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漫長的中華文化中流傳著一個又一個關于君子之交的美麗故事——義結金蘭、范張雞黍、琴瑟之好、兩肋插刀等等,無不令人神往。不可否認朋友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怎樣擇友、怎樣維持朋友關系卻成為現代很多人面臨的一個難題。作為中華文化精髓的儒家文化深邃而博大,里面有著很多關于君子之交的論述,蘊涵了先賢們的人生智慧。
關鍵詞:儒家;擇友;處友
1 君子之交——擇友
朋友的一個最大特征,就是朋友是自由選擇,自由組合的。“惟朋友者,舉天下之人莫不相同,亦舉天下之人莫不可異,同異在我。”[1]既然同異在我,每個人都是完全不同的兩片樹葉,交友的選擇肯定千差萬別。荀子說:不可以不慎取友[2],慎取就是告訴我們在擇友的過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觀判斷,謹慎擇友。
1、君子周而不比
《論語為政》里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也就是說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眾人,不徇私護短,沒有預定的成見及私心;小人則結黨營私。周是包羅萬象,就是一個圓滿的圓圈,各處都到的。他說一個君子的做人處世,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不是說對張三好,對李四則不好,這就不對了,這就叫比而不周了。[3]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論語中所倡導的“周而不比”的意思了。就如同我們學習一樣,不僅要學習自己專業的知識,而且要不斷地去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做到博古通今、觸類旁通。我們交朋友除了結交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還要去結交那些不同領域,不同性格,不同人生觀等等方面的人。與這些人交往,我們才能開闊自己的視野,取長補短,不斷進步。否則,我們自己呆在自己的世界里就好了,何必花精力和時間去交友呢?
《論語》里還有另外一句類似的話叫做“君子和而不同”。我們也可以把它作為一個擇友的標準,那就是交朋友不用去在意思想的不同,觀念的不同。一個積極向上的朋友圈一定是會有很多不同聲音,不同觀念和不同意見的圈子,而不是一個人說話,眾人附和。只有不同的聲音不斷碰撞,才能使我們的思想從深度和廣度上有一個質的提升。
儒家根據自身的價值觀念,確實歸結了一些不可交的人,比如:不友異色人、不友兵子、不友僧道、男女不交、恥與商為伍等等。[4]這些忌諱有些是出于生活經驗的體察,也有些是因其特定歷史時期表現出來的歷史偏見,但從中我們也看出了儒家對交友的慎重,這點現在還是具有警醒意義的。
2、朋友在精不在多
前面所講“君子周而不比”,讓我們結識不同類型的朋友,但這并不是說什么樣的朋友都需要去結識,而僅僅是說要拓寬我們朋友圈,不要僅僅限于自己的領域內。《論語季氏》里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我們在生活中擇友需要選擇《論語》里面所講的三種益友,而遠離三種損友。
所謂的“益者三友”,第一種指“友直”,他們在我們犯錯誤的時候敢于直接批評,不會藏著掖著。第二種指“友諒”,這類人個性寬厚,有肚量,不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一直斤斤計較。第三種是指“友多聞”,他們知識淵博,見識廣,正好與我們前面所講的“君子周而不比”不謀而合。所謂的“損者三友”,第一種就是“友便辟”,就是有怪癖,有特別嗜好,或者也可以說軟硬不吃,使人感覺動輒就會得罪的人。
唐代李德裕認為“士之擇友,當以志氣為先”[5],也就是強調交友應該結交志同道合之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的確,朋友不是用數量來衡量的,就算我們有一堆朋友,而個個只是酒肉朋友,當你遇到困難時是不會有人愿意伸出援手的。在我們交友的時候,就要秉承現在很多人找男女朋友那種“寧缺毋濫”的原則,否則只會浪費精力,浪費金錢和感情。
2 君子之交——處友
1、久而敬之
