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玲
摘要:目的 觀察中藥內服聯合15 d 序貫療法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102 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52例和對照組50 例,對照組采用口服奧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和替硝唑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聯合使用小柴胡湯合四君子湯加減水煎內服治療。結果 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6.20%,對照組為80.00%,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治療組和對照組的Hp根除率分別為94.00% 和74.00%,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結論 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慢性胃炎有較好的療效。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慢性胃炎;序貫療法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是胃黏膜上皮因受各種致病因子不斷侵襲而發生一系列炎癥反應的演變過程,發病率高,在臨床上十分常見。近年來經研究表明,慢性胃炎和幽門螺桿菌(Hp )感染密切相關。Hp 是引發慢性胃炎的主要因素。慢性胃炎患者Hp 感染率高達80%[1]。本病進展緩慢,常反復發作,男性多于女性,且隨年齡增長而發病率增加,臨床癥狀不明顯,部分患者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癥狀,體征不明顯。臨床上單純運用西醫治療,復發率高,效果欠佳。為此,筆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52例,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所以患者均為2014年7月~ 2015年4月我院內科門診及內科住院的慢性胃炎患者,共102 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52例,男35 例,女17例;年齡32~68歲,平均(47.5±5.6)歲;病程5個月~8年,平均病程(1.5±5.5)年。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32 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20 例。對照組50例,男32 例,女18例;年齡 29~70歲,平均(45.5±6.9)歲;病程6個月~9 年,平均病程(1.8±4.6)年。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 31 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19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臨床癥狀等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參照2013年第8版《內科學》[2]關于慢性胃炎方面的診斷標準,即除了臨床各種癥狀的鑒別診斷外,確診依靠胃鏡檢查及胃黏膜活組織病理學檢查。
1.3方法
1.3.1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15 d序貫療法治療,前7 d用奧美拉唑 20 mg+阿莫西林膠囊1000 mg,2 次/d;后8 d 用奧美拉唑 20 mg+克拉霉素 500 mg+替硝唑 500 mg,2 次/d。
1.3.2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小柴胡湯合四君子湯加減水煎內服治療。基本方:黃芪25 g,黨參20 g,茯苓20g,白術10 g,白芍10 g,佛手10 g,砂仁10 g,益智10 g,白扁豆15 g,雞內金15 g,陳皮10 g,柴胡5 g,炒麥芽15 g,炙甘草10 g。加減:有噯氣,欲嘔吐者加川連5 g、吳茱萸5 g以燥濕、降逆止嘔;胃酸過多者加海螵蛸10 g以抑酸止痛;胃痛明顯者加延胡索10 g以行氣止痛;氣虛者重用黃芪以補氣升陽。水煎服,1 劑/d,400 ml 早晚分2次服。所有病例以治療15 d為1個療程。服藥期間囑患者停用其他藥物,均給予心理調節,并叮囑患者忌食生冷、刺激、油膩食物,禁煙禁酒等。治療1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1.4療效標準 參照文獻[3]進行判定。患者經治療后,臨床癥狀全部改善,實驗室Hp指標轉陰,經胃鏡檢查期活動性炎癥全部消失,判定為痊愈;臨床癥狀基本改善,實驗室Hp指標轉陰,經胃鏡檢查期活動性炎癥基本消失,判定為顯效;臨床癥狀部分改善,實驗室Hp指標由強陽性轉弱陽性或者轉陰,經胃鏡檢查期活動性炎癥減輕面積查過一般,判定為有效;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判定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統計學方法 所得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對照均采用t檢驗。
