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敏
計算能力是一項最基本的數學能力,滲透于數學教學的全過程。學生計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質量,但在現實的計算教學中,不少教師硬生生地把計算教學演變成為“灌輸式”的教學,學生變成了計算的機器,機械地照搬公式,甚至不顧運算結果,盲目推演,久而久之學生會產生“厭算”的心理。因此,筆者認為要提高計算教學的實效性,必須充分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把單調的計算課堂演變成學生開展探究的“運動場”,真正在“動靜結合”“算用結合”的過程中,扎實推進計算教學。本文以人教版一年級上冊“9加幾”為例,談一些體會與思考。
一、以用引算——熱身運動
在計算教學中,教師要更多地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上下功夫,把計算教學融合到具體情境中進行,給課堂教學先來個“熱身運動”。在教學之初,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原動力,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產生計算的內在需要,引導學生親身經歷探索和發現的過程,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初步感受學習計算的價值,達到“以用引算”的目的。
例如,在“9+幾”教學中,教師在復習鋪墊基礎上,出示了課本(第88頁)中運動會現場的主題圖,在學生充分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逐步學會收集與整理信息。教師讓學生說一說:“在圖中發現、獲得了哪些信息?”學生在這一情境下暢所欲言:有的學生發現了圖中有13人在跑步;有的學生發現圖中有15人在當拉拉隊跳舞;有的學生發現圖中有3人在數牛奶盒等。在學生介紹用什么方法得到上述信息的同時,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嘗試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通過“問題”引領,初步領會計算的實用價值。在學生發現3人在數牛奶盒時,在收集到“箱子里有9盒牛奶,箱子外有4盒”兩條信息的基礎上,學生會提出“箱子里比箱子外多多少盒牛奶?”“一共有多少盒牛奶”等問題,從而自然引出本課所要研究的問題,讓學生自主地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發現了自己所要學習的內容,化被動為主動。筆者并沒有就此打住,而是繼續追問:“你認為應該怎樣列式計算?為什么要用加法計算?”在這一層層追問的過程中,學生在生活化的問題情境中,產生強烈的計算內驅力,做好了充分的“熱身運動”,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也就水到渠成。
二、以動促算——全身運動
數學活動對于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計算教學中,要重視數學活動的開展,在活動中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從而促進計算教學的推進,即以動促算。這就要求教師要重視數學活動的設計,要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借助一些簡單有效的工具手段,如小棒、計數器、圖片、數軸等生活中的素材,將數的運算過程加以物化,為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提供感性基礎。讓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參與,在操作、探究、討論、歸納等活動中,全身心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又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即做好計算教學中的“全身運動”。
在“9加幾”的相關算式呈現后,先嘗試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計算。筆者讓學生用身邊的小棒來代替牛奶盒:“想一想,怎樣算得又對又快?”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與活動空間。學生在操作活動后對計算“9加幾”有了自己的感悟:有的學生是把9記在心里,再往下一個一個地數;有的學生是一根一根地數,數出來是13根;有的學生從4根里拿出1根給9,就變成了10,再加上3,一共是13。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在集體思維的碰撞中迸發出了智慧的火花。此時,筆者再適機請最后一組學生上臺擺一擺。引導學生在觀察、比較中發現湊十法。進而鼓勵學生再思考:“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學生思維被激發:可以把9里面拿出6與4相加變成10,再加上9減去6得到的3,等于13;可以先把9看成10,10+4=14,因為把9看成10,多看了1,所以用14-1=13,就得到了13。學生的求異思維與創新思維也得到充分的挖掘。在多種算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算法的優化環節,學生各抒己見。筆者在肯定學生想法的基礎上進行優化,讓他們明白湊十法的優勢:更加簡單快捷,只要把較小的數分出來與較大的數湊成1個十,那么算起來既快又準確。
在數學活動過程中,不但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而且在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獨立思考、歸納概括等多感官參與的“全身運動”中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培養了學生優化策略,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三、以練輔算——跳躍運動
練習是計算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僅能夠鞏固對新知的理解,也能夠考查學生的接受能力。同時,計算方法的習得與學習經驗的積累,離不開在練習中的強化。因此,在練習設計上要改變以純文字或純數字出現的習題,應充分設計一些學生喜聞樂見,具有趣味又富有挑戰性、思考性的習題,來活躍與調動學生投入第二次“學習高潮”,讓他們的思維進入跳躍式發展,即計算教學中的“跳躍運動”。
在“9加幾”的習題設計中,筆者遵循基礎性、層次性等原則,設計了以下習題。
第一層:教材“做一做”第1題(第89頁),旨在通過圈一圈、算一算,直觀地進行計算方法的鞏固。
第二層:尋找規律,加深理解。
9+2(通過課件演示加數變化從2~9的過程),在發現規律的過程中,突出湊十法的計算優勢。
第三層:練習二十第4題(第90頁)。
通過形象生動的課件動畫演示,讓學生再次進行收集整理信息、提出問題的過程,在解決問題中體會到數學的實用價值,也讓學生牢固掌握學習方法。
四、以思助算——整理運動
通過“回顧與反思”環節,有效地梳理內化知識,是當前課堂教學中常見的策略。在回顧的過程中,顯現學習的方法與學生知識的儲備,理出學習中的重難點及解題策略,這更像在做“整理運動”,學生放松身心,好好吸收數學知識中的“營養”。同樣在計算教學中,教師也要不失時機地進行梳理回顧,梳理出教學的重、難點,需要掌握的學習方法,也暴露學生在學習上的不足與教師教學上的缺失,加深了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促進教與學的統一。
在“9加幾”這節課后,教師可提出以下幾個問題進行回顧:①在這一節課學習中你有什么收獲?有什么好的發現?②學習了那么多的計算方法,你最喜歡什么方法?為什么呢?③你對自己今天的表現滿意嗎?老師的表現呢?
在梳理回顧中,學生能夠享受數學知識帶來的樂趣,掌握了必要的學習方法,領悟數學思想為后續學習埋下伏筆,真正感受到數學課堂的魅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東嶠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