《 論語公冶長》里說“子曰:‘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晏子不大容易與人交朋友,但是一旦交了一個朋友,就會善始善終。這里面的交友智慧值得大家好好去學習,我們很多人都是“相識滿天下”,但是知心的沒有幾個。到處都是點頭之交的熟人,卻不能成為推心置腹的朋友。從孔子對晏子交友的評價中我們可以知道交朋友“久而敬之”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則。南懷瑾先生也認為與人交往最重要的就是這個敬字,他認為敬字就像是公共汽車后面的保持距離,以策安全八個字,[6]也就是說在交友的過程中,一定要掌握分寸,即使再好的朋友也不敢出言不遜。
朋友之間的關系就像是磁鐵一樣,有相互吸引的一面,也會有相互排斥的一面。兩塊磁鐵靠得越近,排斥力就會越強;而拉開一定的距離之后就會產生吸引力。最和諧的朋友關系就是要保持這種距離,“君子之交淡如水”,沒有必要每天黏在一起,在一起的時候也要時刻謹記這個“敬”字,這樣朋友關系才會長長久久。
2、循序漸進
儒家主張交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應該徐視而審聽。呂坤《呻吟語》里說“君子之交怕激”,也就是說朋友之間的交往最怕的就是盲動和激進,而應該循序漸進。
《王達筆疇》里提出了這樣的建議“先淡后濃,先疏后親,先遠后近,交朋友之道也。世之人喜于目前,而不慮于日后。”[7]之所以要循序漸進,慢慢去交朋友是因為人心隔肚皮,知人太難,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給自己多一點時間,也給對方對一些時間去認識彼此。“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這些都是需要時間的。多給彼此一些時間,也為彼此留了一條后路,如果在由相識到相知,再到知心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彼此無法忍受的缺點,也可以避而遠之,不至于撕破臉皮。歷史上一見如故、義結金蘭,最后變成仇敵的故事太多了。比如張耳和陳馀,他們兩人剛剛相識就結為共患難、同生死的刎頸交。但是后來發生利益沖突,則反目為仇,互相殘殺,令人唏噓不已。
3、厚德載物
《周易坤卦》里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8]厚德載物是中華文化最高的學問,也就是做人要效法大地之厚,要學會包容、學會擔當。古人有“宰相肚里能撐船”的說法,和朋友交往的過程中也要學會包容。寬容是一門做人的藝術,也可以說是人與人之間的潤滑劑,可以使彼此的友誼常新長久。
但是寬容這門藝術可謂博大精深,我們應該怎么去寬容自己的朋友呢?《論語·衛靈公》里說”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這里明確地告訴我們寬容是一個可以使我們終身受益的一條準則,而要做到寬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是必不可少的。
《孟子梁惠王上》里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南懷瑾說“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孔子,乃至于齊桓公、晉文公這些人,他們在思想上、功業上,所以能夠大大地超越別人,使他人望塵莫及,并沒有什么其他特別的本領,他們不過善于推廣他們的仁心,也就是孔子所說的 那種推己及人的恕道。”[9]通俗地講,推己及人就是將心比心,自己想吃好的,穿好的,也讓別人吃好的,穿好的。相反,自己不愿意去做的,當然就不要去苛求別人去做了。
交友不易,處友更是不易,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這一份不易而選擇委屈求全,在違背我們價值選擇的時候,當斷則斷才是君子的作風,才會交到更真的朋友。儒家中關于擇友、處友的智慧遠遠還不止這些,需要我們一起去從經典中挖掘,需要我們從生活中去不斷學習。
參考文獻
[1]王回:《告友文》
[2]《荀子大略》
[3]南懷瑾:《論語別裁》
[4]《儒家朋友倫理研究》光明日報出版社
[5]李德裕《臣友論》
[6]《南懷瑾大師的24堂國學課》
[7]王達《王達筆疇》
[8]《周易》
[9]南懷瑾《孟子旁通》
作者簡介
何斌(1991-),漢,安徽池州,云南師范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