2 結果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6.20%,對照組為80.00%,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見表1。
2.2兩組Hp根除率比較 治療組和對照組的Hp根除率分別為 94.00% 和 74.00%,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治療組Hp根除率明顯優于對照組,見表2。
2.3不良反應 對照組2例患者出現便秘,1例輕微頭暈,1例皮疹;治療組2 例出現輕微頭痛,2例便秘,所有患者全部不良反應癥狀輕微,不需特殊處理,依從性良好,未影響治療。
3 討論
慢性胃炎是指由于各種因素所致的慢性黏膜炎癥改變。其特點是胃黏膜反復發生慢性炎癥,胃腺體萎縮減少,黏膜層表現為特異性再生,臨床表現以胃黏膜炎癥和胃腺體萎縮的病理生理為基礎[4]。近年研究發現幽門螺桿菌是慢性胃炎的一個重要致病因子,因此清除幽門螺桿菌成為治療慢性胃炎的一個重要措施之一。奧美拉唑為質子泵抑制劑,能阻斷壁細胞微泌管膜上的質子泵,使H+排出細胞受阻,口服后迅速提高胃內 pH 值,提高抗生素對幽門螺桿菌的除菌效果[5]。阿莫西林膠囊屬于抗菌類藥物,通過抑制肽聚糖代謝而抑制和殺死細菌,具有選擇性高和毒性低的優點,且Hp對阿莫西林膠囊的耐藥性較低,效果顯著。序貫療法根除Hp率和治愈率均明顯高于標準三聯 7 d 療法,由于阿莫西林膠囊作用于細胞壁,第一階段的阿莫西林膠囊治療能通過破壞細胞壁阻止克拉霉素流出通道的形成,這樣便提高第二階段克拉霉素的治療效果[9]。從中醫范疇上講,慢性胃炎屬于“胃脘痛”、“痞滿”的范疇,中醫認為,該病病位在胃與肝關系最密切,多由情志所傷、肝失疏泄、橫逆乘脾犯胃所致,如中醫所謂“肝木克脾土”,治當健脾益氣、疏肝理氣和胃為主。方中君藥黃芪具補脾健胃益氣之功;黨參具有補中益氣、養胃生津、健脾益肺之功;白術補氣健脾燥濕,茯苓健脾利水滲濕,二者相輔相成,使健脾助運之功益彰;陳皮行氣和胃化滯;柴胡有條達肝氣而疏肝解郁、調暢氣機,且能升發清陽而舉陷;白芍補血斂陰,柔肝止痛;柴胡和白芍配伍,一散一收,補瀉兼顧。雞內金、炒麥芽健脾胃,消食滯;益智溫脾暖腎;砂仁化濕開胃行氣,溫脾止瀉;白扁豆健脾化濕、和中消暑;佛手舒肝理氣和中,和胃止痛;炙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益氣、疏肝理氣和胃之功效。本研究結果表明,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的Hp轉陰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這充分說明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可以起到藥物之間的協同作用,明顯改善患者的癥狀和體征,殺滅Hp,且中藥不良反應較小,療效確切。因此,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有較好的療效,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郝文成.中西藥聯合治療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45 例臨床觀察[J]. 中國當代醫藥,2010,17(5):85-86.
[2]葛均波,徐永健.內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364-368.
[3]戚麗穎.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體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5(2):150-151.
[4]趙忠巖,王江濱,李巖.消化性潰瘍患者非甾體類抗炎藥服用史和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協同致病性分析[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6,26(21):1697-1699.
[5]聶浩鴻,田維霞.克拉霉素與奧美拉唑、阿莫西林聯合治療慢性胃炎82例[J].中國藥業,2008,17(9):55.
[6]張交波,趙廣玉,張秀麗.克拉霉素、奧美拉唑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30例近期療效觀察[J].中華今日醫學雜志,2008,4(3):35-36.
[7]吳德存.奧美拉唑聯合克拉霉素治療慢性胃炎的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4(1):63-64.
[8]張彩娟.四聯療法治療消化性潰瘍的療效觀察[J].中國美容醫學,2012,21(10):410-411.
[9]吳禮浩,鄧芝禾.序貫療法與傳統三聯療法根除幽門螺桿菌的療效比較[J].河北醫學,2008,14(5):523-525.
[10]劉浩端.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藥,2011,9(3):74-75.
編輯/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