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雅
童話是以兒童為本位的一種文學樣式,其夸張的想象、不可思議的情節(jié)、詩意的語言深深吸引著兒童,其美學價值甚于知識價值。如何在童話教學中,從童話本體的美學價值出發(fā),關注審美角度,為教學增值呢?筆者以平日教學之見之思,作如下梳理以與大家共饗。
一、通過感知,沉淀幻想之美
韋葦在《世界童話史》一書中談到:“童話是以幻想滋養(yǎng)人類精神的故事家園。”的確,童話之美,美在豐富奇幻的想象,這種想象,與孩子的心理成長同步,與兒童的泛靈心理相吻合。教學中,教師應采取各種形式,讓兒童沉浸于童話所描繪的世界,因角色的存在而存在,去感知角色的行為和經(jīng)歷,感知童話世界的環(huán)境和情節(jié)的起伏。以下是一份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失蹤的森林王國》的聽課紀實。
課堂開始,一段《森林奏鳴曲》響起,教師娓娓講述:森林王國的百姓安居樂業(yè),有的種莊稼,有的狩獵,有的織布,有的捕魚,生活中充滿了笑聲和歌聲。學生靜靜地聽著,時而微笑,時而點頭。故事慢慢發(fā)展,教師講到“參天大樹一排排倒下去了,高聳的大樓一幢幢立起來”時,汽車的轟鳴聲、電鋸的吱吱聲、大樹倒下的咯吱聲等背景音傳來,學生的表情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有的蹙眉,有的瞪著眼。接著“呼呼”的風雨聲、“轟隆”的雷電聲劃破教室的寧靜,有的學生開始捂著耳朵,有的甚至攥緊同桌的手,似乎風雨正襲。“國王聽著狂風的吼叫,看著高樓大廈被黃沙漸漸埋沒,深深地嘆了口氣,癱倒在自己的寶座上。”故事結束,一段愴然的小提琴曲將人的心緊緊地勾起,如蜷曲的觸手。學生坐在位置上,沒有動,沒有發(fā)出聲音,直到樂曲結束,才恍然回神。
與幻想零距離,感知勝于講解。教師的講述和恰如其分的背景音樂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幻想之境,每一段語言都化作影像一般在學生的腦海浮現(xiàn)。這種奇妙的閱讀感受,正是童話本身的幻想特質給予讀者的,也是兒童閱讀童話獲得內心愉悅的重要元素。
二、通過體驗,感受人性之美
臺灣小語會前理事長趙鏡中老師在《語文閱讀力的教與學》一書中提到:童話故事在為兒童提供娛樂的同時,也啟發(fā)兒童認識自我并推動他的人格發(fā)展。許多童話作品,都是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展現(xiàn)了童話人物樂善好施、真誠相待、堅韌執(zhí)著、英勇無畏的人性之美。教學中,應注重讓學生去感受、發(fā)現(xiàn)這種人性之美,使其以身體之,以心驗之,從而建構童話的意義,建構自己的精神世界。
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池塘邊的叫聲》一文故事淺顯,以對話的形式推動故事的發(fā)展。小青蛙天真熱情的樣子就是孩子的影映,深受孩子的喜歡。教學中,筆者讓學生體驗當一回“小魚和青蛙”的感覺。
(老師旁白:從此,每天傍晚,池塘邊就響起了“呱呱”的叫聲,那是青蛙在給小魚講岸上的故事呢。)
師:可愛的小青蛙,你都給小魚講了些什么故事呢?
生■:小魚,今天下午,我看到一顆種子發(fā)芽了,長出了嫩嫩的小葉片,可好看了!
生■:小魚,山腳下搬來了一個新鄰居,它長著圓圓的腦袋、胖胖的身體。我還不知道它的名字呢。
生■:小魚,今天小兔和老鼠為了一顆花生米吵起來了,可有意思呢。
生■:小魚,今天早上,所有的學校都在升旗,因為今天是星期一。(生笑)
……
(小魚從來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那樣豐富多彩,每次聽到這一個個故事,它總是露出滿意的微笑。可是,有一天,雨下得特別大,小魚已經(jīng)三次從水中冒出頭來了,還不見青蛙的影子。小魚們,你們在想什么呢?)
生■:雨這么大,青蛙應該不會來了吧。
生■:誰會在下大雨的時候特地去為別人講故事呢?
生■:可是,我還想再聽聽青蛙講講雨天發(fā)生的故事呢。
生■:這么大的雨,青蛙估計已經(jīng)回家了,或許已經(jīng)忘了這件事了。我還是回家吧。
(這時,老師播放青蛙的叫聲:呱—呱—呱)
青蛙的叫聲響起,學生的眼神立馬亮了起來,有的甚至忍不住輕輕拍手。望著學生,筆者的內心也有一股暖意涌上心頭。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毫無障礙地進入體驗童話角色的狀態(tài),親歷角色的遭遇與情感,無縫地與作品聯(lián)結。如此一來,作品所傳達的耀眼的人性之光自然而然照進了學生的心靈,滋養(yǎng)著他們心靈深處的土壤。
三、通過討論,體悟哲思之美
童話,因其閱讀對象的特殊性,往往承載著道德引導的使命。不可否認,多數(shù)教師很明白童話的寓意功能,也習慣將寓意作為一種教化告知學生。遺憾的是,教化的力量顯得雁過無痕。誠如美國童話作家布魯諾·貝特爾海姆在《童話的魅力》一書中指出:童話故事具有各種各樣的意義和深度,它們遠遠超出了那些最為透徹和最為全面的探討所提取的東西。所以,輕教化重思考成了童話教學應有的一個轉向。二年級下學期《獅子和兔子》一文的最后一句“光憑力氣和發(fā)脾氣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是故事所寓的道理。教學中,筆者做了如下處理。
師:看著暴跳如雷的獅子,兔子為他想了什么辦法?是怎么想到這個辦法的?
