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益萍

當孩子嘴里蹦出臟字時,很多父母會感到緊張和擔憂,生怕孩子從此學壞。由于受周圍不良環境的影響,加上孩子有喜歡模仿的天性,說臟話的現象并不少見。教育學家認為,4歲是孩子說臟話的興奮期,一般這種情況到上學的年齡會自行結束。它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小插曲,但父母還是應該及時糾正孩子說臟話的習慣。面對孩子的這種不良行為,究竟該如何糾正呢?
學齡前的孩子,對很多事情仍處在探索階段,表達能力也還在發展,對語言的理解有限。因此,從他們口中說出的臟話,并不一定帶有惡意與挑釁的意味,可能只是單純的模仿,或是抱著“這樣會引起大人注意,很好玩”的心態而說出。若是出于這樣的動機,那么大人的指責或厲聲制止,只會讓他們覺得“吸引注意”的目的達到,反而是在鼓勵這種行為繼續發生。聽到家里的“小小孩”說出了這樣的話,建議爸媽慎重看待,但不要反應過大,以免產生相反效果。
一、不喜不怒,冷處理法
冷處理法又稱為消退法,是指某一行為反復出現時,若這個行為得不到強化,這種行為的發生率就會降低。
具體措施是當孩子說臟話時,不打孩子,也不和孩子說道理,假裝沒聽見,對他不理不問。慢慢地,孩子覺得沒趣自然就不說了。這里需要提醒家長的是:千萬不要大發雷霆,表現出異常憤怒的樣子,或重復孩子的臟話,這樣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只會強化這種不良行為。
聽到“小小孩”說了臟話,爸媽不能覺得是一件有趣的事而一笑帶過,更不能立刻嚴厲怒罵或一巴掌扇下去,應保持冷靜嚴肅的態度,明確告訴孩子,爸媽不想聽到那種話,請他們不要再說。
二、明訂家規,適當懲罰
孩子若是明知故犯,則需清楚訂立罰則并適當懲罰,比如剝奪他們的某些權利:禁止吃點心、看電視、玩玩具、聽故事……讓孩子自己承受不良行為帶來的后果,進而達到約束力。
三、正確引導,凈化用詞
若經過觀察,發現孩子習慣用臟話來表達不悅的情緒,則需要花較多時間,耐心引導他們用正確的詞語說出心中的感受,像“我很生氣”“我不高興”“你讓我很難過”之類的,代替以粗話怒罵對方,也有助于改善表達能力。
四、以身作則,環境隔離法
很多時候,孩子看到、聽到大人一些不經意的行為或言語,就會想要模仿,因此當“小小孩”說出臟話的時候,你不妨仔細想想:寶寶為什么罵人、說臟話?如果追因溯源之后,發現他是受到不良環境的影響,那么就該采取環境隔離法,讓他遠離不良環境,如送到幼兒園,不讓他跟一些說臟話的孩子一起玩,為他創造一個文明的環境;另外長輩代其養育時,就要告訴長輩,不要在寶寶面前說臟話。身教對孩子的行為模式影響很大,在孩子面前謹言慎行是現代父母非常需要注意的。
開始上學的孩子,爸媽除了提醒學校老師要多注意同學之間是否有說臟話的情形,也需要常常教育孩子判斷是非,不應有啥學啥,染上惡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