育的專業課程,還有供學生研習的綜合性課程,與此同時,更要通過隱性教育的方式,有滲透性的“滋養”大學生的公共精神。

從公共精神的“理念”方面出發,大學公民教育除了課堂與書本外,還要向課堂以外的校園和社會延伸,開展參與實踐能力的訓練,在實踐中提升大學生的能力以及對公共精神的價值認同。一方面要讓學生在校園環境中廣泛參與校園實踐和校園事務,在校園文化建設、校風建設、學風建設等實踐活動中鍛煉和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以及自律自強的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自治能力和參與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創造各種條件和氛圍,來鼓勵和引導大學生積極、廣泛參與校園及社會服務活動,注重運用自身具備的知識、技能,為社會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并在服務中錘煉大學生的公共精神理念和能力。

3. 讓社會成為大學生公民教育的開放平臺

對大學生進行公民教育的歸宿在于鍛造大學生的公共精神,將大學生培養成滿足社會需求的具有公民意識、公民技能的優秀的社會主義公民。社會是大學生公民教育實現和公共精神發揮作為的最終場域,社會與家庭、學校相比更具有開放性、大眾性、多樣性和融合性。社會為大學生公民教育提供了多樣的實踐平臺和載體,如社區參與和志愿活動,從本質上講,它是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和踐行的具有活力的開放平臺。

第一,社區參與。在一定地域范圍內聚居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被稱為是社區。社區為大學生公民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社會現實”。首先,從大學生的思想特點這一層面考慮,社區參與活動能夠幫助大學生觀察、接觸社會,并了解社會公共生活,明晰各種社會公共事務,培養大學的社會公共事務認知和社會公共生活能力。其次,從社區參與中錘煉大學生品德與公共精神。具體而言,就是將大學生現有的公民品德、行為規范和公共精神置于社會實踐中,在相互作用中實現大學生公民德行和公共精神的應用、對比、碰撞、補充和強化。再次,注重大學生公民教育社區參與的實效性,積極探索學校與社區的長效合作機制,通過與所駐社區組織的協調與配合,充分調動社區教育資源,實現社區建設和大學生公民教育的雙豐收。

第二,志愿活動。志愿活動作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尺,為公民意識、主體意識、參與意識的養成以及公共精神“理念”和“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平臺。首先,構建學校主導、學生參與、社會支撐、家庭支持的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體系。其次,大力拓展大學生參與志愿活動的面,比如創新和豐富大學生“三下鄉”實踐活動的形式和載體,引導學生在志愿活動中加強對公共領域生活的認知,激發其敢于擔當的公共社會責任感。但是,大學生志愿活動中擔當的角色并非其現今的角色,大學生參與志愿活動一定要把握好活動的時、效、度。最后,大學生公民教育要注重利用青年志愿者活動這一平臺,充分挖掘和發揮這一載體的價值,把服務社會、他人和有效育人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引導青年在實踐中鍛煉自己,勇敢地肩負起歷史賦予當代大學生的光榮使命。

4. 構建起大學生公民教育的媒體終端體系

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尤其是Web2.0技術(P2P、RSS、Application等)的跨越式推廣和運用,涌現出眾多諸如微信、微博、QQ等高度普及和廣泛運用的社會化媒體,社交網絡、視頻分享網絡、照片分享、合作詞條、新聞共享網站、內容推選媒體、商務社交網站、社會化書簽等等媒介形式,更是合力營造出全方位立體化的虛擬人際社區。在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傳播者的自媒體時代,探索“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公民教育”新路徑,就顯得很有必要了。