生■:兔子想到的辦法是跳到水里,因為他知道紅螞蟻怕水。
生■:因為他知道獅子會游泳。
師:這種方法好嗎?
生■:好,省力有效。
師:在解決問題之前,冷靜分析眼前的情況也許是最重要的。我們一起來扮演兔子的心靈導師,跟獅子聊聊吧。
(分發(fā)課堂練筆內容)
獅子縱身跳到水里,紅螞蟻被水沖走了。獅子?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 ?搖?搖,抬頭看了看兔子:“兔子,你是怎么想到這個辦法的?”
兔子輕輕一笑:“?搖?搖?搖?搖?搖?搖?搖?搖 ?搖?搖?搖?搖?搖?搖?搖。”
獅子恍然大悟:“?搖?搖?搖?搖?搖?搖 ?搖?搖?搖?搖?搖?搖?搖?搖。”
在學生的練筆中,出現(xiàn)了許多充滿哲思的解釋。有學生說: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了,發(fā)脾氣是沒有用的,想辦法解決問題才是根本啊!有學生說:方法總比問題多,想辦法比發(fā)脾氣有用。有學生說:螞蟻是怕水的,想戰(zhàn)勝它,就要攻它的弱點。足以見學生是很善于分析眼前的形勢,做出決策的。《童話的魅力》一書對此做了詳細的解釋:如果把童話故事的寓意都給學生詳盡無遺地講出來,就會破壞這個故事的價值。教學童話,應給予學生機會發(fā)現(xiàn)過去不曾發(fā)現(xiàn)的童話故事的含義,這種發(fā)現(xiàn),使他們從被動地接受一個故事,變成也參與其中為自己而創(chuàng)造意義。創(chuàng)造意義所帶來的哲思之美,遠勝于一個教誨式的結論。
四、通過比較,遷移情節(jié)之美
童話故事展開情節(jié)的方式與兒童思考和體驗世界的方式是一致的,所以童話故事適于兒童閱讀,也適宜兒童創(chuàng)作。尤為可喜的是,當學生閱讀了一定數(shù)量的童話后,往往會萌生出自己寫童話的愿望。在學完《一片樹葉》之后,有個學生如發(fā)現(xiàn)新大陸一般:這個故事就是人物一個一個出場,你看,先是小黃牛,接著是小兔子、小猴子、小熊、小山羊和小豬。受其啟發(fā),筆者找來了一年級的課文《小母雞種稻子》和經(jīng)典童話《猴子撈月》,讓學生閱讀后完成下列表格。
填完表格,通過比較,學生各有發(fā)現(xiàn):故事中的角色都很多,但都有一個主角;主角都是先出場的;主角就是最重要的那一個;每個角色出場,都做了不一樣的事情……
隨后,筆者找來繪本《小豬鬧鬧》中的一幅插圖,讓學生仔細觀察,遷移方法,按角色的出場寫成一段話。以下是一位學生的成果:一天,小豬鬧鬧跟著鴨媽媽和小鴨子們來到了河岸邊。鴨媽媽撲通一聲跳到河里后,說:“一,二,三,四,五,跳吧!我親愛的小鴨們!”小鴨子聽到這話后,立即跳到水中。鬧鬧覺得很好玩,就高聲叫道:“全體注意,有一只巨鴨王準備降落!”鬧鬧“砰”地一下跳進了河里,濺起的水花把小鴨子們像火箭一樣沖上了空中。“壞蛋!你這個超級大壞蛋!”鴨媽媽叫道。鬧鬧失落地走了。這位學生用心安排了鴨媽媽、小鴨子和小豬鬧鬧的出場,把故事寫得惟妙惟肖。通過比較,學生用直觀的形象思維解開了理性的邏輯,用特有的方式剖析了童話的情節(jié)安排之美,隨之遷移、創(chuàng)作,在童話閱讀中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也學習美。
童話,因其自身的文體特點,有其獨特的美學價值。然而,有些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只關注作品傳遞了哪些知識,講了哪些道理,帶來哪些教益,忽視了童話的審美特征,背離了童話的本體特征。其實,童話是進行審美教育的天然優(yōu)質資源之一,唯有從審美角度出發(fā),引導學生真切地體驗、感受、理解作品,獲得美妙的審美體驗,感受童話的幻想之美、人性之美、哲思之美、情節(jié)之美,學生才能得到語言、審美情感、品德等多方面的熏陶,從中獲取發(fā)展人文素養(yǎng)和成就人文底蘊的養(yǎng)料。如此,便不辜負童話的美學價值。
(作者單位:福建省晉江市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