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小杰


摘 要:科學有效地管理公路,能夠在保證交通穩定安全的基礎上,為當地長期穩定地發展經濟起到積極作用, 同時也能夠溝通各個城市之間的經濟與人文交流,促進我國經濟流通的同時也提升我國整體經濟水平。但公路在日常維護與管理期間離不開經濟的支持,因此,我們必須充分考慮到公路經濟適應性,對我國公路經濟管理模式中的問題展開分析,并結合公路經濟適應性現狀提出改進對策,達到提升我國公路經濟管理模式水平的目的。
關鍵詞:公路經濟;管理模式;適應性分析
一、公路經濟適應性分析
科技化時代的到來是我國公路部門技術也隨之不斷提升,并逐漸形成現如今集經濟、科技、技術為一體的綜合部門,在滿足傳統交通便利的基礎上也能夠對居民、城市溝通等起著重要作用,現如今公路已成為我國居民離不開的基礎設施之一,而公路經濟適應性分析這一個概念也隨之被提出。在分析公路經濟適應性時應考慮兩部分內容:
第一,由于我國各個城市地區經濟發展速度與水平均存在不同,而當地經濟水平對該地區的公路建設規模、質量、管理力度以及日常維護等方面的影響較大;第二,如果該地區公路建設水平較高,則更能夠帶動當地發展經濟,而當地經濟水平的提升也能夠不斷提高當地公路建設質量,從而使當地經濟發展更為迅速穩定;反之,如果當地經濟條件低下,則對當地公路建設工程造成一定阻礙,而如果公路建設水平無法提高,則也會對當地經濟發展范圍及程度造成損害。地區經濟與公路建設長期以往形成循環。如圖1所示。
從交通運輸角度出發,交通行業與經濟管理的適應屬于子系統與大系統之間的關系,其適應方面分析如下:其一,目標影響,公路作為交通運輸主要形式,其發展需要符合經濟發展的總目標需求,需要適應大系統方針,交通目標需要通過宏觀規劃、戰略計劃等協調經濟發展目標,確保二者相互促進發展;其二,方式途徑影響,即公路的發展趨勢、方法途徑等需要與當地經濟水平相匹配;其三,發展模式影響,公路的組織規劃、運行管理制度等需要與經濟大系統適應前進;其四,效果影響,保證公路交通服務的發展與當地經濟需求相適應,形成良好的促進效果、協調共同發展[1]。
二、公路經濟管理模式
1.事業方式統籌管理
事業單位管理符合當代中國國情,政府作用下,將非盈利為主的事業單位作為公路管理主體,該方式與當地經濟發展、傳統管理理念相匹配,能充分避免管理多元化狀態,但這種管理模式以交通單位為融資單位具有一定負面影響,與現階段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不匹配,存在管理、操作一體、政事不分,無法實現監督作用,降低了公路管理的成果。
2.企業集中化管理
由分散到統一的企業集中管理,該管理手段通過政府提出管理計劃、相應監管政策,借助企業實現資金籌聚,該方法對公路管理來說,提高其工作效率,但是仍存在一定弊端,企業主要目的是經濟回報,而政府對公路管理重視的社會效益,二者存在一定的矛盾性。
3.集中部分企業化管理
集中部分企業化公路管理,主要是指政府將公路管理、資金籌集、后期維護等相關工作委托企業負責,企業直接歸屬于政府單位,在公路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行政權,提高了監督管理、維護管理等職權范圍,即將事業單位管理模式轉變為企業管理,加強了企業的管理效率、控制成果。
三、公路經濟管理的現狀分析
1.管理機構設置不合理
第一,目前因我國公路管理在籌資與投資單位間在資金、投資項目及其他方面的流程過于繁瑣,且容易造成混亂,導致公路經濟管理工作中內容種類繁多,導致其工作及管理模式易出現管理錯誤等,不利于管理模式的順利進行;第二,我國在公共經濟管理上出現多重管理現象,我國政府、公路企業等多個部門對公路經濟管理部門均能夠進行管理,而在這幾個單位管理時其制度等方面容易出現沖突,而一旦出現公路事故則又出現責任混亂的情況,幾個管理單位互相推諉,不愿承擔責任,導致公路管理工作無法順利進行。
2.交通與路政的管理存在偏差
公路經濟管理作為一項綜合復雜化的工程,需要涉及多方面因素,如維護資金、通訊通信、路政安全等等,需要管理單位做到統一完整、高效標準化的管理,保證經濟管理能夠覆蓋整個過程,但是現階段,部分地區對國家交通管理進行分割化,分開管理模式,導致交通管理與路政之間的銜接性差,管理工作效率降低。
四、公路經濟管理實用性分析
公路經濟管理模式的分析,需要確定分析主體,該狀況下分析主體為公路管理、運營效果,充分結合評價指標實用性,對相關數據計算處理后進行分析,一般情況下,輸出指標選取大數值結果,輸入指標為較小數值,通過相應的模型模擬計算及計算機軟件處理得出相應的經濟適用評價值,如表1所示[3]。
通過表1可以分析得出以下結論,首先,針對國內多個省份的公路經濟管理模式分析,其適用性評價值總體較小,經濟管理適應性有待提高,導致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與現階段國家公路建設狀況有關,大部分公路處于建設期、規模擴大期間,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的成本、工作量,同時,由于現階段國家公路經濟管理尚未形成統一模式,各地區由于經濟、經驗、管理模式等多種狀況導致建設管理的水平參差不齊,管理模式與當地發展不相匹配,進而形成評價值偏低。
其次,從表1中可以看出,評價值最高的為江蘇省,綜合江蘇省公路管理狀況分析,主要與當地采取企業管理、政府領導的模式,該模式適應當地經濟發展狀況,與社會經濟發展吻合度較高,促進了管理效率的提高,但是該方式仍存在一定弊端,如籌集資金較快,但是前期資金投入量巨大,導致后期需要償還的債務較多,對后續公路經濟管理壓力大,具有負面影響。
最后,綜合表1所有省份評價值分析,當前國內東部地區社會經濟發展速度較快,這與當地經濟水平相關度較高,東部管理經營的效率、質量普遍較低,需要積極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改進,如進行集中企業管理模式替代,提高公路施工質量、建設規模,同時由于東部地區相對其他地段具有經濟發展慢的劣勢,需要加大籌集資金建設,從而保證公路經濟管理效果滿足當地發展。
五、結語
我國經濟水平處于飛升狀態,公共設施的科技水平與綜合質量也隨之不斷提高。其中我國公路建設行業隨著我我國社會綜合水準的提升也在不斷發展,以確保能夠促使當地經濟水平得到提升。受我國國情的影響,目前我國公路管理過程中仍存在許多問題,因此,為了提高公路經濟管理水平、促進當地公路管理模式有效匹配實際狀況,需要加大各個地區的公路經營管理模式研究,加強經濟實用性分析,跟隨社會進步腳步,研究出高效合理、科學適用的經濟管理模式,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保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達到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1] 孫煒瑋.公路經濟管理模式的經濟適應性分析[J].科技經濟市場,2015(10).
[2] 東晉霄.對我國高速公路經濟管理模式的經濟適應性探討[J].中外企業家,2016(20).
[3] 張玉娣.公路經濟管理模式的經濟適應性分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5(03).