大學生公民教育的媒體教育,一是構建融大眾傳播、人際傳播和網絡傳播于一體的大學生公民教育信息傳播模式,將公共精神融入大學生公民教育內容,實現大學生公民教育內容的大眾化、常態化、生活化傳播;同時,積極整合社會化媒體中的碎片化公民教育知識和應景性公共精神場景,構建全面系統的公共精神內容體系。二是提高大學生的網絡媒介素養,社會化媒體中中西價值觀共時共存、前后現代主義共潮共涌、主流意識形態與非主流意識形態共生共長,消解著大學生公民教育和公共精神培育的時效性。因此,需要引導大學生提高媒介素養,增強大學生在良莠不齊、泥沙俱下的網絡信息中明辨是非的能力。三是要堅持網絡倫理規制。公共傳媒空間在誘導人們價值心理、公共精神復雜化的同時,也反映出公共社會責任感的緊迫性,頻繁出現的網絡輿情事件往往導致現實公共危機。通過網絡倫理規制,可以為大學生劃定道德底線,用網絡和媒介公共責任公約督促和增進大學生在網絡社區中的責任意識與公共精神,進而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時代使命感和對公眾的關懷感,最終實現為社會輸送具有公共精神的好公民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王愛玲.論公民教育的多重意蘊與實踐形態[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5(4):87-90.

[2]敖 潔.大學生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0:12.

[3]凱興斯泰納.凱興斯泰納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43.

[4]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21.

[5]羅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運轉起來:現代意大利的公民傳統[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28.

[6]喬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27.

[7]任仕君.培育公共精神是公民教育的主旨[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8(5):88-90.

[8]袁祖社.公共精神:培育當代民族精神的核心理論維度[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112-116.

[9]徐鋒華.公共精神培育的目標解讀及其啟示[J].思想理論教育,2013(7):28-30.

[10]楊仁忠.論公共領域對培養當代中國公民意識的獨特作用[J].理論探討,2013(1):74-82.

[11]楊仁忠.公共領域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43.

[12]肖 川,姬 智.生命意識:公民意識的原動力[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1):5-12.

[12]夏 勇.走向權利的時代——中國公民權利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45.

[13]寇 研.從對學生公民技能的培養談現今高校的素質培養[J].遼寧教育研究,2002(6):47-50.

[14]Walzer Michael.Civility and Civic Virtne Contemporary America[M].New York:Basic Books,1980:14-20.

猜你喜歡
大學生
大學生付費實習“天坑”必須提防
今日農業(2021年15期)2021-10-14 08:20:06
國際大學生節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黃河之聲(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大學生繳存公積金,這個可以有
新大學生之歌
北方音樂(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大學生實習“注水”誰之過
教育與職業(2014年7期)2014-04-17 18:46:57
大學生實習如何落到“實處”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中國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他把孤兒院辦成大學生搖籃
中國火炬(2010年9期)2010-07-25 11:45:0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播放| 国产天天色| 呦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91娇喘视频|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 91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第1页| 亚洲综合日韩精品| 91视频精品| 中文纯内无码H| 精品一区国产精品| 2020国产在线视精品在| 日本国产在线| 97se亚洲综合在线| 精品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 色综合手机在线| 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v国产精品|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久久国产拍爱| 日本成人一区|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狼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a在线视频|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91在线播放国产| 亚洲综合二区| 另类综合视频| 啪啪国产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视频| 毛片久久久| 高清乱码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不卡永久免费| 黄色三级毛片网站|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综合网| 亚洲成人精品|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 亚洲欧美另类专区|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色综合狠狠操| 国产va免费精品|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 免费不卡在线观看av| 欧美成人精品在线| 茄子视频毛片免费观看|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国产91线观看|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黄色福利在线| 亚洲伊人天堂| 欧美精品H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a级毛片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999精品色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色噜噜在线观看| 欧美a级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 中文字幕日韩丝袜一区| 国产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狼人色| 日本欧美中文字幕精品亚洲| 无码不卡的中文字幕视频| 波多野衣结在线精品二区| 欧美第一页在线| 精品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频道|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综合色在线| 99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一区二区约美女探花|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成人91| 色婷婷成人| 国产爽歪歪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91九色最新地址| 伊人成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